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李建盛 ..
- 所属分类:
成人教育中..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9787300095851
- 出版日期:
-
原价:
¥36.00元
现价:¥0.00元
图书简介
品牌:图书详情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作者: 李建盛 市场价: 36元 文轩网价: 27.7元【77折】 ISBN号: 978730009585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语种: 出版时间:2010-01-28 版次: 页数: 印刷时间:2009-03-01 印次: 字数: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主编推荐 本书以引人入胜的叙事为表达方式,讲述“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变故事。以思想大师和重要理论家为美学星座,通过“美学为什么”与“美学是什么”的对话辩证法,历史地呈现美学家们的创造思维、哲学思辨和美学智慧。这是一部适合“讲”、“学”两用的通识教育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思想大师和重要理论家为美学星座,以“美学范式转变”为问题意识,以叙事化语言为表达方式,通过“为什么”与“是什么”的对话辩证法,讲述“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演变。第一章追踪美学迈向一门学科的蹒跚步履,第二章探寻鲍姆加登到黑格尔建构体系化美学的宏伟叙事,第三章叙说叔本华到伽达默尔的“反美学”故事,第四章分析20世纪中期美学中的否定主义论调,第五章讲述后现代美学不和谐家庭中的差异性大合唱,第六章穿越百年来中国美学的主角们的美学争锋。“提问”与“回答”之间的思想张力多层面地展示思想家们的创造思维、思辨技巧、美学智慧和情感境界。
这是一部适合“讲”、“学”两用的通识教育教材,对想了解美学的读者有“入门”之用,对已有美学知识的读者有“思考”之用,对研究美学的学者有“借鉴”之用。
作者简介 李建盛,男,1964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
目录 导言“美学为什么”与“美学是什么”
第一章 走向美学
一、“aisthesis”的衰落与“美学”的开端
二、柏拉图的“床”和他的“美学”问题
三、快感与认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回答
四、上帝的出场:美学对神圣秩序的证明
五、艺术与科学:人文主义的美学
六、理性的法庭: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七、经验的荣耀:主观美学的诞生
八、“我说不出来的什么”:感性学的征兆
九、美的艺术观念:美学可能的重要准备
第二章 建构美学
一、审美现代性与美学的可能性
二、德国的文化情境与新的美学语境
三、“aesthetica”:鲍姆加登与美学的诞生
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审美如何可能?
1.哲学和美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2.趣味判断与审美如何可能
3.艺术自律性与天才美学
五、现代性的美学批判与审美政治学
六、黑格尔的“删除”:美学一艺术哲学
1.黑格尔对美学的简化
2.美的艺术哲学与美学范式
3.现代性与艺术终结的预言
第三章 挑战美学
一、世界是我的表象和意志:审美哲学怀疑论的开端
二、偶像的黄昏:酒神精神与美学化的哲学
1.悲剧精神与审美形而上学
2.尼采的实证论与美的艺术的死亡
3.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与哲学的美学化
三、欲望美学与传统美学的颠倒
四、形而上学批判与存在论真理的美学阐释
1.形而上学的克服与传统美学的批判
2.农妇的鞋、凡·高的画与艺术真理的存在论阐释
3.语言、诗与“诗意栖居”的存在论美学
五、新感性与审美解放的乌托邦
1.感性与新感性:人的解放的审美中介
2.艺术幻象与解放的美学乌托邦
六、审美真理的可能性与美学的双重救赎
1.传统美学的质疑与挑战
2.文化工业批判与美学的使命
3.自律性与真理性的双重救赎
4.阿多诺的遗产与后现代美学
七、“反美学”与人文科学的美学立场
1.放弃方法与选择真理的美学
2.艺术作品本体论与真理表现形式
3.理解途径与审美真理的现实性
4.哲学诠释学“反美学”的当代理论意义
第四章 否定美学
一、现代艺术对美学的提问
二、分析哲学与美学概念的语境化
三、传统美学的错误:反本质主义的理由
四、什么“惯例”使艺术成为可能
五、什么“解释”使艺术成为艺术
六、什么“时候”艺术成为艺术
七、美学的简化与感性学的祛魅
第五章 终结美学
一、“终结”大合唱:从艺术到美学
1.艺术的“终结”
2.艺术理论的“终结”
3.艺术世界的“终结”
二、美学的“终结”
三、“家族类似”共同体:后现代范式与美学
1.功能失调的家庭:仿后现代主义的拼贴
2.后现代理论与范式的转变
3.“差异性”狂喜与后现代(美学)感性学
四、理性的他者与生存美学
1.历史感性与审美感性
2.马格利特的“烟斗”与福柯的差异美学
3.自我伦理学与生存美学
五、解构的快感与差异的美学
1.解构哲学与解构策略
2.塞尚的“承诺”与德里达的解读
3.凡·高的画:谁的鞋子与谁的真理
六、后现代游戏与崇高美学
1.后现代状况与美学的亲缘关系
2.美的美学之终结与崇高美学
3.纽曼的画、纽曼的瞬间与差异性事件
七、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美学逻辑
1.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
2.两种“鞋子”的阐释与美学的终结
第六章 现代性中国美学
一、传统的终结与现代的开端
