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 - 话题

各学校控制系简介
查看(6401) 回复(13)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3 15:38
楼主
下面将介绍下国内牛逼的一些大学的控制系专业情况,大家可以了解下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3 15:45
沙发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自动化系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成为我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和开发基地、培养自动化领域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从1993级开始,自动化系本科只设“自动化”一个专业。

自动化系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均排名第一。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目前,该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生物信息学”七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招生按一级学科培养。高年级本科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修相关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



自动化系现有教师8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李衍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吴澄教授),“千人计划”教授2人(张奇伟教授、王子栋教授),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4人(管晓宏教授、张贤达教授、周东华教授、戴琼海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获得者2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自动化系聘请了国际著名控制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和国际著名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南加州大学W. S. Waterman教授担任讲席教授,聘请了著名控制科学家、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著名控制理论学家郭雷院士、著名模式识别学家马颂德研究员、吴宏鑫院士、孙柏林将军等担任兼职教授,聘请了国际著名自动控制与机器人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谈自忠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Shankar Systry教授等担任客座教授。到2010年为止,自动化系已授予博士学位467人,硕士学位2186人,培养了6364名本专科人才。目前在校博士278人,在校硕士生554人,在校本科661人。



自动化系毕业生适应面广,历年来供不应求,深造和求职的选择余地很大。大部分被免试录取为直读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其余同学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在科研院所、高校、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知名公司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所学专长的满意的工作岗位。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广泛从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系统设计、新产品研制、硬软件开发,以及金融、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另外也有部分毕业生自己创业,经营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公司,为我国的自动化事业、信息产业作贡献。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3 15:45
3楼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自动化系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成为我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和开发基地、培养自动化领域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从1993级开始,自动化系本科只设“自动化”一个专业。

自动化系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均排名第一。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目前,该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生物信息学”七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招生按一级学科培养。高年级本科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修相关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



自动化系现有教师8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李衍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吴澄教授),“千人计划”教授2人(张奇伟教授、王子栋教授),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4人(管晓宏教授、张贤达教授、周东华教授、戴琼海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获得者2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自动化系聘请了国际著名控制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和国际著名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南加州大学W. S. Waterman教授担任讲席教授,聘请了著名控制科学家、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著名控制理论学家郭雷院士、著名模式识别学家马颂德研究员、吴宏鑫院士、孙柏林将军等担任兼职教授,聘请了国际著名自动控制与机器人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谈自忠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Shankar Systry教授等担任客座教授。到2010年为止,自动化系已授予博士学位467人,硕士学位2186人,培养了6364名本专科人才。目前在校博士278人,在校硕士生554人,在校本科661人。



自动化系毕业生适应面广,历年来供不应求,深造和求职的选择余地很大。大部分被免试录取为直读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其余同学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在科研院所、高校、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知名公司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所学专长的满意的工作岗位。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广泛从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系统设计、新产品研制、硬软件开发,以及金融、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另外也有部分毕业生自己创业,经营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公司,为我国的自动化事业、信息产业作贡献。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3 15:45
4楼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自动化系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成为我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研究和开发基地、培养自动化领域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从1993级开始,自动化系本科只设“自动化”一个专业。

自动化系的一级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均排名第一。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目前,该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生物信息学”七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招生按一级学科培养。高年级本科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修相关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



自动化系现有教师8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李衍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吴澄教授),“千人计划”教授2人(张奇伟教授、王子栋教授),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4人(管晓宏教授、张贤达教授、周东华教授、戴琼海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获得者2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团队。自动化系聘请了国际著名控制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和国际著名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南加州大学W. S. Waterman教授担任讲席教授,聘请了著名控制科学家、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著名控制理论学家郭雷院士、著名模式识别学家马颂德研究员、吴宏鑫院士、孙柏林将军等担任兼职教授,聘请了国际著名自动控制与机器人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谈自忠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Shankar Systry教授等担任客座教授。到2010年为止,自动化系已授予博士学位467人,硕士学位2186人,培养了6364名本专科人才。目前在校博士278人,在校硕士生554人,在校本科661人。



自动化系毕业生适应面广,历年来供不应求,深造和求职的选择余地很大。大部分被免试录取为直读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其余同学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在科研院所、高校、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知名公司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所学专长的满意的工作岗位。自动化系的毕业生广泛从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系统设计、新产品研制、硬软件开发,以及金融、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另外也有部分毕业生自己创业,经营各种类型的高科技公司,为我国的自动化事业、信息产业作贡献。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6 15:52
5楼
<span>大雄winder</span> 发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
不好意思,搞忘了,这是清华大学的情况。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6 15:52
6楼
<span>大雄winder</span> 发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
不好意思,搞忘了,这是清华大学的情况。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6 15:52
7楼
<span>大雄winder</span> 发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
不好意思,搞忘了,这是清华大学的情况。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6 16:15
8楼
北航控制系隶属于自动化科学和电气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介绍
北航“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林士鄂、文传源、高为炳(中科院院士)于1954年创立,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组织的2006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全国排名第五,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目前拥有6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自创立以来,培养了近5万毕业生,涌现出多名院士、领导人才、国家突贡专家、将军、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千人计划入选者、IEEE Fellow、长江学者、杰青、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等。经过近60年发展,本学科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老中青结合、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教授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杰青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
    1. 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以航空、航天飞行器为主要背景,兼顾国民经济等领域重大需求,坚持原创性基础研究、创新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工程应用相互支撑、协调并重的原则,在六个学科方向上产生了一批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控制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近五年主持973计划2项、863计划26项、国家自然基金62项,发表SCI论文392篇,EI论文891篇。
    2. 依托国家创新基地,发挥空天信融合特色
    本学科拥有包括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等研究与教学基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承载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凝聚出航空航天特色鲜明、工程优势突出、空天信融合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11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
    3. 科研/基地/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秉承“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理念,建成了控制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授予博士学位172人,硕士学位718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建成北京市教学实验中心1个。
    4. 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持续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
    与国外2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创办了控制和仿真领域2个国际期刊(均被EI检索),创办了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主办了IEEE ICIEA、IEEE INDIN、FPM、ICSC、PHM等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均由本学科教授担任)。
二级学科介绍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等5个二级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北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中科院高为炳(1925-1993)院士创立,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首批公布为博士学科点,1999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国防主干学科。
    学科点23名教师中有兼职院士1人、长江特聘讲座教授1人、教授6人、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全体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北航科研新星2人、北航蓝天新秀3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主要研究方向:
 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
 鲁棒和自适应及容错控制理论及应用
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 智能结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
 惯性元件测试与建模技术
 惯性导航技术
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 地形匹配/景像匹配与视觉导航技术
 组合导航技术

