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唯物论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例如:"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例如: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朱熹的"理在事先"(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柏拉图的"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如:"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水是万物始基";"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例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归一";"天不变,道亦不变";"白马非马";"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二辩证法
(一)三大规律
规律相关概念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及例子量变与质变规律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坚持渐进和变革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适度原则;要重视量的积累。
例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所谓肯定是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所谓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事物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例如:"冰—水—汽";"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团结—批评—团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各有特点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连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二)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发另一个过程,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正确认识因果联系,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效利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我们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例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本质和现象——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例子:"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这说明看待事物应该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门道"和"热闹"分别是现象和本质);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或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子:守株待兔。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我们做工作要从现实出发。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分清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使可能变成现实。
5.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例子:东施效颦。
(三)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原理方法论(意义)联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同时要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和把握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续表
原理方法论(意义)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例子: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唇亡齿寒——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联系、次要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坐井观天;三人齐心,其利断金;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风不起浪;接通电源,电灯发亮;虚心使人进步;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因果联系。
三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指导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3.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意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例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郑人买履"。
"百闻不如一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例1】 (福建2013年)《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A. 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B. 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C. 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D. 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解析】
A。"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明的是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实上,事物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跟时间推移没有必然的关系。条件达成,即使时间很短也会发生变化,条件未成,即使时间很长也不能发生变化,将事物变化简单地归因为时间推移,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点。故选A。
【例2】
(福建2012年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智慧。下列体现的哲学思想与这句话相同的是()。
A.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B.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C. "贾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D. "富贵而姿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解析】
C。"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因此要居安思危。"贾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意思是商人旱天购买舟船,天涝购买车辆,等待货有所缺。与题干中的意思相似,体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逆向思维。故本题选C。
【例3】 (福建2012年春)下列选项中三国典故与哲学论断对应错误的是()。
A.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B. 草船借箭——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C. 张飞醉酒失徐州,借酒破张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 望梅止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解析】 D。本题考查哲学常识。"望梅止渴"体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例4】 (福建2010年秋)下列成语全部蕴涵辩证思维的一组是()。
A. 居安思危仰观俯察藏器待时B. 群龙无首水火不容生龙活虎
C. 否极泰来革故鼎新祸福相倚D. 周而复始刚柔相济龙吟虎啸
【解析】
C。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A项中,仰观俯察体现了观察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而不是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D两项中的群龙无首、生龙活虎、龙吟虎啸只是在讲一种状态;只有C项中的成语都包含着辩证思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第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理论
十五大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1)2000年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江泽民在2001年7月1日建党80周年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三个代表"的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的确立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五)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2003年8月,*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
(2)十六届三中全会,*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
(3)*在200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3月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等一系列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全面的阐发。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全面体现并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
十八大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六)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成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
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二)与时俱进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三)求真务实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三个"有利于"
*指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市场经济
1979年11月,*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
(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考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起始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点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路线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共十七大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改革开放
........................................更多内容请见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