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18-05-20 相关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研究生导师王峰介绍如下:
王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系
联系电话:62232437
电子邮箱:wang99feng@126.com
通讯地址:东川路500号200241
研究方向
西方现代文论、诠释学美学、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文学史哲学、科幻研究
社会兼职
《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
学术成果
主要学术论文:
《论文化选择在佛教雕塑艺术中的作用》‚《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1期。
《也谈“内在尺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卷。
《中国早期佛教雕塑艺术审美嬗变》‚《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现代美学视野中的天才与趣味》‚《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将来未来之际的恐惧》‚《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文化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索绪尔对文学理论的意义》,《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2期。
《伽达默尔阐释学中的机敏能力》‚《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布洛赫“希望美学”的内在结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从文本到生活世界》‚《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关于文本阐释意义层次的讨论》‚《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第4期。
《作为偶缘性的游戏》‚《求是学刊》2004年第5期。
《文本阐释与确定性》‚《中文自学指导》2004年第5期。
《误解:文本意义得以确立的一种方式》‚《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效果历史:“看”的视角转换——伽达默尔效果历史观解析》‚《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1期。
《意识流小说与意义的更生》‚《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善良愿望如何可能》‚《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本体适度与形态间隙》‚《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自我对话的悖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文学”的建构与重释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诊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艺术真的终结了吗?》‚《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2期。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学术综述》‚《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学术一定要“中国”吗?——对“中国性”的批判性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美学是一门错误的学科?》‚《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私有语言命题与内在心灵——维特根斯坦对内在论美学的批判》‚《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
《维特根斯坦反弗洛依德——文艺心理学的问题所在》‚《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9期。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与意识形态批判》(译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第7期。
《艺术本性难题与推论剩余》,《学术论坛》2012年第9期。
《美,一个被毁弃的盟约——回应刘旭光的形而上美学批判》,《文艺争鸣》2012年第11期。
《文学实践的语言论转型——评张瑜<文学言语行为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
《家庭相似与艺术类型》,《文化与诗学》2012年第2卷。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旨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06期。
《“艺术之死”的时间性误判——或论丹托的“诡计”》,《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04期。
《遵行规则与艺术习得——论维特根斯坦的艺术规则观念》,《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第02期。
王峰杨梓露:《关于解释学美学和语言学美学的对话》,《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
《为了文学的虚构——论塞尔的假装的以言行事观》,《学术论坛》,2014年第01期。
《语言论实践美学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03期。
《形而上美学的正道与偏离——兼论“取消”美学的“取消”》,《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03期。
《文学伴随论——“真实”作为文学的解释功能》,《文艺研究》,2014年第7期。
《文学史实的概念分析与文学史的范式反思》,《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
《语言分析美学何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对美学的启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
《“神圣”的无限——对康德审美神秘性的维特根斯坦式批判》,《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
《自然美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美的关联》,《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
《〈三体〉与指向未来的欲望》,《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04期转载。
《语言论对实践美学的结构性改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4期。
《科幻叙事的乌托邦能量》,《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04期。
《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09期。
《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3日版。
专著:
1、《西方阐释学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2、《意义诠释与未来时间维度》(获上海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4、参编《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
教材:
《艺术美学教程》(合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