导航、制导与控制
    该学科于1981年被批准为国内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2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在本学科名列第一,2003年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始终坚持面向航空、航天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与仿真领域的先进技术,把握飞行器控制系统向自动化、综合化、智能化发展的研究路线,倡导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坚持教书育人。本学科共获得国家级奖5项,部级一等奖8项,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人才。目前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全职博士导师 11 人,兼职博士导师中有两院院士2人。
主要研究方向:
 先进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
 虚拟现实技术
 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
 仿生智能计算理论及应用
 智能控制与复杂系统控制
 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
 转台研制及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该学科由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和宇航学院共建,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5名,兼职教授2名;博导6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承担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工程” 本科专业方向,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在研究生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主要研究方向为:
 图象处理与机器视觉
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 网络环境下的智能自动化
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及其应用
 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
 大规模网络化机器人群体系统的智能优化控制
 复杂巨系统的智能优化管控与人工计算实验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面设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2007年成为国防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有骨干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导师3人)。
该学科承担了许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系列研究生课程,获得教学奖励10多项,并有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航十佳教师1人。
主要研究方向:
 自动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
 复杂工程系统的智能检测、诊断、预测及综合健康管理
 非接触、非介入、非常规参数测量等新型检测技术
 先进电力电子装置及能源参数检测
 自动化装置设计实现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是北航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该学科是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根据研究目标,建立并利用模型,以计算机系统、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估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目前此二级学科拥有院士1名,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6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复杂分布仿真技术
 仿真支撑环境
 计算机生成兵力系统
 综合自然环境建模与仿真
 虚拟现实与虚拟样机技术
 复杂产品协同设计与仿真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6 16:15
9楼
北航控制系隶属于自动化科学和电气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介绍
北航“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林士鄂、文传源、高为炳(中科院院士)于1954年创立,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组织的2006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全国排名第五,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目前拥有6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自创立以来,培养了近5万毕业生,涌现出多名院士、领导人才、国家突贡专家、将军、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千人计划入选者、IEEE Fellow、长江学者、杰青、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等。经过近60年发展,本学科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老中青结合、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教授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杰青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
    1. 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以航空、航天飞行器为主要背景,兼顾国民经济等领域重大需求,坚持原创性基础研究、创新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工程应用相互支撑、协调并重的原则,在六个学科方向上产生了一批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控制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近五年主持973计划2项、863计划26项、国家自然基金62项,发表SCI论文392篇,EI论文891篇。
    2. 依托国家创新基地,发挥空天信融合特色
    本学科拥有包括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等研究与教学基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承载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凝聚出航空航天特色鲜明、工程优势突出、空天信融合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11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
    3. 科研/基地/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秉承“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理念,建成了控制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授予博士学位172人,硕士学位718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建成北京市教学实验中心1个。
    4. 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持续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
    与国外2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创办了控制和仿真领域2个国际期刊(均被EI检索),创办了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主办了IEEE ICIEA、IEEE INDIN、FPM、ICSC、PHM等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均由本学科教授担任)。
二级学科介绍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等5个二级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北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中科院高为炳(1925-1993)院士创立,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首批公布为博士学科点,1999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国防主干学科。
    学科点23名教师中有兼职院士1人、长江特聘讲座教授1人、教授6人、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全体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北航科研新星2人、北航蓝天新秀3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主要研究方向:
 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
 鲁棒和自适应及容错控制理论及应用
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 智能结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
 惯性元件测试与建模技术
 惯性导航技术
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 地形匹配/景像匹配与视觉导航技术
 组合导航技术

导航、制导与控制
    该学科于1981年被批准为国内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2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在本学科名列第一,2003年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始终坚持面向航空、航天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与仿真领域的先进技术,把握飞行器控制系统向自动化、综合化、智能化发展的研究路线,倡导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坚持教书育人。本学科共获得国家级奖5项,部级一等奖8项,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人才。目前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全职博士导师 11 人,兼职博士导师中有两院院士2人。
主要研究方向:
 先进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
 虚拟现实技术
 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
 仿生智能计算理论及应用
 智能控制与复杂系统控制
 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
 转台研制及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该学科由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和宇航学院共建,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5名,兼职教授2名;博导6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承担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工程” 本科专业方向,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在研究生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主要研究方向为:
 图象处理与机器视觉
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 网络环境下的智能自动化
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及其应用
 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
 大规模网络化机器人群体系统的智能优化控制
 复杂巨系统的智能优化管控与人工计算实验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面设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2007年成为国防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有骨干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导师3人)。
该学科承担了许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系列研究生课程,获得教学奖励10多项,并有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航十佳教师1人。
主要研究方向:
 自动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
 复杂工程系统的智能检测、诊断、预测及综合健康管理
 非接触、非介入、非常规参数测量等新型检测技术
 先进电力电子装置及能源参数检测
 自动化装置设计实现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是北航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该学科是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根据研究目标,建立并利用模型,以计算机系统、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估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目前此二级学科拥有院士1名,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6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复杂分布仿真技术
 仿真支撑环境
 计算机生成兵力系统
 综合自然环境建模与仿真
 虚拟现实与虚拟样机技术
 复杂产品协同设计与仿真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6 16:15
10楼
北航控制系隶属于自动化科学和电气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介绍
北航“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林士鄂、文传源、高为炳(中科院院士)于1954年创立,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组织的2006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全国排名第五,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目前拥有6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自创立以来,培养了近5万毕业生,涌现出多名院士、领导人才、国家突贡专家、将军、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千人计划入选者、IEEE Fellow、长江学者、杰青、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获得者等。经过近60年发展,本学科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老中青结合、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教授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杰青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
    1. 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以航空、航天飞行器为主要背景,兼顾国民经济等领域重大需求,坚持原创性基础研究、创新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工程应用相互支撑、协调并重的原则,在六个学科方向上产生了一批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控制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近五年主持973计划2项、863计划26项、国家自然基金62项,发表SCI论文392篇,EI论文891篇。
    2. 依托国家创新基地,发挥空天信融合特色
    本学科拥有包括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等研究与教学基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承载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凝聚出航空航天特色鲜明、工程优势突出、空天信融合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11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
    3. 科研/基地/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秉承“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理念,建成了控制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授予博士学位172人,硕士学位718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建成北京市教学实验中心1个。
    4. 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持续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
    与国外2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创办了控制和仿真领域2个国际期刊(均被EI检索),创办了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主办了IEEE ICIEA、IEEE INDIN、FPM、ICSC、PHM等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均由本学科教授担任)。
二级学科介绍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等5个二级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北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中科院高为炳(1925-1993)院士创立,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首批公布为博士学科点,1999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国防主干学科。
    学科点23名教师中有兼职院士1人、长江特聘讲座教授1人、教授6人、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全体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北航科研新星2人、北航蓝天新秀3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主要研究方向:
 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
 鲁棒和自适应及容错控制理论及应用
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 智能结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 智能交通关键技术
 惯性元件测试与建模技术
 惯性导航技术
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 地形匹配/景像匹配与视觉导航技术
 组合导航技术

