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中国考研网 2015-06-16 相关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一、基本情况
梁树发,男,1949年7月1日生,北京大学哲学本科、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
现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组第一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河南大学、华侨大学、河南财经大学等兼职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和学科建设顾问、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顾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学术委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
二、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
三、主要开设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范畴研究(硕士)、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主文献研读(博士)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1996年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资助金额8万。已结项。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资助金额40万。已结项。
3.2005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课题组“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首席专家之一,资助金额15万元。进行中。
4.2007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课题组第一首席专家,资助金额80万。进行中。
五、主要科研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与赵家祥合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主编之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马克思主义史 第3卷(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社会与社会建设(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光明日报,1999年2月26日
8.谈谈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9.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卢卡奇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柯尔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12.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13.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5.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全文转载
16.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17.世界历史、全球化的社会形态意义——兼论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18.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9.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内涵及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3期
20.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8期全文转载
2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谈起,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全文转载
22.理论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形式与可能,理论视野,2009年第12期
23.“以人为本”何以是一个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24..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解放军理论学习,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25.学科化—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的互动,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2期
26.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 ,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第一作者,与李慧合作)
27.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与黄刚合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列主义研究,2010年第71期全文转载
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第一作者,与彭冰冰合作)
29.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路径问题,理论视野2011年第2期
30.共产党人要做马克思主义者——写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六、获奖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1991年获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
2.《马克思主义史》1997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3.《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分别获中国人民大学论文一等奖。
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获第九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
5.《世界历史、全球化的社会形态意义——兼论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获第十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优秀奖(2010年1月)。
6.《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9月4日)。
7.《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