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方面来定义“哲学”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人们日常活动中自发产生的朴素观念。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要对哲学观点、原理和原则作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即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世界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的问题。因此,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把哲学称之为“智慧之学”,是古希腊哲人对哲学的定义。D选项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不是任何哲学的共同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
2.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就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原则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B.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
D.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方面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因此承认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因此选C。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
3.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汇集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的确是同各门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知识逐渐积累起来,才逐渐从哲学的母胎中分化出来,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历史学、军事学等一门门具体科学。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或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则是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整体作出概括,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但是,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必须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A选项忽略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方面存在的区别。C选项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B选项本身正确,而且正确地指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但从题干的内容来看,本题显然是指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
4.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表述。
对于哲学的真正认识,首要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就把握了哲学的实质。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亦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明确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来论述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6.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B.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植根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对实践中主观和客观辩证关系的抽象概括。离开了实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将变得不可思议,因为实践既是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产生的根源,又是解决思维和存在之间矛盾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及其关系,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因此,真正科学地、直接现实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只能靠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8.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生要注意: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如何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是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显然就是不可知论,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9.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党性。
所谓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既不是指哲学的阶级性,也不是指哲学上的政治派别,而是特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和斗争着的基本派别。哲学派别众多,但“任何哲学不是分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分属于唯心主义”,没有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哲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考生比较容易将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的阶级性是指由于哲学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所以他们对世界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都明显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取决于它所从属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在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哲学。哲学的阶级性的表现方式是非常复杂的。阶级、哲学、家学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1)某种哲学体系的阶级属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阶级出身;(2)哲学的阶级性是就哲学的整个体系说的,而不是指其中的每一个命题、范畴或哲学判断;(3)哲学的阶级性并不排斥某个哲学体系中可能包含的真理因素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极贡献;(4)哲学理论的阶级实质和它在实际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要区别对待。
虽然哲学的党性不等于哲学的阶级性,但二者又有一致性。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革命阶级或阶层和反动的阶级或阶层的对立、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1页。
10.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关于世界的可知性,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知论者对世界可知性的解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唯心主义者把世界看成精神的产物,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是彻底的可知论者。关于意识有无能动性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只是唯心主义者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唯物主义者则坚持辩证的反映论,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因此,A、C和D项都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而对两者进行划分的惟一标准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和物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是否可知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问题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和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都是建立在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基础之上;同样,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也不能区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因为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家有的主张可知论,有的主张不可知论。世界发展动力问题涉及的是矛盾学说、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它解答的是事物发展变化问题。意识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解答的,它本身从属于这个问题。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也不能区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因为有的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也有深刻精辟的解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是讲如何改造世界,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对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不是对本体论问题的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2.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水既是实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3.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题干引自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从燃烧的火中观察到宇宙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永恒的活生生的火中,这个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物质的意义。赫拉克利特的火近似于一个抽象的火,它是万物构成的法则,是世界的本原。这种本原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也不是随意的,它构成这个世界存在的永恒规律。赫拉克利特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这种变化也是有章可循的。列宁评价说“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绝妙的说明。”这样,赫拉克利特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4.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杨泉的水一元论,认为水是根本。水里的混浊部分,下沉了就成为了土,水变为蒸汽,就成为了天。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5.“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拉美特利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哲学家,为了反击“上帝造人”说,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他认为,心灵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他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将哲学分为唯物论体系和唯灵论(即唯心论)体系两大类。拉美特利认为:心灵依赖于身体,是肉体的一部分和原动力,因而都是由物质构造的,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拉美特利把他的机械论思想贯彻到底,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之后,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拉美特利关于“人是机器”的思想打破了自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最后壁垒,但是其错误也是显见的。他的哲学是极端形态的机械论哲学的代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6.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全面论述了马克思和他一起创立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认为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很显然,这里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就是费尔巴哈等人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没有“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考生要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谈的“现实世界”,包括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类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两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严重的理论缺陷,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二是形而上学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即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在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物质世界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改造的对象,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反地,能动性原则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科学地实践观引入,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8.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体观点辨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因此,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9.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观点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对象、现实、感性”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即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种实践关系,一种是认识关系,二者之中前者更根本。因为人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首先是实践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把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从而表明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性质。在分析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之后,马克思接着说:“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可见,唯心主义者看到并肯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意义,但是他们却把这种主观能动性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由于他们的哲学前提是精神决定物质,必然把人的精神因素、主观作用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的、决定性的东西,必然把精神看成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本质及发展的源泉,因而唯心主义者也是把实践活动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0.“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题干选自《资本论》。马克思指出:“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很明显,马克思在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础上视劳动为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无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这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
D.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22.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
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扩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就会产生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这就必然导致了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只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因此,21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22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3.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和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论上的根源。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
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B.把绝对精神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
C.把感性当作主客观之间的中介
