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中国考研网 2015-07-25 相关院校:兰州大学
姓 名
|
巩杰
|
性 别
|
男
|
|
最高学历
|
研究生
|
最高学位
|
理学博士
|
|
职 务
|
||||
职 称
|
副教授
|
|||
联系方式
|
jgong@lzu.edu.cn
|
|||
所在部门
|
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研究所
|
|||
研究方向
|
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兰州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土地变化科学、恢复生态学、环境遥感与生态评价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2] 土地变化科学
[3] 生态系统服务
[4]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
[5] 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
[6] 环境遥感与生态评价及规划
招收具有地理科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欢迎有志于投身科学研究的学子联系报考!
|
|||
学习经历
|
1995.9—1999.6 甘肃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9.9—2002.6 甘肃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2.9—2006.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
|||
工作经历
|
2005.3-2005.5 Leuven Katholieke University,景观生态与地表过程室,访问学者
2006.7-2006.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蒙古景观生态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6.12-2006.12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自然地理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6.7-2008.04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讲师
2008.5-2009.10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教授
2009.11-2010.12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
2009.11-2015.02 兰州大学 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副教授
2015.03至今 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副教授
|
|||
主讲课程
|
A. 本科生教学
2006-2007 景观生态学 土壤地理学
2007-2008 植物地理学/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 (联合授课)
2011-2015 城市环境评价与规划
B. 研究生教学
2012-2015 宏观生态学/生态学(联合授课,主讲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土地变化科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等研究新进展)
2012-2015 环境灾害学(联合授课,主讲灾害生态评价与生态修复)
|
|||
学术兼职与服务
|
A. 参加的学术机构(组织)
[1] 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 第5届IALE-China理事会 理事
[2] 中国生态学会 第7-8届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会员
[3] 国际城市生态学会 会员
[4] 国际生态系统伙伴联盟 会员
[5] 中国地理学会 会员
[6]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会员
B. 学术评审与科技服务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面上项目通讯评议人(2008-)
[2] 学术期刊通讯评审:Ecological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Journal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The Rangeland Journal、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GIScience Remote Sensing、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地理科学、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遥感技术与应用、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等
[3]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讯评审(2013-)
|
|||
研究成果
|
自2002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9篇,EI论文1篇;参加国际、国内专业领域学术会议20多次。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1) 内陆河尾闾绿洲时空变化与景观响应:基于多期多源遥感数据,研究了近46年来金塔绿洲的分布、变化过程、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和景观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1963—2009 年间金塔绿洲主要以扩张为主,绿洲面积增加了167.37 km2,绿洲与荒漠间相互转化剧烈,呈现出非平衡-平衡-极端不平衡的趋势状态。近46 a 来金塔绿洲景观的分形特征、离散程度和破碎化程度趋于减小,各景观斑块则趋于简单和均匀化。绿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洲景观格局,导致景观结构趋于均匀化和密集化,绿洲斑块镶嵌体表现出散布-扩张-破碎-融合扩展的变化过程。
2) 内陆河流域绿洲变化及其驱动力:以黑河一级支流北大河流域为例,开展绿洲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北大河流域绿洲阶段性变化明显,绿洲扩张和萎缩并存;绿洲扩张主要是绿洲内部的“填充式”和边缘“侵吞式”,绿洲萎缩主要发生在绿洲-荒漠交错带。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绿洲扩张的前提,人口、经济发展、政策和科技进步是主要驱动因素。
3) 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评价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流域西北部和北部的生态风险高于流域的西部和南部山区;武都区和宕昌县的生态风险较高,迭部县和文县的生态风险较低。应加强流域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综合管理,开展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降低人为干扰的生态风险,以实现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的“多赢”。
4)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有机碳:以祁连山东缘高寒牧区-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发现,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SOC和TN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层次变化,SOC和TN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明显。在0-60cm的土层深度内,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40.42 kg/m2),其次是灌木(32.42 kg/m2),裸地最小(9.33 kg/m2)。不同土地覆被下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明显并具有层次性,且均表现为草地>灌木林地>裸地。高寒草地由于过度放牧而严重退化为裸地或黑土滩时,SOC、TN、POC、LFOC、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急剧降低,导致土壤和草原生态系统质量恶化。因此,合理放牧、调控人类生产活动是维护高寒草甸草原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5) 干旱区城市化与城市生态过程:以嘉峪关市为例,定量分析嘉峪关市城市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09 年嘉峪关市城市化过程明显,城市人口比重从1978 年的69.9% 升至2009 年的90.3%,城市建设用地年均扩张指数高达5.6%;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度增加,草地和水域呈波动状态,未利用地破碎度减少;各斑块受干扰的程度增大,基质成分减少;城市化过程强烈影响着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加。