二、审美超越与人格建构
三、生命哲学与意境美学
1.生命本体与艺术的生命表现
2.空间的生命化与艺术意境
3.审美现代性与意境美学
四、审美可能性与意象美学
1.“调和折中”与朱光潜的美学视野
2.“梅花”变奏曲与朱光潜的审美理论
3.审美生理学与审美感性学
五、彻底唯物论者的“新美学”
1.“新美学”的理论基础与结构框架
2.“美人之美”、美即典型与美的规律
六、实践理性到情感本体的美学变奏
1.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宏伟叙事与历史理性
2.科学理性美学:美感结构与“数学方程式”
3.走向感性学:从新感性到情感本体
结语回到假说与回不去的假说
主要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书目
精彩内容 第一章 走向美学
只有到18世纪,真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才出现。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命名之前,有关于美学问题的思考,没有作为学科的美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前的美学思考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对于西方美学来说,这些思考一直在为美学的诞生做准备,没有这些美学前史,就不可能有美学的出现,就像没有十月怀胎就不可能有孩子的出生一样。18世纪以前的思想家们是在非美学语境中对美学问题进行探讨的,这个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旅途,是走向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的重要历史过程。从学科范式的角度上讲,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并不存在作为学科的美学范式问题,却存在着谈论美学问题的范式。我们在这一章中要讲述的,就是走在美学的途中的思想家是如何在非美学的语境中言说“美学”的。
一、“aisthosis”的衰落与“美学”的开端
许多关于美学史方面的书,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开始就把美学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把美学当作一门“既定的”学科,好像美学学科出现之前的那些思想家,就是按照我们的学科概念来思考美学问题的,也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思想家必定会按照我们的概念框架来思考问题。无论是讨论学科前的西方美学思想,还是讨论学科前的中国美学思想,都想当然地把它们装进我们的概念框架之中。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许多美学概论方面的书也是这样,一开始就给美学下
......
目录
品牌:图书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
作者: | 李建盛 |
市场价: | 36元 |
文轩网价: | 27.7元【77折】 |
ISBN号: | 9787300095851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 |
出版时间:2010-01-28 | 版次: | 页数: |
印刷时间:2009-03-01 | 印次: | 字数: |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
主编推荐 | |
本书以引人入胜的叙事为表达方式,讲述“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变故事。以思想大师和重要理论家为美学星座,通过“美学为什么”与“美学是什么”的对话辩证法,历史地呈现美学家们的创造思维、哲学思辨和美学智慧。这是一部适合“讲”、“学”两用的通识教育教材。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以思想大师和重要理论家为美学星座,以“美学范式转变”为问题意识,以叙事化语言为表达方式,通过“为什么”与“是什么”的对话辩证法,讲述“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演变。第一章追踪美学迈向一门学科的蹒跚步履,第二章探寻鲍姆加登到黑格尔建构体系化美学的宏伟叙事,第三章叙说叔本华到伽达默尔的“反美学”故事,第四章分析20世纪中期美学中的否定主义论调,第五章讲述后现代美学不和谐家庭中的差异性大合唱,第六章穿越百年来中国美学的主角们的美学争锋。“提问”与“回答”之间的思想张力多层面地展示思想家们的创造思维、思辨技巧、美学智慧和情感境界。 这是一部适合“讲”、“学”两用的通识教育教材,对想了解美学的读者有“入门”之用,对已有美学知识的读者有“思考”之用,对研究美学的学者有“借鉴”之用。 |
作者简介 | |
李建盛,男,1964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 |
目录 | |