导航、制导与控制
    该学科于1981年被批准为国内首批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2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在本学科名列第一,2003年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始终坚持面向航空、航天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与仿真领域的先进技术,把握飞行器控制系统向自动化、综合化、智能化发展的研究路线,倡导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坚持教书育人。本学科共获得国家级奖5项,部级一等奖8项,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人才。目前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全职博士导师 11 人,兼职博士导师中有两院院士2人。
主要研究方向:
 先进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
 虚拟现实技术
 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
 仿生智能计算理论及应用
 智能控制与复杂系统控制
 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
 转台研制及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该学科由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和宇航学院共建,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5名,兼职教授2名;博导6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承担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工程” 本科专业方向,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在研究生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主要研究方向为:
 图象处理与机器视觉
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 网络环境下的智能自动化
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及其应用
 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
 大规模网络化机器人群体系统的智能优化控制
 复杂巨系统的智能优化管控与人工计算实验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面设一个二级学科,该学科2007年成为国防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有骨干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导师3人)。
该学科承担了许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系列研究生课程,获得教学奖励10多项,并有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航十佳教师1人。
主要研究方向:
 自动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
 复杂工程系统的智能检测、诊断、预测及综合健康管理
 非接触、非介入、非常规参数测量等新型检测技术
 先进电力电子装置及能源参数检测
 自动化装置设计实现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是北航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该学科是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根据研究目标,建立并利用模型,以计算机系统、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估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目前此二级学科拥有院士1名,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6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复杂分布仿真技术
 仿真支撑环境
 计算机生成兵力系统
 综合自然环境建模与仿真
 虚拟现实与虚拟样机技术
 复杂产品协同设计与仿真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7 22:04
11楼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
浙江大学控制学与工程学系,是由原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发展而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简称控制系)所拥有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学系下设工业控制、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与控制三个研究所,建有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和科学仪器研究中心。控制系拥有自动化领域内国内唯一的“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国家“985”创新平台和教育部“111”引智平台,是教育部“信息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家基金创新群体”的依托单位。
     目前控制系有在职教工14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求是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省特级专家2人。教师中教授32人,副教授43人,讲师及以下13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70人,占教师人数的79.54%。
   控制系近年来承担有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国家863高科技攻关项目,另有973、“十五”攻关等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亿元,科技成果为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十多项。研究方向: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先进控制;集散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流程工业CIMS技术;基于网络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工程设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大系统的分解、协调、优化;信息处理及网络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离散事件系统和混杂系统建模与优化;先进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实现;环境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复杂工业过程参数的集成化检测技术,软测量技术、多相流及特种参数的检测、新型智能化传感器的研究以及产业化、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等,研究的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控制系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都有教师和学生到世界各国参加学术会议,也经常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系讲学,举办国际会议,开展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经过五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断求索和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建系、融合和发展的创业历程,控制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均呈现出一片生机。学科带头人孙优贤院士、长江学者褚健教授,引领学科团队,面向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使本学科成为自动化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自动化领域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工业控制研究所,2006年初由原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和智能系统与决策研究所组成。长期以来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充分利用控制论、系统工程、信息论、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优势,研究复杂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控制与优化等重大科学命题,以及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应用理论问题。
    控制研究所长期以来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承担了各种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联合项目,在造纸、冶金、化工、石化、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家电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从事技术攻关、工程实践和应用推广,取得了大量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近年来工业控制研究所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建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国家急需的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工业控制研究所目前包含四个研究室:

    工业控制技术研究室

    现代控制工程研究室

    系统工程研究室

    智能系统与决策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

1.  复杂工程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

2.  过程系统工程

3.  计算智能与智能决策

4.  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

5.  机器人导航与控制

6.  无线传感器网络

7.  嵌入式控制系统

8.  智能交通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

9.  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

10. 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所  长: 孙优贤院士

副所长: 邵之江(常务)  宋执环   陈积明



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12月,其前身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控制系第三研究室。本研究所研究方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三个二级学科。致力于本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面向国家目标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所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应用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在工业过程控制理论与总线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分重大关键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已经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在石油、化工、冶金、制药、交通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所  长:褚  健
    副所长:苏宏业 李  光 金建祥 施一明

   
http://www.csc.zju.edu.cn




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多年来一直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在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⑴检测技术和过程信息处理集成——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新型传感器和自动化仪表的研究和产业化、多相流及特种参数检测、过程信息处理与软测量、复杂工业过程参数的集成化检测,图像检测和THz波检测等。⑵计算机控制技术与专用控制装置研究与开发——该研究方向主要是以实际工业过程为背景研究满足生产各种特殊要求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开发相应的专用控制系统,实现产业化。
    近年来,自动化仪表研究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技贡献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多相流检测技术、特种流量测量技术和仪表、啤酒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均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  长:张宏建
    副所长:黄志尧 张光新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7 22:04
12楼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
浙江大学控制学与工程学系,是由原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发展而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简称控制系)所拥有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学系下设工业控制、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与控制三个研究所,建有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和科学仪器研究中心。控制系拥有自动化领域内国内唯一的“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国家“985”创新平台和教育部“111”引智平台,是教育部“信息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家基金创新群体”的依托单位。
     目前控制系有在职教工14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求是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省特级专家2人。教师中教授32人,副教授43人,讲师及以下13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70人,占教师人数的79.54%。
   控制系近年来承担有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国家863高科技攻关项目,另有973、“十五”攻关等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亿元,科技成果为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十多项。研究方向: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先进控制;集散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流程工业CIMS技术;基于网络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工程设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大系统的分解、协调、优化;信息处理及网络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离散事件系统和混杂系统建模与优化;先进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实现;环境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复杂工业过程参数的集成化检测技术,软测量技术、多相流及特种参数的检测、新型智能化传感器的研究以及产业化、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等,研究的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控制系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都有教师和学生到世界各国参加学术会议,也经常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系讲学,举办国际会议,开展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经过五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断求索和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建系、融合和发展的创业历程,控制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均呈现出一片生机。学科带头人孙优贤院士、长江学者褚健教授,引领学科团队,面向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使本学科成为自动化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自动化领域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工业控制研究所,2006年初由原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和智能系统与决策研究所组成。长期以来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充分利用控制论、系统工程、信息论、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优势,研究复杂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控制与优化等重大科学命题,以及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应用理论问题。
    控制研究所长期以来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承担了各种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联合项目,在造纸、冶金、化工、石化、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家电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从事技术攻关、工程实践和应用推广,取得了大量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近年来工业控制研究所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建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国家急需的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工业控制研究所目前包含四个研究室:

