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18245号
分类:导师信息 来源:西南大学 2017-05-02 相关院校:西南大学
1.个人信息
博士、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邮箱:hongyiqi@swu.edu.cn; hongyiqi2011@gmail.com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 400715
2.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11.10- 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任职;
2007-2011: 博士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04-2007: 硕士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2000-2004: 学士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3.学术兼职
目前为中药全球化联盟(CGCM)重庆地区协调人(Ordinator),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药理学会会员与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专委会委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评审专家以及多种国内与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4. 研究领域:中药分子药理学与中药化学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中药活性成分与分子机理研究;
在不断面对各种内在与外在的不利因素时,细胞进化形成了细胞应激响应(Cellular Stress Response)机制,维持生命功能稳态(Homeostasis)。中枢神经系统尤其进化出高度特异化的细胞应激信号通路,如:Nrf2通路,热休克蛋白响应(Heat Shock Response)、未折叠蛋白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DNA损伤响应(DNA Damage Response)等。源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中药活性成分在调控细胞应激响应方面具有进化和生态学的独特优势。因此,本方向将运用中药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分子药理学等手段,解析中药或复方对细胞应激响应的调控与在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的潜在作用,以阐明传统功效的关键分子机制。
(2)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表型筛选(Phenotypic Screening)与分子靶标解析(Target Deconvolution);
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产物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标作用的特点。与单一的靶标筛选(Target Screening)相比,表型筛选(Phenotypic Screening)以特定疾病相关的表型为指标,筛选出的是能影响所有相关生物信号通路而改变最终表型的活性成分(群),因此更适合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此方向我们将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适合高通量筛选的提取物库基础上,构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表型筛选模型,筛选并分离出活性成分(群)。同时运用靶标解析(Target Deconvolution)技术(如:差异蛋白质组学、化学蛋白质组学等),鉴定出相关多重分子靶标,系统阐明相应整合作用机制。
(3)中药活性成分的化学生态学与生态药理学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绝大多数源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植物遭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特别是植食性昆虫取食时,将合成释放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化学防御(Chemical Defense)机制,进而对抗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伤害,此过程即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兴奋效应(Hormesis)。而植食性昆虫也会针对性地进化形成解毒机制与应激响应。由于共同的祖先、进化保守性与趋同性,植物、昆虫及人类存在很多生物相似性。当中药活性成分(次生代谢产物)为人类所服用,亦可能经相似受体或酶等激活适应性细胞应激响应,构筑人体防御机制,从而抵抗疾病的危害,此过程即中药的外源性化学兴奋效应(Xenohormesis)。这种从进化与生态角度探讨中药生物效应的研究对理解其作用机理与本质十分重要。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中药化学、分析化学、化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为手段,从在自然生态的植物-植物、植物-昆虫/动物相互作用中扮演的功能之角度,揭示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理或发现新的重要活性化合物,供进一步新药研究。
5.主要研究课题:
主持纵向研究课题8项与横向开发课题1项,主要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1373903;2014.1-201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81202946;2013.1-2015.12);
重庆市科技人才培养(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编号:cstc2013kjrc-qnrc10002;2013.9-2016.9);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stc2012jjA10142;2012.9-2015.9);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jg122018,2013.1-2015.12);
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2-2-87;2012.7-2014.7);
扫码关注
考研信息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