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18-05-28 相关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导师郑伟介绍如下:
郑伟,教授/博士生导师/紫江青年学者,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语言认知与演化实验室主任
办公时间:周二 13:00-14:30、
主页网址:/s/3039/main.jspy
办公地点:中文系 #4245
电子邮箱:wzheng@zhwx.ecnu.edu.cn
通讯地址:200241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研究方向
语言演化类型学
汉语历史音系学
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古文献与古文字
现代汉语方言
社会兼职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东方语言学》副主编、执行主编
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
上海市语文学会青年学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成果
一、学历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历史语言学方向),2008年6月。
二、荣誉
1. 2014年3月,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省部级),中国北京;
2. 2014年3月,上海市2013年度“曙光学者”(省部级),中国上海;
3. 2012年12月,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省部级),中国上海;
4. 2010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二等奖(省部级),中国北京;
5. 2012年12月,第一届“上海市青年语言学者优秀论文奖”一等奖,中国上海;
6. 2011年2月,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李方桂博士论文奖”(LFK Dissertation Award),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7. 2010年5月,国际中国语言学会“桥本古音学奖”(Mantaro J. Hashimoto Award o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
8. 2010年11月,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李方桂田野调查奖”(LFK Fieldwork Award),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9. 2008年6月,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奖”,中国上海。
三、项目
1.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境内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音变特征及其数据库建设”(17AZD038),2017.11 - 2020.10(在研)。
2.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壮泰语古籍与古文字中的汉字音及其历史层次”(17YJA740073),2017.06 - 2019.12(在研)。
3. 201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预研究项目“中国境内语言音变特征的地理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建设”,2017.04 - 2020.03(在研)。
4. 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工作坊“语言基因视野下汉语与南方民族语的关系研究”(2016kx039),2016.07 - 2018.06(在研)。
5. 2015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类型学视野下明清和现代吴语句法标记的演变研究”(2015BYY008),2015.09 - 2017.12(在研)。
6. 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海外发文项目“边界地带方言调查的数字化与基础理论研究”(2015HW022),2015.05 - 2018.05(在研)。
7.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苏浙皖区域方言特殊语音现象的实验分析与研究”(141105),2014.03 - 2017.02(已完成)。
8. 2013年度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基于文献和方言语料库的明清吴语句法标记演变研究”(13SG45),2014.01-2016.6(已完成)。
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吴方言虚词的语法化与类型学考察”(09CYY010),2009.06 - 2012.06(已完成,结项鉴定“良好”)。
10. 第4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吴语与邻近方言的音韵比较研究”(20090460479),2009.08 - 2011.07(已完成)。
11.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苏浙皖方言特殊发声类型的实验语音学研究”(11YS101),2011.01 - 2012.12(已完成)。
12.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子项目“吴语太湖片方言语料集(语音、词汇卷)”,2008.08 -2011.01(已完成)。
四、论著
(一) 专著(含编著、译著)
1. 2012.《汉语音韵与方言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5月),共306页。
2. 2013. 《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2011年度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丛书之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共301页。
3. 2014.(副主编)《高山流水:郑张尚芳教授八十寿诞庆祝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共281页。
4. 2016.(主编)《边界方言语音与音系演变论集》,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10月),共298页。
5. 2017. 《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之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共438页。
6. 2018. 《音韵演变的研究方法与实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共360页。
7. 即出. (白一平、沙加尔著,来国龙、郑伟、王弘治译)《上古汉语新构拟》(“国际汉藏语研究译丛”之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简体中文版)/ 香港:中华书局(繁体中文版)。
8. 即出. (郑伟等 编译)《日本学者汉语音韵学研究论文选——以域外汉字音与对音资料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 论文(含译文)
1. 2004a. 古壮语地名“武缘”“无虞”试释,《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4年第6期,45-47页。
2. 2004b.(第一作者)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6-99页。(CSSCI)