    工业控制技术研究室

    现代控制工程研究室

    系统工程研究室

    智能系统与决策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

1.  复杂工程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

2.  过程系统工程

3.  计算智能与智能决策

4.  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

5.  机器人导航与控制

6.  无线传感器网络

7.  嵌入式控制系统

8.  智能交通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

9.  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

10. 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所  长: 孙优贤院士

副所长: 邵之江(常务)  宋执环   陈积明



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12月,其前身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控制系第三研究室。本研究所研究方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三个二级学科。致力于本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面向国家目标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所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应用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在工业过程控制理论与总线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分重大关键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已经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在石油、化工、冶金、制药、交通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所  长:褚  健
    副所长:苏宏业 李  光 金建祥 施一明

   
http://www.csc.zju.edu.cn




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多年来一直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在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⑴检测技术和过程信息处理集成——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新型传感器和自动化仪表的研究和产业化、多相流及特种参数检测、过程信息处理与软测量、复杂工业过程参数的集成化检测,图像检测和THz波检测等。⑵计算机控制技术与专用控制装置研究与开发——该研究方向主要是以实际工业过程为背景研究满足生产各种特殊要求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开发相应的专用控制系统,实现产业化。
    近年来,自动化仪表研究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技贡献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多相流检测技术、特种流量测量技术和仪表、啤酒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均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  长:张宏建
    副所长:黄志尧 张光新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7 22:04
13楼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
浙江大学控制学与工程学系,是由原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发展而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简称控制系)所拥有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学系下设工业控制、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与控制三个研究所,建有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和科学仪器研究中心。控制系拥有自动化领域内国内唯一的“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国家“985”创新平台和教育部“111”引智平台,是教育部“信息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家基金创新群体”的依托单位。
     目前控制系有在职教工14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求是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省特级专家2人。教师中教授32人,副教授43人,讲师及以下13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70人,占教师人数的79.54%。
   控制系近年来承担有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国家863高科技攻关项目,另有973、“十五”攻关等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亿元,科技成果为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十多项。研究方向: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先进控制;集散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流程工业CIMS技术;基于网络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工程设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大系统的分解、协调、优化;信息处理及网络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离散事件系统和混杂系统建模与优化;先进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实现;环境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复杂工业过程参数的集成化检测技术,软测量技术、多相流及特种参数的检测、新型智能化传感器的研究以及产业化、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等,研究的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控制系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都有教师和学生到世界各国参加学术会议,也经常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系讲学,举办国际会议,开展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经过五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断求索和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建系、融合和发展的创业历程,控制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均呈现出一片生机。学科带头人孙优贤院士、长江学者褚健教授,引领学科团队,面向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使本学科成为自动化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自动化领域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工业控制研究所,2006年初由原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现代控制工程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和智能系统与决策研究所组成。长期以来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充分利用控制论、系统工程、信息论、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优势,研究复杂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控制与优化等重大科学命题,以及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应用理论问题。
    控制研究所长期以来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承担了各种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联合项目,在造纸、冶金、化工、石化、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家电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从事技术攻关、工程实践和应用推广,取得了大量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近年来工业控制研究所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建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国家急需的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工业控制研究所目前包含四个研究室:

    工业控制技术研究室

    现代控制工程研究室

    系统工程研究室

    智能系统与决策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

1.  复杂工程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

2.  过程系统工程

3.  计算智能与智能决策

4.  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

5.  机器人导航与控制

6.  无线传感器网络

7.  嵌入式控制系统

8.  智能交通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

9.  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

10. 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所  长: 孙优贤院士

副所长: 邵之江(常务)  宋执环   陈积明



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12月,其前身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控制系第三研究室。本研究所研究方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三个二级学科。致力于本学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面向国家目标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所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应用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在工业过程控制理论与总线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分重大关键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已经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在石油、化工、冶金、制药、交通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所  长:褚  健
    副所长:苏宏业 李  光 金建祥 施一明

   
http://www.csc.zju.edu.cn




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多年来一直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在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⑴检测技术和过程信息处理集成——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新型传感器和自动化仪表的研究和产业化、多相流及特种参数检测、过程信息处理与软测量、复杂工业过程参数的集成化检测,图像检测和THz波检测等。⑵计算机控制技术与专用控制装置研究与开发——该研究方向主要是以实际工业过程为背景研究满足生产各种特殊要求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开发相应的专用控制系统,实现产业化。
    近年来,自动化仪表研究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技贡献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多相流检测技术、特种流量测量技术和仪表、啤酒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均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  长:张宏建
    副所长:黄志尧 张光新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9 13:05
14楼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自动化学院)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系是由原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系自动化研究所、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大部)合并而成,其前身为1973年的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硕士点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自动化学科专业有良好声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学科方向

本学科建立四十多年来,定位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相关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立足国际研究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工业过程系统、机器人系统、电力电子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生物医学系统、新能源系统、智能电网、物联网等为主要对象,以建设世界一流的自动控制创新研究平台为目标,以建立自动控制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汇聚基地为己任,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过几代人努力,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本系形成了如下稳定学科研究方向:

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网络与多智能体系统控制理论、混沌与分叉理论、灰色系统理论;

新能源与运动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数控技术、高性能的交流传动、智能电网;

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系统结构与智能控制、多传感器集成与信息融合、机器视觉、微操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康复助残机器人;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技术:鲁棒与故障诊断、模型预测控制、网络化工业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控制、现场总线。


学术队伍

本系师资与技术力量雄厚,已形成老中青结合、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 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华中学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形成了以长江学者、华中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创新学术群体。目前本系的学术团队包括:

