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决
求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复习方法及细节问题
悬赏分:0
求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复习方法及细节问题
相关院校: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热点关注:2021考研辅导班上线 如何自考研究生
提问者:Door - 2014/11/25 03:22
我来回答
- 回答即可得2分
其他答案(5)
同学,你可以在该校论坛上面去收索复习经验,很多考过的同学或多或少会写一些有用的方法,可以参考参考。
回答者:ruier123 - 2014/11/25 06:13
公共课复习都一样,下面提供专业课考试经验~
上财的专业课,我考的是431金融学综合,题目类型比较固定:60分的单选,60分的计算与简答,还有30分的论述题,选择题目一般是一些金融学的基础知识,但是考得细,今年的计算量比较大,如果不拿计算器的话会费不少时间,计算题每年变化比较大,往年考过的知识点今年几乎很少涉及,所以在平常复习的时候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难度来说并不怎么大。论述题今年考了一个老掉牙的QE,但换了个角度,是从货币乘数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回答问题,是货币银行学的核心知识。然后今年出了个奇葩论述题,有关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题目,要求分析此次收购存在的风险与收益,大部分学校的431大纲里是没有公司收购与兼并的,但也不好说上菜的这道题目超纲了,因为上菜根本就没有公布自己的431大纲,这就提示我们在平常的复习中要特别注意知识的全面。 再说说用的书和资料,由于我本来是要考复旦或者是清华的,基本就是看的复旦的书目,后由于是跨考,提前还补了高鸿业的宏微观和《金融学》,对经济金融有了一定的感觉后,开始看金融学的核心课程胡庆康的《货币银行学》,姜波克的《国际金融学》,刘红忠的《投资学》,朱叶的《公司金融》,以及后来加的罗斯的《公司理财》,博迪的《投资学》(看书过程中发现外国人写的书比国人写的简单易懂,很适合初学者自学入门),自我感觉复习过程理解为主,练习为辅,对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后可以试着对生活中的发生的时事运用一下,训练自己的用能力,平常要关注一下财经方面的时事,例如今年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在一段时间就是头条新闻,就成了上财的最后一道论述题。
上财的专业课,我考的是431金融学综合,题目类型比较固定:60分的单选,60分的计算与简答,还有30分的论述题,选择题目一般是一些金融学的基础知识,但是考得细,今年的计算量比较大,如果不拿计算器的话会费不少时间,计算题每年变化比较大,往年考过的知识点今年几乎很少涉及,所以在平常复习的时候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难度来说并不怎么大。论述题今年考了一个老掉牙的QE,但换了个角度,是从货币乘数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回答问题,是货币银行学的核心知识。然后今年出了个奇葩论述题,有关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题目,要求分析此次收购存在的风险与收益,大部分学校的431大纲里是没有公司收购与兼并的,但也不好说上菜的这道题目超纲了,因为上菜根本就没有公布自己的431大纲,这就提示我们在平常的复习中要特别注意知识的全面。 再说说用的书和资料,由于我本来是要考复旦或者是清华的,基本就是看的复旦的书目,后由于是跨考,提前还补了高鸿业的宏微观和《金融学》,对经济金融有了一定的感觉后,开始看金融学的核心课程胡庆康的《货币银行学》,姜波克的《国际金融学》,刘红忠的《投资学》,朱叶的《公司金融》,以及后来加的罗斯的《公司理财》,博迪的《投资学》(看书过程中发现外国人写的书比国人写的简单易懂,很适合初学者自学入门),自我感觉复习过程理解为主,练习为辅,对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后可以试着对生活中的发生的时事运用一下,训练自己的用能力,平常要关注一下财经方面的时事,例如今年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在一段时间就是头条新闻,就成了上财的最后一道论述题。
回答者:alanyu1989 - 2014/11/26 09:25
论坛里面的经验贴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者:sszqm1314 - 2014/11/26 10:56
一、实质重于形式
学过会计的应该知道,新准则有一条原则叫做“实质重于形式”,我把作为考研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很多介绍考研经验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提到复习时间,看过多少书,做过多少题,上了什么辅导班,在我看来,这些可以参考,不可以作为复习中的考核指标。专业难度不同,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学习方法、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也会有差别,所以和别人比较意义不大。复习的每一个阶段,不妨多总结,有没有改进的空间,达到自己的目标还需要加强什么。尽量以知识掌握程度和复习准备充分程度来要求自己,复习时间、看过多少书、看过多少遍等都不是考得好的关健。就拿上财专业课经济学来说,复习完一个阶段后,拿出近三年真题,看看自己能否做出来,你会清楚哪里需要多花时间。又比如说,有人推崇于在最后阶段做一个专业课笔记,我觉得这只是形式,实质在于你有没有把东西理解好并梳理清楚,如果理解不透彻,做了笔记也是枉然。
二、复习资料及其作用
