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成立于1959年4月,其前身为昆虫研究所紫胶站,196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1970年划归云南省后改名为云南省动物研究所,1978年重归中国科学院,恢复原所名。
创新三期,昆明动物所紧紧围绕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战略需求,立足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资源,以进化遗传与进化发育、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学、重大疾病机理与灵长类动物模型为三大重点发展领域,相互交叉合作,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技创新活动,力争使1~2个学科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4个学科组进入国际前沿,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需求,国家生物资源安全、人口健康和社会进步,提供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支撑。
昆明动物所现有22个学科研究团组,有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共建的“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2个),中国科学院-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共建“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非法人研究单元“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筹),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重要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合作共建的“昆明动物博物馆”,是我国第二大、西南地区最大的动物标本库,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动物种类、数量收藏最多的标本库,馆藏各类动物标本65万余号。
2009年,昆明动物所“百人计划”入选者姚永刚博士,获院择优支持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中-英共建的“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引进的Douglas Yu博士,入选云南省首批“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通过“百人计划”招聘的郑萍博士已启动了“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研究所同时以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为培养重点,制定了所级“青年人才计划”,并招聘孔庆鹏博士组建了“分子人类学实验室”。
截止2009年底,昆明动物所共有在职职工279人,其中科技人员240人、科技支撑人员3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进入创新岗位人员共有166人。
昆明动物所现有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37人(其中硕士生120人、博士生117人)、在站博士后16人。
2009年,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310项(包括新增项目7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3项,参与课题19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课题)1项,参与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参与2项;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8项,参与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项,云南省—NSFC联合基金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3项,“百人计划”项目5项,“西部之光”项目9项,“西部博士”项目12项,院地合作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50项。
2009年,研究所新增项目75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1项,参与课题2项;参与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课题)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参与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8项,财政部战略生物资源科技支撑运行专项2项,中国科学院“分类学项目”2项,“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2项,“西部之光”项目4项,“西部博士”项目6项,院地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18项。
2009年,昆明动物所创新成果显著。《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发表分子进化基因组关于狗起源最新成果。该研究成果被《科学》(Science)专题新闻报道称:“中国制造”的最新代表不再是塑料小器具或鞋,而是狗。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约一万六千年前狗是由狼首先在亚洲东南部被驯化。《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发表分子进化基因组在藏族人群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现代藏族人98%左右的母系遗传组份均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以来迁入青藏高原的中国北方人群。该研究成果在《中国自然》(Nature China)杂志上以“研究亮点”的形式作了重点介绍。《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发表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在协同进化和互利合作行为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提出了非对称性的干扰可能是维持互利合作系统稳定的关键机制,为合作系统“公共地的悲剧”悖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机制。该研究成果同时入选北京科技报、人民网等评选的2009年“中国10大学科新锐发现”,相关成果还获得了“Faculty of 1000 Biology ”推荐和点评。《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杂志发表分子进化基因组与进化与功能基因组学合作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选择压力与动物运动能力相关。
2009年全所共发表各类科技论文210篇,其中,SCI刊物发表论文133篇,在本领域TOP30%的SCI刊物发表论文70篇,CSCD刊物61篇;申请专利11项,受理11项,授权5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工作2项;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2009年,昆明动物所共派出科研人员45人次,接待外宾83人次;与国外专家合作发表论文45篇;有在研国际合作项目5项;承办“2009年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学术会议”国际会议一项。
昆明动物所是云南省动物学会、云南省昆虫学会、云南省细胞与生物学会、云南省免疫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动物学核心刊物《动物学研究》,该刊物2009年度荣获第三届云南省优秀期刊奖和优秀装帧奖。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