6)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通过分析1990、2000和2008年金塔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1990-2008年间,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现增加趋势,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表现为减少趋势,总体土地利用程度为中下水平,处于发展阶段。(2)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47.23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8.228亿元(增加了0.9899亿元)。水域在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中所占份额最大,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有明显的负贡献。(3)研究区各类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等服务性功能价值远大于其粮食生产和原材料等生产性功能价值。因此,该区域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管理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7) 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研究:基于遥感与GIS 技术支持,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梯度分析,对比分析了干旱区酒泉市肃州区不同道路扩展轴上的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变化及其特征,发现:1996~2010 年,城市化过程表现为沿交通干线轴向上“团块-轴向”的扩张特征。城市化进程造成酒嘉和酒西公路扩展轴方向的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增加,景观形状更为复杂,景观类型由原本占主导地位的未利用地逐渐转变为以城市工业建设用地景观为主。不同等级城市道路扩展轴上城市化及其城市景观梯度变化特征不同,国道酒嘉公路样带>省道酒西公路>国道酒清公路>省道酒金公路;在空间尺度上,各扩展轴上城市郊区景观指数变化明显大于绿洲农业区。
8)生态恢复与土壤质量变化研究:以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安家坡小流域为例,开展不同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下的土壤性状的研究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植被恢复重建和农地撂荒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粗放的农业耕作措施将降低土壤质量并引起土壤退化;灌丛有明显的肥力岛屿作用;撂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肥土壤.建植灌木、种植牧草、农地撂荒和自然恢复是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的最佳方式。
|
|||
获得荣誉
|
参与讲授的“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2010年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
科学研究
|
A 在研项目
[1] 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研究,2013-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
[2] 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2012-2015,科技部,专题“干旱内陆河流域沙漠化时空过程重建及驱动因素分析”,专题负责人
[3]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天水南部山区景观生态评价及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2014-2015,项目负责人
B. 结题项目
[1]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覆被变化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2009-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绿洲化、荒漠化驱动机制,2009-2013,国家科技部,主要参加
[3]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覆被变化研究,2008-2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学基金项目“西部环境变化(I期和II期)”,2005-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参加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域监测与重大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4,参加人
[6] 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2007-2010,主要参加
[7] 中德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景观与环境变化双边合作与交流,2007-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执行负责人
[8]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2011-2014,甘肃省,主要参加
[9]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陇南山区地质灾害及其与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之课题3:地质灾害-地表覆被变化-景观稳定性及其耦合关系,2009-2011,课题负责人
[10] 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2007-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参加人
[11]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综合评价与示范,2006-2008,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主要参加
|
|||
发表论文
|
[1] Yuchu Xie, Jie Gong*, Peng Sun, Xiaohua Gou. 2014. Oasis dynamics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landscape pattern on Jinta Oasis in arid China from 1963 to 2010: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satellite images. International J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33: 181-191. (SCI)
[2] 巩 杰*,谢余初,赵彩霞,高彦净.2014. 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分异.中国环境科学, 34(8):2153-2160. (EI)
[3] 巩 杰*,孙朋,谢余初,钱大文,贾珍珍. 2015.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肃州绿洲化与景观破碎化时空变化, 生态学报.35(19):DOI:10.5846/stxb201403160453.
[4] 巩 杰*,谢余初,高彦净,孙 朋,钱大文. 2015. 1963-2009年金塔绿洲变化对绿洲景观格局的影响,生态学报,35(3):603-612.
