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19-07-11 相关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研究生导师孟钟捷介绍如下:
孟钟捷,教授、博士生导师 系主任、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学系
联系电话:021-54345037
办公时间:8:00-16:00
传 真:021-54342643主
办公地点:闵行校区人文学院历史系1207室
电子邮箱:zjmeng@history.ecn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241)
研究方向
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当代社会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
社会兼职
国际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德国史学会秘书长
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
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1、《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载《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162-179页。
2、《统一后德国的身份认同与大屠杀历史争议——1996年的“戈德哈根之争”》,载《世界历史》2015年第1期,第55-68页。
3、《如何培育健康的历史意识——试论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历史叙述》,载《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第56-62页;后转载于《新华文摘》2013年第18期,第64-67页。
4、《试析魏玛德国劳资关系的演变——以8小时工作制的兴衰为中心》,载《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第48-58页。
5、《二战后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的重建(1945-1952)》‚载《世界历史》2009年第4期‚第43-5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2期‚第59-65页。
6、《劳资利益团体合作与一战结束前后的德国社会——试论<斯廷内斯-列金协议>的起源及其意义》,载《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第92-99页;后转载于《下笔须论二百年:王养冲先生百岁华诞献寿文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276页。
7、《一位“入戏的观察者”:德裔美国史学家弗里茨·斯特恩》,载《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第122-126页。
8、《公共历史文化中的“克服历史”之争——近来德国公众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55-60页。
9、《1918-1924年阶级合作模式的尝试与一战后德国劳资关系的起伏》,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17-124页。
10、《魏玛德国失业保险体制的兴与衰——兼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限度》,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05-111页。
11、《试析魏玛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兴衰》‚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77-681页。
12、《纳粹党的企业代表会政策与德国经济民主的消亡》(第一作者),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248-253页。
13、《德国大屠杀纪念日刍议》,载《江海学刊》2015年第4期,第153-160页;后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5期,第130-131页。
14、《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第157-164页。
15、《公众史学学科建设的可行路径——从德国历史教育学改革模式谈起》,载《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142-145页。
16、《后真相与历史书写》,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4期;
17、《试析联邦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发展(1949-1990)》‚载《安徽史学》2010年第6期‚第97-102页。
18、《试论魏玛“福利国家”的早期实践(1918-1920)》,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第5-11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5期,第47-54页。
19、《现代性与社会政策改革——1890-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探析》,载《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第10-15页。
20、《国家博物馆与全球史教育》,载《读书》2015年第9期,第169-175页。
21、《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学研究趋向刍议》,载《国际史学研究论丛》,第1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第202-212页;后经修改发表在《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87-93页。
22、《评夏德明<全球视角下的全球史:在一个建立联系的世界中之理论与方法>》,载《全球史评论》第6辑,2014年,第374-381页。
23、《德国历史中的“国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第25-27页。
24、《试析魏玛德国失业保险体制的建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第72-82页。
25、《德国历史上的住房危机与住房政策(1918-1924)——兼论住房统制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2期,第133-138页。
26、《试析二战后联邦德国工会联盟的重建及其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10年第3期。
27、《试论德国魏玛时代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兴衰(1920-1933)》,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第55-60页。
28、《什么是“Reich”?——从魏玛初期的国名之争看德国人的帝国观念》,载《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第1期;
29、《公共历史教育和德国的战争罪责观——以1990年代末“武装部队罪行展览之争”为中心的考察》,,载《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2期,第52-56页;
30、《德国的公众史学》,载《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3期,第52-55页。
31、《欧洲意识的培育: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欧洲一体化叙述》,载《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6期,第114-118页;
32、《“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载《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4期‚第56-59页。
33、《“经济民主”在德国的确立:试论胡戈·辛茨海默与<魏玛宪法>第165条》,载《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6期,第45-47页。
34、《试论德国<企业代表会法>(1920)的缘起》,载《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5期,第40-42页。
35、《两德统一与“社会伙伴关系”的东扩:1990-1992》‚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21-25页。
36、《中国大学公众史学培养方案刍议——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为参照》,载《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4期,第40-44页;
37、《国家演进史中的治理结构重建——德国“独特道路论”再思考》,载《学术前沿》2014年5月上,第4-15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4年第8期,第61-68页。
38、《历史思维素质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来自德国的经验》,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19期,第53-56页。
39、《德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历史意识”》,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第43-44页;
40、《施虐者的“受害人情结”及其出路——写在二战胜利79周年之际》,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第8页。
4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冲突、呈现及其意义》,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6期(总365期),第16-17页;
42、《德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国民意识教育(1991-2000)》,载余伟民、刘昶主编:《文化和教育视野中的国民意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417-458页;
43、“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t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rman Labor Union after WWII“‚ Ost-West-Review‚ 2009‚ No.1‚ Bonn‚ Germany。
44、The World War II in History Didactics of Chinese Middle Schools in Our New Century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History Didactics, History Education, And History Culture.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istory Didactics, 2012.
二、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德国魏玛时代(1918-1933)的社会政策研究》(2013- ,进行中)
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德国劳资和谐关系演进研究:以企业代表会体制为中心》(2007-2012,已结项)
3、上海市规划课题:《联邦德国工会联盟与政治变迁》(2013- 进行中)
4、上海市曙光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公共历史争议:以纳粹历史争议位中心的考察》(2014- 进行中)
5、上海市晨光项目:《魏玛共和国的劳工政策》(2007-2011,已结项)
6、上海高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专项科研基金:《联邦德国的社会伙伴关系:历史与经验》(2007-2008,已结项)。
三、著作书籍
1、专著:《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专著:《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一作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2016版。
3、专著:《德国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专著:《寻找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5、专著:《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主编(第一):《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7、主编“二战战败国的改造与反省丛书”,合肥:黄山书店,2015年版。
8、译著:《德国天才》(第二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9、译著:《非自由主义的失败:论德国的政治文化》(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0、译著:《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德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译著:《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德语),上海:三联书店2007、2012年版。
四、获奖情况
1、《德国天才》入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7)
2、上海市社科新人(2016)
3、宝钢优秀教师奖(2015)
4、《世界文化史十五讲》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2015)
5、《德国简史》入选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015)
6、中国人文社科最军影响力青年学者(2015)
7、申银万国奖(2009)
8、校优秀党员(2009)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