3. 2005. 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吴语研究——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06-312页。
4. 2006. 说上古汉语的“洗”,《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56-61页。(CSSCI)
5. 2007a. 汉语和藏语的“来”,《民族语文》2007年第2期,24-31页。(CSSCI)
6. 2007b. 古代楚方言“羽能”字的来源,《中国语文》2007年第4期,378-381页。(CSSCI)
7. 2007c. 吴语早期文献所见的“等”字句,《中国语文研究》(香港)2007年6卷2期,33-42页。
8. 2008a. 古吴语的指代词“尔”和常熟话的“唔”[ŋ23]—兼论苏州话第二人称代词的来源问题,《语言学论丛》2008年第3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05-124页。(CSSCI)
9. 2008b.(第一作者)常州话的句末语气词,《语言研究集刊》2008年第5辑,123-135页。
10. 2008c. 闽语、侗台语给予义“与”字的音韵层次及年代问题,《语言科学》2008年第3期, 320-328页。(CSSCI)
11. 2008d. 常州话的体助词“则咧”和“好则”,《吴语研究——第四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63-165页。
12. 2009a. 从侗台语看汉语的复声母,《民族语文》2009年第2期,50-56页。(CSSCI)
13. 2009b. 吴语太湖片果摄的演化模式和历史层次,《语言科学》2009年第4期,356-365页。(CSSCI)
14. 2009c.切韵侯尤韵在太湖片吴语中的演变,《汉语史学报》2009年第8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86-98页。(CSSCI)
15. 2010a. 论北部吴语与闽语的历史联系—几个词汇上的证据,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美国)2010年38卷1期,70-86页。(SSCI, A&HCI)
16. 2010b. 早期和现代吴语中“上”的完成体用法,《方言》2010年第1期,45-52页。(CSSCI)
17. 2010c. 龚煌城先生汉藏同源词表,《东方语言学》2010年第8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41-159页。
18. 2010d. 吴语太湖片曾梗摄字的读音及其演变,《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第2期,北京:商务印书馆,72-82页。(CSSCI)
19. 2010e. 中古汉语的声调与上声的来源(梅祖麟撰,郑伟译),《域外汉语音韵学论文选》(潘悟云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1-60页。
20. 2010f. 评高本汉之j化说(有坂秀世撰,林巽培、郑伟译),《域外汉语音韵学论文选》(潘悟云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35-356页。
21. 2011a. 吴语音韵史中白读音的保守与创新,《语言科学》2011年第1期,21-32页。(CSSCI)
22. 2011b. 《切韵》寒韵字的演变特征与现代吴语,《中国语文》2011年第4期,352-363页。(CSSCI) 又收入《吴语研究——第六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游汝杰等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37-49页。
23. 2011c. 论早期吴语中的“等”字句,《阐释的力量:语言、文学和文化论丛》,上海:三联书店,71-85页。
24. 2011d. 探索不同材料所反映的汉语以母字的音变,《语言研究》2011年第4期,73-80页。(CSSCI)
25. 2011e. 从比较音韵论杭州语音的历史层次,《中国语言学集刊》(香港)2011年5卷1期,145-164页。
26. 2011f. 书评: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comparative Phonology by Branner(2006),《东方语言学》2011年9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203页。
27. 2011g. 先秦两汉文献所见楚语词札记,《汉语史学报》2011年第11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41-248页。(CSSCI)
28. 2012a. “支微入虞”与现代方言,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语言暨语言学)(台北)2012年13卷5期,887-928页。(SSCI, A&HCI)
29. 2012b. 安徽当涂湖阳吴语词汇,《东方语言学》2012年第12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1-110页。
30. 2012c.(第一作者)安徽当涂湖阳吴语同音字汇,《方言》2012年第4期,314-325页。(CSSCI)
31. 2012d. 自然音变与音变类型:边近音l的演化方式,《中国语言学集刊》(香港)2012年6卷2期,121-140页。
32. 2013a. 论《切韵》麻韵和佳韵在吴方言中的演变与分合,《汉学研究》(台北)2013年31卷1期,37-68页。(T&HCI)
33. 2013b. 《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民族语文》2013年第4期,28-36页。(CSSCI)
34. 2013c. 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指示词“能”及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2013年第13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89-196页。(CSSCI)
35. 2013d. 历史音变规律与方言地理分布类型,《语言研究集刊》2013年第11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66-279页。(CSSCI)
36. 2014a. 当涂湖阳方言的体貌标记“啊”,卢小群等主编《汉语方言时体问题新探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321-329页。
37. 2014b. 论古汉语核心词“咬”,潘悟云主编《高山流水:郑张尚芳教授八十寿诞庆祝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81-185页。
38. 2014c.《事林广记》音谱类〈辨字差殊〉若干音韵条例再分析,《汉语史学报》2014年第1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05-116页。(CSSCI)
39. 2015a. Wu dialect, in William S-Y. Wang and Chaofen Sun (eds.) Oxford Handbook on Chinese Linguistics, 189-19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 English,coauthored with Zhengzhang Shangfang)
40. 2015b. 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与方法:以吴语为例,《语言科学》2015年第1期,25-46页。 (CSSCI) 【全文内容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7期,91-110页;部分内容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3期,99-101页。】
41. 2015c.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ern Wu and Min d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honolog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43.1A: 119-149. (SSCI, A&HCI, in English)