李叶松教授团队:李叶松、邓忠华、沈安文、赵金、程善美、何顶新、李曦、尹泉、徐金榜、罗慧、郑定富、刘洋

黄心汉教授团队:黄心汉、王敏、彭刚

关治洪教授团队:关治洪、王燕舞、张海涛、肖江文

王明哲教授团队:王明哲、岳东、孙志刚、肖力、王卓

周纯杰教授团队:周纯杰、秦元庆

方华京教授团队:方华京

秦肖臻副教授团队:秦肖臻、胡晓娅

自动控制系多名教师在国际期刊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机构担任职务

国际刊物及学术机构任职

●IEEE Senior Member 2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编委  1人;

国际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编委  3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Nonlinea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ontro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ST Transactions编委  1人;

国内重要学术机构任职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委员 2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科学研究

本学科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一直重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基础研究。本系先后承担了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项为国基金重点项目、1项为国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高水平学术期刊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B、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Automatica、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等发表了两百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进入ESI工程类前千分之一论文。近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自动控制系先后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防武器装备预研、国防战略军事项目以及省部级和横向课题的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复杂系统理论、新能源与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多传感器集成与信息融合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境、能源、经济、社会、管理、军事、地震、交通等领域,在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新能源、机器人系统等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培养

本学科点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机制,已形成完整硕、博士培养体系。拥有自动化本科专业,并开设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近四百名。本系主持编写了《自动控制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本科生教材,参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多本。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奖一次,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入选省级精品课程一次,入选校级教学名师一人。指导大学生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奖。目前在校研究生近四百人,毕业研究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生力军。

学术交流

本学科点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队伍中有十余位分别短期或长期到国外留学和访问,每年邀请海内外二十余名知名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三十多所境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关系,聘请了多名IEEE Fellow来我系开设国际化课程,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2次。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氛围使得我系科研始终追踪国际前沿,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控制与自动化领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工程设计、系统运行与管理和产品与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具有利用高新技术,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2、主要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及应用        2).智能机器人及应用技术

3).智能控制              4).运动控制与功率电子变换技术

5).计算机系统集成、控制、管理与网络化技术

6).自动化技术与集成系统设计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与有关专门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与追踪传感理论、检测技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装置、信号处理以及科学仪器等领域的前沿与动向,并通过课程学习与导师引导相结合,培养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最终能够独立承担仪器仪表领域的科学探索、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等研究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获取理论与方法                 2).传感电子学

3).现代测井技术与仪器                  4).磁纳米温度成像理论与技术

5).仪表总线与系统集成

导航、制导与控制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模式识别与精确制导           2).飞行器导航制导光电成像探测

3).飞行器导航制导路径规划       4).飞行器制导控制

5).传感与信息获取
  6)飞行器导航

7). 多谱成像与遥感图像处理

系统分析与集成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的目的是加深人类对系统运动与演化一般规律的认识,为实现系统最优控制与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有效方法。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系统分析、集成、控制、优化、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进展与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解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并有新的见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能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

2、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理论建模、仿真与优化; 2).非线性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

3).网络与信息系统;              4).数字流域多目标柔性仿真决策支持系统;

5).水电能源系统优化与控制;      6).电力生产过程仿真研究与诊断分析;

7).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

系统工程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专业知识,了解系统工程学科的进展与动向,具有从事系统工程学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写听说能力。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决策分析                      2).决策支持系统

3).智能化集成系统                4).物流系统工程

5).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2).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与控制

3).生物医学图像处理      4).智能机器人及应用技术

5).智能计算与系统        6).智能与网络化系统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9 13:05
15楼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自动化学院)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系是由原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系自动化研究所、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大部)合并而成,其前身为1973年的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硕士点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自动化学科专业有良好声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学科方向

本学科建立四十多年来,定位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相关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立足国际研究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工业过程系统、机器人系统、电力电子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生物医学系统、新能源系统、智能电网、物联网等为主要对象,以建设世界一流的自动控制创新研究平台为目标,以建立自动控制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汇聚基地为己任,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过几代人努力,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本系形成了如下稳定学科研究方向:

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网络与多智能体系统控制理论、混沌与分叉理论、灰色系统理论;

新能源与运动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数控技术、高性能的交流传动、智能电网;

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系统结构与智能控制、多传感器集成与信息融合、机器视觉、微操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康复助残机器人;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技术:鲁棒与故障诊断、模型预测控制、网络化工业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控制、现场总线。


学术队伍

本系师资与技术力量雄厚,已形成老中青结合、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 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华中学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形成了以长江学者、华中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创新学术群体。目前本系的学术团队包括:

李叶松教授团队:李叶松、邓忠华、沈安文、赵金、程善美、何顶新、李曦、尹泉、徐金榜、罗慧、郑定富、刘洋

黄心汉教授团队:黄心汉、王敏、彭刚

关治洪教授团队:关治洪、王燕舞、张海涛、肖江文

王明哲教授团队:王明哲、岳东、孙志刚、肖力、王卓

周纯杰教授团队:周纯杰、秦元庆

方华京教授团队:方华京

秦肖臻副教授团队:秦肖臻、胡晓娅

自动控制系多名教师在国际期刊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机构担任职务

国际刊物及学术机构任职

●IEEE Senior Member 2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编委  1人;

国际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编委  3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Nonlinea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ontro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ST Transactions编委  1人;

国内重要学术机构任职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委员 2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科学研究

本学科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一直重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基础研究。本系先后承担了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项为国基金重点项目、1项为国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高水平学术期刊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B、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Automatica、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等发表了两百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进入ESI工程类前千分之一论文。近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自动控制系先后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防武器装备预研、国防战略军事项目以及省部级和横向课题的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复杂系统理论、新能源与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多传感器集成与信息融合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境、能源、经济、社会、管理、军事、地震、交通等领域,在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新能源、机器人系统等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培养

本学科点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机制,已形成完整硕、博士培养体系。拥有自动化本科专业,并开设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近四百名。本系主持编写了《自动控制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本科生教材,参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多本。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奖一次,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入选省级精品课程一次,入选校级教学名师一人。指导大学生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奖。目前在校研究生近四百人,毕业研究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生力军。

学术交流

本学科点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队伍中有十余位分别短期或长期到国外留学和访问,每年邀请海内外二十余名知名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三十多所境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关系,聘请了多名IEEE Fellow来我系开设国际化课程,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2次。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氛围使得我系科研始终追踪国际前沿,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控制与自动化领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工程设计、系统运行与管理和产品与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具有利用高新技术,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2、主要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及应用        2).智能机器人及应用技术