D.把主观精神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唯心主义产生的最初根源就在于在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自然力被人格化。此外,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总是受到社会没落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使其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唯物主义者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感觉是迈向更高级的理性的桥梁和基础,因此感觉既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也不是惟一的存在。显然,A选项是典型的不可知论的观点。一般来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概念理性。B选项是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原因,D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是指
A.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宗教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25.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的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两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两者在精神决定世界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时间、超空间的“客观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实质上这里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第2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5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6.“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理论的观点
2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主要有: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把“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5页;《大纲解析》第2页。
2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全部哲学中始终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问题在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离不开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的。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也出现过具有辩证思维的唯物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29.哲学史上的一元论是承认
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哲学学说
D.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哲学学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元论哲学。
在回答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即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哲学观点即: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一个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是指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就在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1页。
30.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第一,它以发展的观点看自然、社会和人。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第二,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8页;《大纲解析》第4页。
31.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辩证法
D.科学的实践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在:①在世界观中,它确认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排除实践就不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放在首位,作为全部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③在历史观中,它把实践作为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正因为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本题答案是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页;《大纲解析》第3页。
3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重要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8页;《大纲解析》第4页。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表现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第一,它以发展的观点看自然、社会和人。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第二,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重要表现。33题的四个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但试题要求选出“根本特征”只能是选项D。3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8页;《大纲解析》第4页。
3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及其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所以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列宁还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种主要的思潮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7页;《大纲解析》第3-4页。
3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容是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史观
D.认识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主体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普遍的,而且是绝对的形式,它经过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渡环节而展现自己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站在人类认识史的高度,一方面对黑格尔辩证法做出了科学评价,另一方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也进行了批判改造。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马克思批判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要把辩证法从思维王国拉回到人的尘世生活,使辩证法由思维辩证法变成实践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除了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其理论来源外,更主要的还有其现实的根源,那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对立、冲突的分析和研究。由于题干问的是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什么合理内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6页;《大纲解析》第3-4页。
37.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其理论体系中有各自的地位。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剩余价值学说;第三个层次:在前两个理论层次基础之上的理论结论——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页;《大纲解析》第4页。
38.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到自然领域,在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被称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以选D。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这样就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页;《大纲解析》第3-4页。
3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40.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根本特点是
A.坚持以人为本
B.强调人的主体性
C.高扬人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D.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观点。
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批判科学技术,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人本主义哲学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和本能冲动等,认为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不能借助于理性、逻辑和科学,而只能借助于非理性的生命直觉和神秘的内心体验。因此,40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和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特殊认识,对某些哲学问题的研究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总的来说,它们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的。B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C选项是具有二元论倾向的杜林的观点,黑格尔在《法律哲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因此,39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页;《大纲解析》第7页。
41.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经验论和唯理论
D.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
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和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个是反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理性主义传统,转向非理性主义的现代西方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因此选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页;《大纲解析》第7页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玻恩指出:“每个科学阶段都和当时的哲学体系有着相互影响,科学给哲学体系提供观察事实,同时从哲学中接受思想方法。”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科学只有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才能得到发展
C.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D.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的方法论的影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首先,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恩格斯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埃德加·莫兰也指出,“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成为非正规的哲学家”。
其次,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的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作用。
最后,在哲学和科学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是旧哲学在哲学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没有科学地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综合和升华;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各门具体科学以理论指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
2.费尔巴哈指出,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列宁也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这说明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
D.必须把社会的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相协调起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理解。15世纪以前,在欧洲,哲学和许多具体科学,如天文学、数学、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浑然一体,哲学成了“知识的总汇”。那时有些人曾认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这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但它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这个任务费尔巴哈并没有完成。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这一点费尔巴哈也是承认的,他说:“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就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费尔巴哈本人没有“前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页;《大纲解析》第1页。
3.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体现在
A.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标准
B.为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提供了锐利武器
C.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D.是人们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重大意义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即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凡是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属于可知论的观点,反之,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由此可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标准。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对此做出了精辟的回答,这为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提供了锐利武器;它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人们更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实的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4.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这里的“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指的是
A.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B.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问题
C.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内涵的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及有无同一性问题。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中,谁为本原的问题居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是哲学的最高问题。这是因为:它规定着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揭示了形形色色哲学派别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分歧,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原则界限。B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D项是哲学基本问题中的认识论的内容。A项和C项都是阐述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中谁为“本原”的问题,并且都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因而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同时,考生还要注意对“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的不同回答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5.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
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它们只能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在回答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或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意义上使用,才具有绝对意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A.思维根源于存在
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维是存在固有属性
D.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的关系是
A.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
B.第二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
C. 两者不可分割、相互制约