[5] 钱大文, 巩 杰*, 高彦净. 2015. 近35年黑河中游临泽县土地荒漠化时空分异及景观格局变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9(4):85-90.
[6] 高彦净, 谢余初, 钱大文, 张玲玲, 巩 杰*. 2015. 甘肃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变化, 水土保持研究,22 (1):181-187.
[7] 谢余初,巩 杰*,张玲玲. 2015.基于PSR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地理科学.(排版中).
[8] 巩 杰*,钱大文,张玲玲,谢余初,高彦净. 2015.临泽县近35年来绿洲—荒漠土地变化及其景观响应.干旱区研究,(接收待刊).
[9] 巩 杰*, 赵彩霞,谢余初,高彦净.2014.基于景观格局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 应用生态学报,25(7):2041-2048.
[10] 巩 杰*,张玲玲,孙 朋. 2014. 近40a来肃州绿洲时空变化及景观稳定性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3):398-404.
[11] 巩 杰*, 谢余初, 贾珍珍, 钱大文. 2014.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新进展,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3):390-398.
[12] 巩 杰*,王合领,钱大文,孙朋,谢余初,高彦净,赵彩霞.2014. 高寒草甸牧区不同土地覆被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4,31(12):2198-2204.
[13] 巩 杰*, 高彦净, 张玲玲, 谢余初, 赵彩霞, 钱大文. 2014.基于地形梯度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为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5):692-698.
[14] 高彦净, 巩杰*, 贾珍珍, 谢余初, 钱大文. 2014.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5):680-686.
[15] 孙 朋,巩 杰*,高彦净,谢余初,钱大文. 2014. 干旱区流域绿洲时空变化及其景观响应, 干旱区研究,31(2):355-361.
[16] 钱大文,巩 杰*,贾珍珍. 2014. 绿洲化—荒漠化土地时空格局变化对比研究—以黑河中游临泽县为例, 干旱区研究. (录用待刊).
[17] 谢余初, 巩 杰*, 钱大文. 2014. 绿洲时空变化数量方法的述评,干旱区研究,(录用待刊).
[18] 谢余初,巩 杰*,赵彩霞.2014.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学杂志, 33(3):702-708.
[19] 崔志杰,徐镱钦,高俊红,孙 朋, 巩 杰*.2014.酒金盆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水土保持通报, 34(1):252-257,272.
[20] 巩 杰*,谢余初,孙朋,颉耀文. 2013. 乡镇尺度金塔绿洲时空格局变化.生态学报, 33(11): 3470-3479.
[21] 巩 杰*, 岳天祥. 201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学报,33(20): 6741-6743.
[22] 谢余初,巩 杰*,钱大文,孙 朋. 2013. 国道312酒泉-嘉峪关段公路沿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干旱区研究, 30(6):1056-1063.
[23] 谢余初,巩杰*,王合领,孙 朋,钱大文. 2013. 绿洲城市不同道路扩展轴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对比研究,地理科学, 33(12):1434-1441.
[24] 巩 杰*,谢余初,孙朋,钱大文,颉耀文.2013. 近25年嘉峪关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2):214-220.
[25] 孙 朋,巩 杰*,王玉川,谢余初.2013.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水土保持通报, 33(3):53-57.
[26] 巩 杰*,赵彩霞, 王合领,孙朋 谢余初,孟兴民. 2012. 基于地质灾害的陇南山区生态风险评价—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山地学报,30(5):570-577.
[27] 巩 杰*,降同昌,谢余初,赵彩霞,等. 2012. 民勤红崖山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水资源保护, 28(4):82-86.
[28] 巩 杰*, 王玉川, 谢余初, 赵彩霞.2011. 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氮效应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39(14):8408-8411.
[29] 谢余初,巩 杰*,赵彩霞,颉耀文.2012.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甘肃省金塔县为例,水土保持研究,19(4):165-170.
[30] 谢余初,巩 杰*,赵彩霞,颉耀文,等. 2012. 嘉峪关市城市化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生态学杂志, 31(4):1009-1015.
[31] 勾晓华,侯宗东,巩 杰,姜红梅, 孙国钧.2012.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探讨.高等理科教育,3:123-126.