3).智能控制              4).运动控制与功率电子变换技术

5).计算机系统集成、控制、管理与网络化技术

6).自动化技术与集成系统设计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与有关专门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与追踪传感理论、检测技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装置、信号处理以及科学仪器等领域的前沿与动向,并通过课程学习与导师引导相结合,培养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最终能够独立承担仪器仪表领域的科学探索、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等研究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获取理论与方法                 2).传感电子学

3).现代测井技术与仪器                  4).磁纳米温度成像理论与技术

5).仪表总线与系统集成

导航、制导与控制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模式识别与精确制导           2).飞行器导航制导光电成像探测

3).飞行器导航制导路径规划       4).飞行器制导控制

5).传感与信息获取
  6)飞行器导航

7). 多谱成像与遥感图像处理

系统分析与集成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的目的是加深人类对系统运动与演化一般规律的认识,为实现系统最优控制与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有效方法。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系统分析、集成、控制、优化、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进展与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解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并有新的见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能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

2、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理论建模、仿真与优化; 2).非线性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

3).网络与信息系统;              4).数字流域多目标柔性仿真决策支持系统;

5).水电能源系统优化与控制;      6).电力生产过程仿真研究与诊断分析;

7).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

系统工程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专业知识,了解系统工程学科的进展与动向,具有从事系统工程学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写听说能力。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决策分析                      2).决策支持系统

3).智能化集成系统                4).物流系统工程

5).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2).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与控制

3).生物医学图像处理      4).智能机器人及应用技术

5).智能计算与系统        6).智能与网络化系统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9 13:05
16楼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自动化学院)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系是由原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系自动化研究所、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大部)合并而成,其前身为1973年的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之一,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硕士点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自动化学科专业有良好声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学科方向

本学科建立四十多年来,定位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相关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立足国际研究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工业过程系统、机器人系统、电力电子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生物医学系统、新能源系统、智能电网、物联网等为主要对象,以建设世界一流的自动控制创新研究平台为目标,以建立自动控制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汇聚基地为己任,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机构。经过几代人努力,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本系形成了如下稳定学科研究方向:

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网络与多智能体系统控制理论、混沌与分叉理论、灰色系统理论;

新能源与运动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数控技术、高性能的交流传动、智能电网;

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系统结构与智能控制、多传感器集成与信息融合、机器视觉、微操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康复助残机器人;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技术:鲁棒与故障诊断、模型预测控制、网络化工业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控制、现场总线。


学术队伍

本系师资与技术力量雄厚,已形成老中青结合、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 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华中学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形成了以长江学者、华中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创新学术群体。目前本系的学术团队包括:

李叶松教授团队:李叶松、邓忠华、沈安文、赵金、程善美、何顶新、李曦、尹泉、徐金榜、罗慧、郑定富、刘洋

黄心汉教授团队:黄心汉、王敏、彭刚

关治洪教授团队:关治洪、王燕舞、张海涛、肖江文

王明哲教授团队:王明哲、岳东、孙志刚、肖力、王卓

周纯杰教授团队:周纯杰、秦元庆

方华京教授团队:方华京

秦肖臻副教授团队:秦肖臻、胡晓娅

自动控制系多名教师在国际期刊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机构担任职务

国际刊物及学术机构任职

●IEEE Senior Member 2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编委  1人;

国际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编委  3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Nonlinea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Contro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System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nt.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编委  1人;

国际期刊IST Transactions编委  1人;

国内重要学术机构任职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委员 2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 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委员 1人;

科学研究

本学科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一直重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基础研究。本系先后承担了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项为国基金重点项目、1项为国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高水平学术期刊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B、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Automatica、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等发表了两百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进入ESI工程类前千分之一论文。近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自动控制系先后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防武器装备预研、国防战略军事项目以及省部级和横向课题的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复杂系统理论、新能源与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技术、多传感器集成与信息融合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成果显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境、能源、经济、社会、管理、军事、地震、交通等领域,在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新能源、机器人系统等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培养

本学科点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机制,已形成完整硕、博士培养体系。拥有自动化本科专业,并开设动化理工交叉创新实验班;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近四百名。本系主持编写了《自动控制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本科生教材,参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多本。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奖一次,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入选省级精品课程一次,入选校级教学名师一人。指导大学生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奖。目前在校研究生近四百人,毕业研究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生力军。

学术交流

本学科点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队伍中有十余位分别短期或长期到国外留学和访问,每年邀请海内外二十余名知名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三十多所境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关系,聘请了多名IEEE Fellow来我系开设国际化课程,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2次。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氛围使得我系科研始终追踪国际前沿,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控制与自动化领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工程设计、系统运行与管理和产品与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具有利用高新技术,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2、主要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及应用        2).智能机器人及应用技术

3).智能控制              4).运动控制与功率电子变换技术

5).计算机系统集成、控制、管理与网络化技术

6).自动化技术与集成系统设计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与有关专门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与追踪传感理论、检测技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装置、信号处理以及科学仪器等领域的前沿与动向,并通过课程学习与导师引导相结合,培养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最终能够独立承担仪器仪表领域的科学探索、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等研究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获取理论与方法                 2).传感电子学

3).现代测井技术与仪器                  4).磁纳米温度成像理论与技术

5).仪表总线与系统集成

导航、制导与控制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模式识别与精确制导           2).飞行器导航制导光电成像探测

3).飞行器导航制导路径规划       4).飞行器制导控制

5).传感与信息获取
  6)飞行器导航

7). 多谱成像与遥感图像处理

系统分析与集成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的目的是加深人类对系统运动与演化一般规律的认识,为实现系统最优控制与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有效方法。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作风;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系统分析、集成、控制、优化、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进展与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解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并有新的见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能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

2、研究方向

1).复杂系统理论建模、仿真与优化; 2).非线性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

3).网络与信息系统;              4).数字流域多目标柔性仿真决策支持系统;

5).水电能源系统优化与控制;      6).电力生产过程仿真研究与诊断分析;

7).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

系统工程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专业知识,了解系统工程学科的进展与动向,具有从事系统工程学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写听说能力。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决策分析                      2).决策支持系统

3).智能化集成系统                4).物流系统工程

5).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1).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2).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与控制