首先是教材和习题答案: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第六版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教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反复看呗。跨专业的第一遍以看懂为目标,以抓住核心框架为重点,不必拘泥于细节。教材、课后习题和答案三位一体,是一个整体。范里安的书晦涩难懂,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看,看完一章可以直接做课后习题,题量不大且简单,书后附有简略答案。我还用了石化出版社金圣才系列的教材答案,每一章有一个内容总结,有助于抓住核心框架。曼昆的书通俗易懂,课后习题较多。我看第一遍时做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有助于巩固看过的内容,计算分析题看第二遍时才做。教材我看了有四五遍,遍数越多看得越快,直到彻底掌握了重点才行。课后习题做了两三遍吧。
强调一点:曼昆的课后习题非常重要,不少大题出自这里,包括有些章节的拓展部分,可以直接拿来命题。
其次关于习题集。看书和课后习题还不够,需要做点题,贵精不贵多。我只用过两本,一本是上财胡永刚的宏经习题(深绿色),另一本是交大钟根元的微经习题(浅蓝色)。推荐理由:1、这两本书是我见过的市面上和推荐教材最匹配的习题集,胡永刚是上财经济学院副院长,交大是翻译范里安教材的学校。2、这两本书的题型、难度、风格最接近真题。我统计了一下08年20道选择题中至少13道出自胡的习题集,大题有些是课后习题,同时也收录在胡的分析计算题中。钟根元的习题集每章有几道讲解详细的例题,实乃精华也,做熟之,后面没有详细讲解的题有时间做做,没时间不做也没关系。至于大家议论纷纷的其他资料,我有买过所谓的红皮书和翔高的复习指南,个人觉得没必要做,理由是上述的反面。一本好书做两遍胜过于多做几本书,我考了136,因为我坚持这一原则。
三、战略和战术
首先,跨专业的同学很多,他们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专业课花的时间过多。我认识很多研友,最后往往失误在数学上,他们也知道数学重要,也花了时间,还包括不少数学基础好的同学,事实是,占大头的数学和专业课,数学更能决定你命运,每年考完数学大呼挂了的人很多,反倒是专业课发挥会稳定一些。其次是英语,如果基础不好,前期最好坚持每天做几篇阅读,因为后期要照顾政治和专业课,考前准备一个作文模板必不可少,英语不过线的高分考生每年都有。
其次,150分的专业课,90分是计算分析题,一道15分共6道,得高分关键在于大题,你能想象比同等实力的人多做对15道选择判断?难。所以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高分不仅仅靠时间投入,看你能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学过会计的应该知道,新准则有一条原则叫做“实质重于形式”,我把作为考研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很多介绍考研经验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提到复习时间,看过多少书,做过多少题,上了什么辅导班,在我看来,这些可以参考,不可以作为复习中的考核指标。专业难度不同,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学习方法、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也会有差别,所以和别人比较意义不大。复习的每一个阶段,不妨多总结,有没有改进的空间,达到自己的目标还需要加强什么。尽量以知识掌握程度和复习准备充分程度来要求自己,复习时间、看过多少书、看过多少遍等都不是考得好的关健。就拿上财专业课经济学来说,复习完一个阶段后,拿出近三年真题,看看自己能否做出来,你会清楚哪里需要多花时间。又比如说,有人推崇于在最后阶段做一个专业课笔记,我觉得这只是形式,实质在于你有没有把东西理解好并梳理清楚,如果理解不透彻,做了笔记也是枉然。
二、复习资料及其作用
首先是教材和习题答案: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第六版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教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反复看呗。跨专业的第一遍以看懂为目标,以抓住核心框架为重点,不必拘泥于细节。教材、课后习题和答案三位一体,是一个整体。范里安的书晦涩难懂,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看,看完一章可以直接做课后习题,题量不大且简单,书后附有简略答案。我还用了石化出版社金圣才系列的教材答案,每一章有一个内容总结,有助于抓住核心框架。曼昆的书通俗易懂,课后习题较多。我看第一遍时做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有助于巩固看过的内容,计算分析题看第二遍时才做。教材我看了有四五遍,遍数越多看得越快,直到彻底掌握了重点才行。课后习题做了两三遍吧。
强调一点:曼昆的课后习题非常重要,不少大题出自这里,包括有些章节的拓展部分,可以直接拿来命题。
其次关于习题集。看书和课后习题还不够,需要做点题,贵精不贵多。我只用过两本,一本是上财胡永刚的宏经习题(深绿色),另一本是交大钟根元的微经习题(浅蓝色)。推荐理由:1、这两本书是我见过的市面上和推荐教材最匹配的习题集,胡永刚是上财经济学院副院长,交大是翻译范里安教材的学校。2、这两本书的题型、难度、风格最接近真题。我统计了一下08年20道选择题中至少13道出自胡的习题集,大题有些是课后习题,同时也收录在胡的分析计算题中。钟根元的习题集每章有几道讲解详细的例题,实乃精华也,做熟之,后面没有详细讲解的题有时间做做,没时间不做也没关系。至于大家议论纷纷的其他资料,我有买过所谓的红皮书和翔高的复习指南,个人觉得没必要做,理由是上述的反面。一本好书做两遍胜过于多做几本书,我考了136,因为我坚持这一原则。
三、战略和战术
首先,跨专业的同学很多,他们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专业课花的时间过多。我认识很多研友,最后往往失误在数学上,他们也知道数学重要,也花了时间,还包括不少数学基础好的同学,事实是,占大头的数学和专业课,数学更能决定你命运,每年考完数学大呼挂了的人很多,反倒是专业课发挥会稳定一些。其次是英语,如果基础不好,前期最好坚持每天做几篇阅读,因为后期要照顾政治和专业课,考前准备一个作文模板必不可少,英语不过线的高分考生每年都有。
其次,150分的专业课,90分是计算分析题,一道15分共6道,得高分关键在于大题,你能想象比同等实力的人多做对15道选择判断?难。所以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高分不仅仅靠时间投入,看你能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回答者:易水竹 - 2014/11/28 11:50
多看看经验贴问问学长学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