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图书馆学专业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5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强研究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胜任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及各级各类文献信息部门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1、掌握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图书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
2、胜任各级各类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
3、了解图书馆学前沿课题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动态,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检索与信息分析技能等开展全面的高水平信息服务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运用该门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
6、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图书馆、情报和信息服务机构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部门。
二、研究方向
1.数字图书馆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数字图书馆的支撑技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及数字图书馆管理等。研究的重点是:传统图书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及图书馆业务、服务集成化,为用户提供网络环境下的简捷的信息服务。
2.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开发利用和社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
3.信息咨询研究
主要研究咨询理论与方法、咨询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规律、咨询产业政策与法规、咨询工作操作实务、咨询公司与咨询产业管理、咨询人才培养、咨询市场与营销、咨询产业与知识经济等。
4.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
主要从方法论的观点出发,研究适合信息科学及图书馆学研究的诸方法的特点、应用、发展规律、体系结构以及对信息理论发展的促进等。
三、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学术群体指导研究生的作用。
3.实行双导师制,即从图书情报机构和其他信息部门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有关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协助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导师将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提供实习机会和条件,并指导学生的项目研究与论文选题和写作,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4.教学方式灵活,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让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生可自主选择方向与课程,主动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
四、学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期限为2-4年。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多可提前一年。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者方可申请提前毕业:
1.公共英语课成绩80分以上;其他课程(包括: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须85分以上。
2.在校期间至少获得过一次奖学金(包括学校及社会奖学金)。
3.在CSSCI来源期刊以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必须是山东大学)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论文字数至少5000字以上)。
五、应修总学与课程设置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含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1.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3门8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
(2)学位基础课3门8学分
(3)学位专业课3门6学分
(4)前沿讲座(含讨论班)2学分
前沿讲座的基本形式: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研究生对本学科及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问题有基本的了解,提高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对话的能力。前沿讲座由教师和硕士生讲授交叉进行,以讨论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
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每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前沿讲座不得少于10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2次。要求主讲者写出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有独到的体会与见解,能反映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由指导小组评判记分。成绩合格者记2学分。
(5)社会实践1学分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本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解决热点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跟随指导老师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参加社会调研活动等,累计时间3个月以上。社会实践成绩由导师根据实践单位评语及社会实践报告等综合评定给出。
2.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5门10学分,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1门,2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须补修本科课程2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