3).生物医学图像处理      4).智能机器人及应用技术

5).智能计算与系统        6).智能与网络化系统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23 10:35
17楼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它是由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张钟俊院士于1958年亲手创建的。在半个世纪的成长过程中,本学科以其科研覆盖面宽、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多、质量高而列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
  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最早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早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所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在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2002年在参评的29个单位中名列第4,2006年在参评的51个单位中名列第3,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建立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以本学科为基础的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从“九五”开始,本学科就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各领域中复杂系统的控制和信息处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方向。“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列入了211工程一期建设,获投资1410万元,重点建设了自动化研究所的7个研究室和4个实验室,改造了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研究所的部分设施,在整体上大大改善了学科教学和科研环境,使学科在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实验设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构筑起学科高原,并初步走向国际舞台。在2000年启动实施的985工程和之后实施的211工程二期建设中,本学科又得到了10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在若干重点、优势方向上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本学科一些代表性成果叙述如下: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  在复杂网络与混沌控制领域成果累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混沌反控制的概念并首次研究了无标度网络同步化能力,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基金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05年荣获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最佳论文奖。预测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原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获得了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预测控制基础上融入模糊信息技术和多目标优化发展起来的满意优化控制理论,获得了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并在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此外,在鲁棒控制、控制器解析设计、离散事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调度方法及理论等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诸多分支均取得了系统的、有特色的成果。
  工业控制和工程测控系统  长期以来,结合炼油、化工、生化等行业的过程控制与优化,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2002年建立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加快研究开发企业综合自动化、过程控制网络化等系统技术和过程辨识、软测量、现场总线等关键技术。针对现代供应链系统发展的需求,加强了生产调度、车辆调度、配料优化的研究,并结合冶金、炼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各类资源优化问题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还充分发挥控制学科的平台作用,根据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介入了大型科学工程和大型工程系统与装备的配套测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承担了丁肇中教授领衔的国际大型科学工程项目“阿尔法质谱仪”中部分测控系统的研究以及核电配套DCS系统、烟大铁路轮渡船岸监控系统等大型工程配套任务。
  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  历年来,承担了国家863机器人主题大量课题,并在2000年跨系组建了“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重要特色基地。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项和系统技术,开发了三代样机,并应用这些技术与上海电气集团合作开发了智能轮椅,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时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牵头承担了“十一五”863专题“助老助残机器人概念样机研究与开发”项目。此外,与欧盟合作开展了室外自主车的研制,试制了多台样车,已在上海东方绿洲科技活动基地投入试用,该项目还将得到欧盟合作计划的持续支持,并有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应用示范。
  空间信息处理与控制 以国防建设和空间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复杂控制与信息处理问题为目标。一方面通过承担国防科工委项目和与航空、航天企业集团的合作,完成了先进航电系统、景象匹配、多源信息融合、红外目标检测与跟踪等项目,并最早参加了我国平流层空中平台定点和巡航控制的研究,2003年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空中飞艇的定点控制。另一方面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城市建设对空间信息的需求,承担了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遥感信息处理、海量空间信息存储与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系统开发。所研制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综合应用交通流建模、拥堵状态估计、视频检测、地图匹配等技术,对上海城市路网交通提供了实时监控信息。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特征识别  该方向以模式识别理论为指导,以图像处理技术为手段,研究人体建模与运动分析、人脸、指纹、虹膜等特征识别,并结合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领域的各种需求,研究与病理特征相关的医学图像和影像处理。近年来,与上海市多个医院合作,承担了“中医舌脉检测与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制”、“基于图像分析和三维重建的医学影像处理及临床应用研究”、“SARS疑似病人远程会诊系统”、”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及其临床应用”、 “基于MRI分割和重建的颅面整复手术辅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当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新型虹膜采集/识别仪的研制”、国家科技攻关“小儿复杂先心病的图像诊断研究”等项目。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到科研经费9709.45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863计划18项、973计划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攻关和国防“十五”项目10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发表论文1907篇,其中国际学术刊物243篇,SCI收录356篇,EI收录791篇,ISTP收录170篇,申请专利164项,已授权43项,获软件著作权2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1次,三等奖1次。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23 10:35
18楼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它是由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张钟俊院士于1958年亲手创建的。在半个世纪的成长过程中,本学科以其科研覆盖面宽、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多、质量高而列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
  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最早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早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所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在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2002年在参评的29个单位中名列第4,2006年在参评的51个单位中名列第3,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建立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以本学科为基础的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从“九五”开始,本学科就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各领域中复杂系统的控制和信息处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方向。“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列入了211工程一期建设,获投资1410万元,重点建设了自动化研究所的7个研究室和4个实验室,改造了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研究所的部分设施,在整体上大大改善了学科教学和科研环境,使学科在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实验设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构筑起学科高原,并初步走向国际舞台。在2000年启动实施的985工程和之后实施的211工程二期建设中,本学科又得到了10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在若干重点、优势方向上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本学科一些代表性成果叙述如下: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  在复杂网络与混沌控制领域成果累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混沌反控制的概念并首次研究了无标度网络同步化能力,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基金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05年荣获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最佳论文奖。预测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原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获得了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预测控制基础上融入模糊信息技术和多目标优化发展起来的满意优化控制理论,获得了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并在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此外,在鲁棒控制、控制器解析设计、离散事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调度方法及理论等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诸多分支均取得了系统的、有特色的成果。
  工业控制和工程测控系统  长期以来,结合炼油、化工、生化等行业的过程控制与优化,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2002年建立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加快研究开发企业综合自动化、过程控制网络化等系统技术和过程辨识、软测量、现场总线等关键技术。针对现代供应链系统发展的需求,加强了生产调度、车辆调度、配料优化的研究,并结合冶金、炼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各类资源优化问题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还充分发挥控制学科的平台作用,根据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介入了大型科学工程和大型工程系统与装备的配套测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承担了丁肇中教授领衔的国际大型科学工程项目“阿尔法质谱仪”中部分测控系统的研究以及核电配套DCS系统、烟大铁路轮渡船岸监控系统等大型工程配套任务。
  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  历年来,承担了国家863机器人主题大量课题,并在2000年跨系组建了“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重要特色基地。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项和系统技术,开发了三代样机,并应用这些技术与上海电气集团合作开发了智能轮椅,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时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牵头承担了“十一五”863专题“助老助残机器人概念样机研究与开发”项目。此外,与欧盟合作开展了室外自主车的研制,试制了多台样车,已在上海东方绿洲科技活动基地投入试用,该项目还将得到欧盟合作计划的持续支持,并有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应用示范。