[32] 谢余初,林兴周,巩 杰*,颉耀文,于健. 2012. 嘉峪关市中心城区扩张过程及其景观特征变化,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5(2):6-11.
[33] 岳东霞, 杜军, 巩 杰,降同昌,等.2011.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生态学报, 31(9): 2567-2575.
[34] J. Gong, L. Chen, B. Fu, Y. Huang, Z. Huang and H. Peng. 2006. Effect of land uses on soil nutrient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17: 453-465. (SCI).
[35] J. Gong, L.D. Chen, B.J. Fu, W. Wei. 2007. Integrated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aspect on soil nutrient in a small catchment in hilly loess area,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14: 307-316. (SCI).
[36] Liding Chen, Jie Gong, Bojie Fu, Zhilin Huang, Yilong Huang, Lide Gui. 2007. Effect of land use convers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loess plateau of China. Ecological Research. 22: 641-648. (SCI).
[37] Liding Chen, Zhilin Huang, Jie Gong, Bojie Fu, Yilong Huang. 2007. The effect of land cover/vegetation on soil water dynamic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Catena,70:200-208. (SCI).
[38] Yilong Huang, Liding Chen, Bojie Fu, Zhilin Huang, Jie Gong, Xixi Lu.2011. Effect of land use and topography o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moisture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Ecohydrology. DOI: 10.1002/eco.273
[39] Wei Wei, Liding Chen, Bojie Fu, Yihe L¨u and Jie Gong. 2009. Responses of water erosion to rainfall extremes and vegetation types in a loess semiarid hilly area, NW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3: 1780-1791((SCI)).
[40] Yilong Huang, Liding Chen, Bojie Fu, Zhilin Huang, Jie Gong. 2005. The wheat yield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in the loess plateau: straw mulching and irrigation effects,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72: 209-222. (SCI).
[41] Z. L. Huang, L.D. Chen, B.J. Fu, Y.H. Lv, Y. L Huang., J Gong. 2006.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four representative cropland conversions in reducing water erosion: evidence from long-term plot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17: 615-627. (SCI).
[42] 巩 杰, 陈利顶,傅伯杰, 李延梅 黄志霖 黄奕龙 彭鸿嘉. 2004.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应用生态学报, 15(12):2292-2296.
[43] 巩 杰,陈利顶,傅伯杰,虎陈霞,卫 伟. 2005.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水土保持学报, 19(1):93-96.
[44] 巩 杰, 黄高宝, 陈利顶, 傅伯杰.2003.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干旱区农业研究, 21(3):69-74.
[45] 巩 杰,陈利顶,傅伯杰等. 2004.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2004年会“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集),北京:商务出版社,307-312.
[46] 巩 杰, 黄高宝, 李延梅, 李 广, 王惠珍, 张贵锋. 2002. 少免耕耕作法的农田效应. 耕作与栽培, 4:13-14.
[47] 巩 杰, 黄高宝.2001.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水土保持通报,21(4):75-78
[48] 陈利顶, 傅伯杰, 徐建英, 巩 杰. 2003.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生态学报, 23(11):2406-2413.
[49] 卫 伟,陈利顶,傅伯杰,巩 杰. 2006.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生态学报,26(11):3847-3854.
[50] 卫伟,陈利顶,傅伯杰,赵新峰,黄志霖,巩 杰. 2006.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效应.水土保持通报,26(6): 19-24.
[51]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黄志霖,巩 杰,吴祥林. 2004. 黄土丘陵小流域沟坡水热条件及其生态修复初探.自然资源学报, 19(2):183-189.
[52] 李延梅, 张志强,巩 杰. 2005. 生物可持续性科学计划与实施战略介绍.地球科学进展, 20(1): 1262-1268.
[53] 李延梅, 张志强, 巩 杰. 2004.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计划—QUEST计划介绍.地球科学进展,19(6):921-925.
|
|||
出版著作
|
[1]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参编).2011.科学出版社.
[2] 陈发虎,马金珠,巩 杰,陈建徽,黄小忠,王劲松. 2009. 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见《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编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3-87.
|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