导言“美学为什么”与“美学是什么” 第一章 走向美学 一、“aisthesis”的衰落与“美学”的开端 二、柏拉图的“床”和他的“美学”问题 三、快感与认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回答 四、上帝的出场:美学对神圣秩序的证明 五、艺术与科学:人文主义的美学 六、理性的法庭: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七、经验的荣耀:主观美学的诞生 八、“我说不出来的什么”:感性学的征兆 九、美的艺术观念:美学可能的重要准备 第二章 建构美学 一、审美现代性与美学的可能性 二、德国的文化情境与新的美学语境 三、“aesthetica”:鲍姆加登与美学的诞生 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审美如何可能? 1.哲学和美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2.趣味判断与审美如何可能 3.艺术自律性与天才美学 五、现代性的美学批判与审美政治学 六、黑格尔的“删除”:美学一艺术哲学 1.黑格尔对美学的简化 2.美的艺术哲学与美学范式 3.现代性与艺术终结的预言 第三章 挑战美学 一、世界是我的表象和意志:审美哲学怀疑论的开端 二、偶像的黄昏:酒神精神与美学化的哲学 1.悲剧精神与审美形而上学 2.尼采的实证论与美的艺术的死亡 3.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与哲学的美学化 三、欲望美学与传统美学的颠倒 四、形而上学批判与存在论真理的美学阐释 1.形而上学的克服与传统美学的批判 2.农妇的鞋、凡·高的画与艺术真理的存在论阐释 3.语言、诗与“诗意栖居”的存在论美学 五、新感性与审美解放的乌托邦 1.感性与新感性:人的解放的审美中介 2.艺术幻象与解放的美学乌托邦 六、审美真理的可能性与美学的双重救赎 1.传统美学的质疑与挑战 2.文化工业批判与美学的使命 3.自律性与真理性的双重救赎 4.阿多诺的遗产与后现代美学 七、“反美学”与人文科学的美学立场 1.放弃方法与选择真理的美学 2.艺术作品本体论与真理表现形式 3.理解途径与审美真理的现实性 4.哲学诠释学“反美学”的当代理论意义 第四章 否定美学 一、现代艺术对美学的提问 二、分析哲学与美学概念的语境化 三、传统美学的错误:反本质主义的理由 四、什么“惯例”使艺术成为可能 五、什么“解释”使艺术成为艺术 六、什么“时候”艺术成为艺术 七、美学的简化与感性学的祛魅 第五章 终结美学 一、“终结”大合唱:从艺术到美学 1.艺术的“终结” 2.艺术理论的“终结” 3.艺术世界的“终结” 二、美学的“终结” 三、“家族类似”共同体:后现代范式与美学 1.功能失调的家庭:仿后现代主义的拼贴 2.后现代理论与范式的转变 3.“差异性”狂喜与后现代(美学)感性学 四、理性的他者与生存美学 1.历史感性与审美感性 2.马格利特的“烟斗”与福柯的差异美学 3.自我伦理学与生存美学 五、解构的快感与差异的美学 1.解构哲学与解构策略 2.塞尚的“承诺”与德里达的解读 3.凡·高的画:谁的鞋子与谁的真理 六、后现代游戏与崇高美学 1.后现代状况与美学的亲缘关系 2.美的美学之终结与崇高美学 3.纽曼的画、纽曼的瞬间与差异性事件 七、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美学逻辑 1.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 2.两种“鞋子”的阐释与美学的终结 第六章 现代性中国美学 一、传统的终结与现代的开端 二、审美超越与人格建构 三、生命哲学与意境美学 1.生命本体与艺术的生命表现 2.空间的生命化与艺术意境 3.审美现代性与意境美学 四、审美可能性与意象美学 1.“调和折中”与朱光潜的美学视野 2.“梅花”变奏曲与朱光潜的审美理论 3.审美生理学与审美感性学 五、彻底唯物论者的“新美学” 1.“新美学”的理论基础与结构框架 2.“美人之美”、美即典型与美的规律 六、实践理性到情感本体的美学变奏 1.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宏伟叙事与历史理性 2.科学理性美学:美感结构与“数学方程式” 3.走向感性学:从新感性到情感本体 结语回到假说与回不去的假说 主要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书目 |
精彩内容 | |
第一章 走向美学 只有到18世纪,真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才出现。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命名之前,有关于美学问题的思考,没有作为学科的美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前的美学思考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对于西方美学来说,这些思考一直在为美学的诞生做准备,没有这些美学前史,就不可能有美学的出现,就像没有十月怀胎就不可能有孩子的出生一样。18世纪以前的思想家们是在非美学语境中对美学问题进行探讨的,这个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旅途,是走向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的重要历史过程。从学科范式的角度上讲,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并不存在作为学科的美学范式问题,却存在着谈论美学问题的范式。我们在这一章中要讲述的,就是走在美学的途中的思想家是如何在非美学的语境中言说“美学”的。 一、“aisthosis”的衰落与“美学”的开端 许多关于美学史方面的书,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开始就把美学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把美学当作一门“既定的”学科,好像美学学科出现之前的那些思想家,就是按照我们的学科概念来思考美学问题的,也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思想家必定会按照我们的概念框架来思考问题。无论是讨论学科前的西方美学思想,还是讨论学科前的中国美学思想,都想当然地把它们装进我们的概念框架之中。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许多美学概论方面的书也是这样,一开始就给美学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