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中国考研网 2015-04-27 相关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一、简介
朱景文,1948年生,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社会哲学和法律哲学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1986-87,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CLEEC项目访问学者;1996-9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Fulbright访问教授;1999-2000,荷兰莱顿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高级访问教授(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二、讲授课程:
1.法理学,
2.法社会学,
3.比较法总论,
4.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5.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PRC
三、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2.比较法总论
3.法社会学
4.法律与全球化研究
5.现代西方法哲学
四、主要科研项目:
1.中国法学会十大专项规划之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2010年立项)
2.中国人民大学项目“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0年立项)
3.教育部9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创新基地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2007-2010)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2002-07)
5.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比较法社会学:框架和方法”(1996-01)
6.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项目“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1992-95)
7.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WTO与法律全球化研究”(2003-07)
8.教育部博士点项目“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研究”(1998-02)
五、主要科研成果:
1.著作:
2011,中国法律发展报告:中国立法60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法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008法社会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008比较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2,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1,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2004.,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检察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4,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
2.论文:
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结构、特色和趋势,《中国社会科学》(3)
2009,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法学(7)
200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法学家(6)
2008,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分析,法学研究(5)
2008,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3)
2007,中心与边缘——法律发展的全球视角,《新视野》(1)
2006,服务大局与“法学家的幻想”,《法学家》(6)
2006,当代中国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学与法史学》(10)
2005,关于立法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法学杂志》(6)
2004,国内司法中运用外国法的比较法思考,《法学》(1)
2004,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新华文摘》(1)
2003,国际标准和中国法律改革,2003年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会宣读,《法学家》(3)
2003,法治和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容——从韦伯的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谈起,《环球法律评论》2003/春季号
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法制与社会发展》(4)
2001,从比较法、法社会学到比较法社会学,《环球法律评论》(1)
2000,关于法理学向何处去的几点意见,《法学》2000年第1期;
2000,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1998,关于法律和全球化的几个问题,《法学》第3期;
1998,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比较法研究》第一期;
1995,评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国法学》第3期;
1994,关于法律关系的概念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第3期;
1992,法制发展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政治与法律》第1期。
1989,对传统法律观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和中国法学理论更新的比较,《比较法研究》(2)
1982,试论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合著,《法学研究》(5)
六、科研奖励
1.2009年《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获第三届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一等奖;
2.2009年《中国法律发展报告》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3.2008年《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2008年《法理学》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5.2006年《法社会学》获第二届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二等奖;
6.2006年《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7.2002年《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获第一届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一等奖;
8.2002年《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2002年《法理学》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0.1997年《法理学》与沈宗灵等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1.1992年《法学基础理论》与孙国华等人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七、联系方式
(010)82500385(O);zhujw@ruc.edu.cn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