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2016年土木工程全国暑期学校简章(一号通知)
“2016年土木工程全国暑期学校”是由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将于2016年7月12-16日(暂定)在重庆大学举行。本次暑期学校的宗旨是通过邀请土木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开拓本科生的视野,促进不同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为学员的个人发展和进一步深造提供机会和帮助。
Ø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成立于1935年,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云集了以结构工程专家吴惠弼、李继华、秦文钺、林钟琪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成为国内著名的“老八校”的土木工程学科之一。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学科于1981年成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和重庆高等建筑专科学校三校合并后,学科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土木工程成为重庆市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07年岩土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实验室于2008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减灾实验室于2013年获批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周绪红院士和杨永斌院士为本学科带头人。
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勘测工程系、基础教学系等3个教学系,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桥梁与道路工程研究所、工程建造研究所、地质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测绘工程研究所、建筑力学研究所和建筑图学研究所等9个科研所。学院现有教职工220余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62人,博士生导师32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6名,重庆市“巴渝学者”3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10名,重庆市教学名师1名,重庆市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2个。
岩土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和力学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为建设部重点学科。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和力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力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测绘科学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拥有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山地城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3000余人。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把土木工程专业打造成为了国家的品牌专业,在国家先后四次的本科专业教育评估中,以优秀成绩和最高评估年限(8年)通过。自学院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土木工程各层次毕业生20000余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同类院校的首位。我院历届毕业校友,保持着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能吃苦、敢担当的显著特点,以出色的业绩报效祖国,也为母校增光添彩。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重大基础研究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并荣获数十项科技进步奖。
Ø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主任:黄宗明重庆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王时龙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刘汉龙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副主任:李英民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张云怀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刘清才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秘书长:张川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伍云天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委员:刘京诚,何德忠,阴可,华建民,夏洪流,奉飞,谢强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初定课程时间为2016年7月12日(周二)至7月14日(周四)(暂定),包含由国内知名学者主讲的学术前沿讲座(具体计划安排见后续通知)。7月15日、16日(暂定)进行笔试及面试考核,并举行结业典礼。(暂定日程安排见附表1)
Ø申请资格
1、有志于申请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或直博生)的国内普通高校在校本科三年级学生(2017届毕业生);所学专业仅限土木工程相关专业。
2、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三年专业成绩排名原则上在本专业前12%(不考虑综合加分);对985、211高校或土木工程行业特色高校本科生可适当放宽。
3、英语水平良好,应具有CET-4(大学英语4级)425分以上水平。
Ø申请材料
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暑期学校申请表》(附件1)。
2、本科成绩证明材料,包括以下两种:①申请者大学前5学期成绩单;②申请者本人在全专业学生中的成绩排名及专业总人数。(以上两种材料均须加盖学院或教务部门公章并含审核人签字)
3、申请者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学号页)复印件各1份。
4、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省部级或以上级别获奖证书、资格证书、国家英语等级考试成绩、TOFEL、雅思等体现自身水平的证明材料)各1份。
(注:组委会将核查每位申请者的申报材料真实性)
Ø选拔方式
本期暑期学校主要面向有志于报考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的优秀三年级本科生报名参加。在根据名额分配推荐的基础上,由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中心对学员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择优录取,并在学院网站上公示。
Ø学员待遇
学员一旦被暑期学校录取,将享受以下待遇:
1、免费提供学习资料;
2、学校数字图书馆免费登录和查阅文献;
3、免费提供学员的食宿安排;
4、根据学员的表现与考核成绩公开、公正评选暑期学校优秀学员,并将在学院网站公示,优秀学员取得推免资格并申请攻读我院硕士研究生,可免复试直接录取,其中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录取比例原则上为1:1。并根据学院具体政策,享有其它鼓励优秀的优惠。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的学员,如未能取得推免资格而选择全国统考方式报考我院的,在初试成绩达到重庆大学录取分数线后,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录取的机会。
5、未能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的学员在获得推免资格并申请攻读我院硕士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录取的优惠。
6、重庆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以鼓励优秀为目的动态奖助体系。为了鼓励优秀的推免研究生报考重庆大学,学校向推免研究生提供各类奖、助学金和其他优惠政策,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的“欢迎全国2017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重庆大学研究生”的通知。
Ø学员义务
l所有学员在营期间,需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有违反纪律或中途退出者,则不再拥有暑期学校优秀学员候选资格。
l全体学员应按暑期学校的统一规定作息,不得自行外出或参与其他活动;对不遵守暑期学校制度者,学院有权终止其学员资格;对因此而出现个人或相关人员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的,由学员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Ø考核方式
优秀学员选拔考核分专业笔试和综合面试两个部分进行:
1、专业笔试:主要测试学员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包括力学基础(含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土力学)和专业知识(混凝土结构、基础工程和施工)两门考试。
2、综合面试:主要测试学员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掌握本专业系统知识的情况、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与科研计划等。
3、成绩计算:采用百分制。
(综合成绩=专业笔试×70%+综合面试×30%)
5、选拔考核综合成绩运用:根据综合成绩排名确定优秀学员名单,学院为所有优秀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优秀学员所占比例原则上不超过70%。
Ø报名方式及其它
1、通过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站(http://civil.cqu.edu.cn/)下载《2016年土木工程全国暑期学校报名表》,完成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将申请表的彩色扫描件(PDF格式)及其它申报材料打包发送至SSCE2016@163.com(邮件主题注明为“2016年土木工程全国暑期学校报名”);
2、报名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27日。正式录取名单将于7月1日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站上公布,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正式的录取通知;
3、如有报名及其它相关问题,请发送电子邮件至SSCE2016@163.com联系咨询;
4、本暑期学校各项措施的最终解释权归属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中心
二O一六年六月十日
附表1:2016年土木工程全国暑期学校日程安排(暂定)
日期
|
星期
|
上午(8:30-11:30)
|
下午(15:00-17:30)
|
7月11日
|
一
|
学员全天报到
|
|
7月12日
|
二
|
开学典礼、合影
学术前沿报告一、二
|
学科和研究方向介绍
|
7月13日
|
三
|
学术前沿报告三、四
|
研究条件深度展示
|
7月14日
|
四
|
学术前沿报告五、六
|
两门笔试考核(4个小时)
|
7月15日
|
五
|
面试考核
|
|
7月16日
|
六
|
导师见面交流
|
毕业典礼、市内参观考察
|
7月17日
|
日
|
离校返回
|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