42. 2015d. 淳安威坪方言古全清平声字的声母浊化,《方言》2015年第1期,36-43页。(第二作者) (CSSCI)
43. 2015e. 综合研究与数字化传承并举:城市化进程中上海方言老派口音逐渐萎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2日B02版。
44. 2015f. 中古以后麻佳同韵的类型及其性质,《中国语文》2015年第3期,254-265页。 (CSSCI)
45. 2015g. 吴语与南部江淮官话音韵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2015年第5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10-133页。(CSSCI)
46. 2015h. 灰泰入虞的地理分布与音变过程,《历史语言学研究》2015年第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204页。(CSSCI)
47. 2015i. The Change of palatal [j] to labiodental [v] in ancient Chinese.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8.2: 247-272. (in English)
48. 2015j. 从空间到时间:早期和现代吴语中的一类时间表达词,《语言研究集刊》2015年第15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67-177页。(CSSCI)
49. 2016a. 吴语历史语法研究述评,《现代语言学》2016年第1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5页。
50. 2016b. 高本汉与史语所的交往(上)、(下),《语言文字周报》2016年5月5日4版、5月12日4版。
51. 2016c. 八思巴字译音等材料中汉语重纽唇音字的语音表现,《汉语史学报》2016年第16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7-59页。(CSSCI)
52. 2016d. 2015年音韵方言研究综述(一)、(二)、(三),《语言文字周报》2016年7月13日4版、7月20日4版、7月27日2、4版。(第一作者,与杜俊平合写)
53. 2016e. 边界方言与汉语方言的分区分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9日3版(第1025期)。
54. 2016f. 当涂湖阳方言虚词“啊”的功能演变及其来源,《南开语言学刊》2016年第1期,北京:商务印书馆,84-93页。(CSSCI)
55. 2016g. 当涂吴语韵母元音的高化及后续演变,《方言》2016年第3期,300-308页。(CSSCI)
56. 2016h. 方言接触中的入声音节,《边界方言的语音与音系演变论集》(郑伟主编),上海:中西书局,288-298页。
57. 2016i. 关于边界方言与方言边界(代前言),《边界方言的语音与音系演变论集》(郑伟主编),上海:中西书局,1-8页。
58. 2016j. 走进容庚先生的学术人生——读《容庚杂著集》,《书品》2016年第3期,63-69页。
59. 2016k. Hui Tai Ru Yu and related matters. In Pang-hsin Ting and Samuel Hung-nin Cheung (eds.)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s: Dialectology, Grammar, and Philology, 673-686.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English)
60. 2016l. 早期和现代吴语“个”的体标记功能,《东方语言学》2016年第16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7-40页。
61. 2016m. 古汉语“抹杀”及相关双音词小议,《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98-101页。
62. 2016n. 探音研韵、历久弥新——评《汉语音韵讲义》,《中华读书报》2016年12月14日,第10版。
63. 2017a. 中古鼻音与擦音声母字在早期汉语中的语音交替,《语言研究集刊》2017年第17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00-114页。(CSSCI)
64. 2017b. 汉语方言指示词“尔”的共时分布与历史来源,《语言科学》2017年第1期,10-27页。(CSSCI)【全文内容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年第7期,第35-50页】
65. 2017c. 试释宋本《玉篇·五音之图》与“宫商”“五姓”之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99-104页。(CSSCI)
66. 2017d. 上古音研究中的分等依据、谐声及通假问题,《古文字与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5-36页。
67. 2017e. 中国古代汉语方言的源流及其演进,《中文学术前沿》(浙江大学)。(即出,与郑张尚芳先生合写)
68. 2017f. 吴语概说,《语言文字周报》2017年9月20日第4版。(与郑张尚芳先生合写)
69. 2017g. 吴语源流,《语言文字周报》2017年9月27日第4版。(与郑张尚芳先生合写)
70. 2017h. 试论《同文备考》所见的若干声韵特点,《历史语言学研究》2017年第1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30-141页。(CSSCI)
71. 2017i. 《古壮字地图集——华南地区口语化的文字系统》介评,《东方语言学》2017年第17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出)
72. 2017j. 古壮字的汉字借音声旁与中古后期的韵母演变,《中国文字研究》2017年第26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65-173页。(CSSCI)
73. 2018a. 踵事增华 自成一派——郑张尚芳与《上古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4日第7版。
74. 2018b. 方块壮字的汉字借音声旁与中古韵图的内外转,《古汉语研究》2018年第1期,25-34页。(CSSCI)
75. 2018c. 高山流水觅知音:郑张尚芳的古音之旅,《光明日报》2018年3月25日第5版。
76. 2018d. 释古越语“巿(姊)”及相关音韵现象——兼论《颜氏家训》“南染吴越”的词汇表现,《中国语文》2018年第2期,143-149页。(CSSCI)
77. 2018e.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与魏晋南北朝汉语的地理差异,《厦大中文学报》2018年第5辑。(即出)
78. 2018f. 《吴音奇字》与明代常熟方音,《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24-26页。
79. 2018g. 路殊无从问 知音难再寻:纪念郑张尚芳教授,《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2018年5月20日。
80. 2018h. 现代方言“支微入虞”的相对年代,《中国语言学报》2018年第18期,北京:商务印书馆。(即出)
81. 2018i. “匣入喻三”与南朝江东方言,《语言学论丛》2018年第5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CSSCI,即出)
82. 2018j. 《中原音韵》庚青、东钟两韵并收字与宋元以来南方官话,《语言研究》。(CSSCI,即出,与杜俊平合写)
83. 2018k. (forthcoming, first author). Internal evolution and external contact: the origin of phon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boundary dialects of Jiangsu and Anhu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SSCI、A&HCI, in English)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