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核能科学与工程
研究领域: 本专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研究领域:
(1)核电厂关键设备在恶劣工况下的完整性评价,提高安全经济性的新型核电设备和装置的研制,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及核电设备寿命管理,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及故障诊断技术,核电厂仿真技术及先进控制策略在核电厂中的应用,新型反应堆传感器和核电厂仪表;
(2)先进核反应堆核热耦合,自然循环机理研究,反应堆严重事故下热工水力特性研究, 堆芯与安全壳内的热分层与温度振荡,先进核反应堆堆芯热工设计;
(3)核电厂火灾分析,确定论事故分析研究,严重事故研究,概率论事故分析(PSA)研究;
(4)核电厂高温金属材料力学、腐蚀等性能研究与寿命预测,材料辐照改性、电子元器件辐射加固以及离子注入材料辐照损伤等研究,先进核燃料及金属结构材料的性能研究。
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我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善于与人合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应用该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学习要求: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硕士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实行2至2.5年的弹性学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各学科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学分数为: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应不少于31学分。
主要研究方向:
(1)核反应堆系统与设备: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瓶颈之一;而设备的寿命管理技术是核电厂安全与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国内开展核电系统与结构的研发及运行技术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当少,不能满足国家核电发展的需求。
本方向目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基于磁性温度感知合金的核电站极端环境下智能保护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进核反应堆平行板燃料组件流固耦合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先进安全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NREP核科技人员交流合作计划(Nuclear Researcher Exchange Program)的派出研究项目“核电厂仪控系统概论安全评价”、2010年度NREP的派出研究项目“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概论安全分析”。在核反应堆非能动停堆系统的研发、核反应堆流固耦合问题、设备故障诊断与寿命管理方面独树一帜。此外,在核电设备的高温蠕变、断裂力学分析、温度振荡与热疲劳、快堆燃料组件抗震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2)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在核反应堆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核反应堆及其回路系统中的冷却剂流动特性、热量传输特性和燃料元件传热,具有的很强的工程性。研究主要包括反应堆稳态工况下的传热计算和水力计算,反应堆稳态设计原理和反应堆热工瞬态设计。
本方向目前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超临界水堆核热耦合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窄矩形通道内自然循环ONB点发生机理研究”,主持了北京自然基金、博士点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3)核电厂安全分析: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的替代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纵观核电发展历史,尤其是三哩岛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日本地震中发生的核泄漏都以沉重的代价告诉人们,发展核电必须以保证核安全为前提。
本方向目前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项,承担了华北电力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压水堆核电站安全壳内火灾特性研究”,“中国实验快堆系统瞬态工况研究”等项目,在核电站非能动排出系统可靠性、核电站外部灾害分析、消氢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4)核反应堆材料:反应堆材料学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反应堆材料同核电站的安全、寿命、改进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该方向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有国家973课题1项“超临界水堆关键材料辐照条件下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基础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2项自,横向课题5项。学院目前具备反应堆材料实验室及大型辐照损伤模拟计算平台。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