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政治这一科目,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小学叫做思想品德,中学叫做思想政治,大学又将政治里的不同门类细分,其实我们每个阶段能够接触到范围都差不多,只是讲解的深度不同而已,我们共同的目标,考研,公共课也是需要考政治的。
而现行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共分五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4分;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占30分;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占14分;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占16分;五是“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分。这五个部分是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课组成的,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集中体现。小编针对每部分的特点,整理出重点给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该门课程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教材,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考研政治中理论性和系统性最强的一部分。同时,在考试中,这部分的试题也是取材最广泛,命题最灵活,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一部分。
学习方法概要:
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当在理论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方面下大功夫,认真研读教材,深刻理解每个考点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构建理论体系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对于每一个考点的针对性练习也必不可少,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提高对考点的敏感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基本内容,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现实运用。这一部分的政策性和现实性极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当前社会直接相关。这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且要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在考试中,这部分倾向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内容,同时更易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学习方法概要:
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更加注重结合历史和现实去理解和理顺两大理论体系,并且尤其关注社会热点与理论考点的结合部分。考生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与价值取向,熟练运用党中央的理论精神、思维方式和政策去思考和解决各类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是描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70多年历史的基本教材,根据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内容可分为探索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三部分,讲述中国历史,但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史。本部分的线索性和多维性较强,需要考生从宏观和微观、从横向到纵向全面梳理各时期各方面的历史事实和相互关系。但同时,本部分并非只关注历史事件,而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关系,即不仅重“史”,更重“论”。在考试中,则更倾向于考查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历史线索。
学习方法概要:
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在从各角度全面把握历史史实的同时,更侧重于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答题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同时,在学习本部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比如要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基本规律,对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会有很大帮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该部分内容主要是阐述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基本教材,其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具有教化性和规范性。在考试中,除了少量考点具有一定理论性,大多题目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学习方法概要:
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宜侧重于重点概念和重要规范要求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考生要关注社会思想道德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和道德及法律方面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这部分知识点其实包括两部分,一是“形势与政策”,在考试中只考查选择题,占6分,二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考查一道分析题,占10分。虽然考试形式不同,但二者考查的内容则都是本年度内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推动社会变化的国内外重要事件。
学习方法概要:
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则需注重平时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的关注和积累,综合思考热点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以及所涉及到的各方关系和变化状况等内容。
总的来说,政治这门课程并不难,同学们只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分析,都能拿到不错的分数,虽然政治的难度小于英语,但是同学们也不要放松对政治的复习哦!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