D.两者相互独立、各成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即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容割裂。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第7题C选项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固有属性,这等同于是在说“凡是存在都有思维”,实际上这是原始人所认为的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第6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A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
A.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B.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C.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D.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哲学基本问题就像一根红线贯串在一切其他哲学问题之中。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不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的阵营,但是无论是哪一阵营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可超越性。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也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9.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C.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
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元论。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1页。
10.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
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理论和实际
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具体表现。
C选项和D选项考生可以很容易选出,最难判断的是A和B 选项。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自由则是指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取得的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事物的主动权。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必然性是意志自由的前提,因而必然性是第一性的,意志自由是第二性的,只有承认必然性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才能谈得上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必然性,而达到意志自由。因此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也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11.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这里所表述的是
A.宿命论的观点
B.具有辩证法的思想
C.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D.唯意志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况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试题原文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它不因为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相反,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如果倒行逆施,违背天道,就要遭殃。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旬况能够用客观规律性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具有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在人类认识上抹掉了“神”和“天”的神秘主义色彩,揭示了“神”、“天”范畴对天道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猜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和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2.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中,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A.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C.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
D.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刘禹锡是中国唐代的哲学家。试题引用这段话的基本内容是: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在某种具体事物中去寻找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刘禹锡所理解的天,是广义的天,是指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万物。他肯定了天也是一种“形器”,一种具体的东西,就是说,它也是物质的东西,而并不是超凡的神秘的主宰。人有最大的智慧,是一切动物中最优秀的。天下万物作为具体的存在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关于天人关系,他指出:“天”和“人”各有其独特功能,但是,“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宰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从而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思想。在这里,“胜”是“胜过”、“优于”、“强于”意。显然,刘禹锡在处理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上还是直观的、朴素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3.范缜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范缜所表述的观点是
A.精神和形体永存不灭的唯心主义思想
B.形神不可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形体是产生精神的主体,精神是形体发挥的作用
D.精神对物质具有依赖性,精神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范缜是中国古代南朝齐梁时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当时正值佛教盛行的时代。范缜发表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本质。“形”是形体,“神”是精神,“即”则是不能分离的意思。“质”就是主体,“用”则是作用。把上述两句话联系起来解释,就是说,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有形体存在才有精神存在,如果形体消失了,精神也就无法存在了。形体是产生精神的主体,精神是形体发挥的作用,作用决不能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在范缜看来,形体和精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能分离的统一体,即形神“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从而批判了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贫富在天的宿命论观点。因此 ,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4.张载指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张载这里所表述的观点是
A.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的朴素唯物论
B.一切可感知的现象都是气
C.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
D.物质与运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凡可以形容的都是存在,凡存在都是现象,凡现象都是气。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所谓气,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有动静可言的(“健顺动止”),浩然充塞的,湛然虚澈的,也都是气。张载认为,太虚、气、万物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这个物质实体“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永恒的。太虚,即广阔的宇空,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世界的一切,从空虚无物的太虚到有形有状的万物,都是“气”的变化,都统一于“气”。张载关于“象”的这个概念则具有感觉对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切可感知的现象都是气。张载还肯定“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气”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这样初步论证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个思想,不仅虚空是气,各种有形体的万物是气,一切具有运动和静止、有深度和广度的现象都是气。这样,“气”的意义就更广泛了。“气”这个概念已接近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存在的含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下列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世界起由物质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B.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C.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D.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如西方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水、火、气或细小的原子。中国古代则有“五行说”,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常见的实物,来说明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常常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根据,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也是笼统、模糊而粗糙的,因而具有自发的性质。选项A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观点。选项B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观点。选项C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荀子的观点,意思是自然界不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律。选项D则是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6.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看来和电、运动的能力、不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这里所表述的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的也是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拉美特利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认为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他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质的东西,而且心灵是物质性的与心灵能够思想是不矛盾的,从而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但是拉美特利又认为人的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从而把人脑也看成是一架机器。显然,拉美特利并没有看到,思想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器官——大脑的产物,思维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人类的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机器没有思维能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7.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
A.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
B.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
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
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唯心论者否认环境的客观性,认为环境是精神的产物;而机械唯物论者则否认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仅仅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在同这些错误思想斗争中,阐述了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理论,即: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引起人的改变;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地实践”。这说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人意识到环境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就是使环境按照人的意志改变形态,以满足人的需要。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C和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8.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间接经验是不重要的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具体表现的理解和把握。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期仔细阅读毛泽东同志著作和总结“左”倾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陈云同志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陈云同志说:“不唯上,并不是上边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陈云同志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讲话中,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陈云同志指出:交换是带头的。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交换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比较仍然是认识的过程,反复则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反复,首先要在决定了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正确。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这里,陈云同志用通俗简明的语言,从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了只有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陈云同志的这六字诀,同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九字真言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也是他对实事求是原则的生动阐发。
陈云同志从实践中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原则的提出,不仅为掌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具有补充作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方法原则,而且它更强调了实事求是原则在人们认识运动中的过程性特点,即在实践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坚持“只唯实”的原则,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9.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本原的论证比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少古代哲学那样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弊端,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
庸俗唯物主义是混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不了解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抹煞意识本质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和荷兰,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毕希纳和福格特,荷兰的摩莱肖特。这些人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但对思维、意识产生过程及其本质,完全作了歪曲地、机械地理解,把意识当作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人脑产生意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样,就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原则区别,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庸俗唯物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0.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
C.物质世界是发展的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概念以及基本形态的特点的把握。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认为世界是发展的。旧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它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来源未注明“中国考研网”的资讯、文章等均为转载,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注明“中国考研网”的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获得相应许可。
联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扫码关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