  空间信息处理与控制 以国防建设和空间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复杂控制与信息处理问题为目标。一方面通过承担国防科工委项目和与航空、航天企业集团的合作,完成了先进航电系统、景象匹配、多源信息融合、红外目标检测与跟踪等项目,并最早参加了我国平流层空中平台定点和巡航控制的研究,2003年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空中飞艇的定点控制。另一方面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城市建设对空间信息的需求,承担了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遥感信息处理、海量空间信息存储与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系统开发。所研制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综合应用交通流建模、拥堵状态估计、视频检测、地图匹配等技术,对上海城市路网交通提供了实时监控信息。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特征识别  该方向以模式识别理论为指导,以图像处理技术为手段,研究人体建模与运动分析、人脸、指纹、虹膜等特征识别,并结合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领域的各种需求,研究与病理特征相关的医学图像和影像处理。近年来,与上海市多个医院合作,承担了“中医舌脉检测与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制”、“基于图像分析和三维重建的医学影像处理及临床应用研究”、“SARS疑似病人远程会诊系统”、”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及其临床应用”、 “基于MRI分割和重建的颅面整复手术辅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当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新型虹膜采集/识别仪的研制”、国家科技攻关“小儿复杂先心病的图像诊断研究”等项目。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到科研经费9709.45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863计划18项、973计划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攻关和国防“十五”项目10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发表论文1907篇,其中国际学术刊物243篇,SCI收录356篇,EI收录791篇,ISTP收录170篇,申请专利164项,已授权43项,获软件著作权2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1次,三等奖1次。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23 10:35
19楼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它是由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张钟俊院士于1958年亲手创建的。在半个世纪的成长过程中,本学科以其科研覆盖面宽、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多、质量高而列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
  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最早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早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所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在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2002年在参评的29个单位中名列第4,2006年在参评的51个单位中名列第3,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建立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以本学科为基础的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从“九五”开始,本学科就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各领域中复杂系统的控制和信息处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方向。“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列入了211工程一期建设,获投资1410万元,重点建设了自动化研究所的7个研究室和4个实验室,改造了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研究所的部分设施,在整体上大大改善了学科教学和科研环境,使学科在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实验设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构筑起学科高原,并初步走向国际舞台。在2000年启动实施的985工程和之后实施的211工程二期建设中,本学科又得到了10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在若干重点、优势方向上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本学科一些代表性成果叙述如下: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  在复杂网络与混沌控制领域成果累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混沌反控制的概念并首次研究了无标度网络同步化能力,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基金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2005年荣获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最佳论文奖。预测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原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获得了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预测控制基础上融入模糊信息技术和多目标优化发展起来的满意优化控制理论,获得了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并在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此外,在鲁棒控制、控制器解析设计、离散事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调度方法及理论等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诸多分支均取得了系统的、有特色的成果。
  工业控制和工程测控系统  长期以来,结合炼油、化工、生化等行业的过程控制与优化,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2002年建立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加快研究开发企业综合自动化、过程控制网络化等系统技术和过程辨识、软测量、现场总线等关键技术。针对现代供应链系统发展的需求,加强了生产调度、车辆调度、配料优化的研究,并结合冶金、炼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各类资源优化问题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还充分发挥控制学科的平台作用,根据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介入了大型科学工程和大型工程系统与装备的配套测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承担了丁肇中教授领衔的国际大型科学工程项目“阿尔法质谱仪”中部分测控系统的研究以及核电配套DCS系统、烟大铁路轮渡船岸监控系统等大型工程配套任务。
  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  历年来,承担了国家863机器人主题大量课题,并在2000年跨系组建了“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重要特色基地。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项和系统技术,开发了三代样机,并应用这些技术与上海电气集团合作开发了智能轮椅,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时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牵头承担了“十一五”863专题“助老助残机器人概念样机研究与开发”项目。此外,与欧盟合作开展了室外自主车的研制,试制了多台样车,已在上海东方绿洲科技活动基地投入试用,该项目还将得到欧盟合作计划的持续支持,并有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应用示范。
  空间信息处理与控制 以国防建设和空间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复杂控制与信息处理问题为目标。一方面通过承担国防科工委项目和与航空、航天企业集团的合作,完成了先进航电系统、景象匹配、多源信息融合、红外目标检测与跟踪等项目,并最早参加了我国平流层空中平台定点和巡航控制的研究,2003年底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空中飞艇的定点控制。另一方面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城市建设对空间信息的需求,承担了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遥感信息处理、海量空间信息存储与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系统开发。所研制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综合应用交通流建模、拥堵状态估计、视频检测、地图匹配等技术,对上海城市路网交通提供了实时监控信息。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特征识别  该方向以模式识别理论为指导,以图像处理技术为手段,研究人体建模与运动分析、人脸、指纹、虹膜等特征识别,并结合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领域的各种需求,研究与病理特征相关的医学图像和影像处理。近年来,与上海市多个医院合作,承担了“中医舌脉检测与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制”、“基于图像分析和三维重建的医学影像处理及临床应用研究”、“SARS疑似病人远程会诊系统”、”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及其临床应用”、 “基于MRI分割和重建的颅面整复手术辅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当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新型虹膜采集/识别仪的研制”、国家科技攻关“小儿复杂先心病的图像诊断研究”等项目。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到科研经费9709.45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863计划18项、973计划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攻关和国防“十五”项目10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发表论文1907篇,其中国际学术刊物243篇,SCI收录356篇,EI收录791篇,ISTP收录170篇,申请专利164项,已授权43项,获软件著作权2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1次,三等奖1次。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25 21:57
20楼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9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九系,设立了飞行器仪表传感器、航陀螺仪设计、光学仪器与制导、航空微电机设计、自动驾驶仪等专业。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设立飞机自动驾驶仪、飞机电器设备、航空火控及瞄准具等专业,1970年迁并于西北工业大学九系。2003年建立自动化学院(九院)。
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方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6个本科专业;承载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其中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目前,在读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930余人、博士研究生400余人。
学院形成了一支水平高、年龄结构与职称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职教师12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4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6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支,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篇。学院形成了多个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国防基础科研和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2.5亿元;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26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累计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0多篇。学院累计向国家输送本科生7000余名、研究生5700余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院友,为祖国的各行各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将坚持“突出空天行业优势,坚持服务国防特色,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三并重”原则,加强“高标准平台建设、高集成科研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三高”科技创新建设,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
学院基本形成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特色优势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001年获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投资建设,成为学校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平台。
控制科学与工程2002年和2007年两次国家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分别列第5位和第7位。
级学科
二级学科
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后流动站)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导航制导与控制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系统工程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
近5年,在研和完成科研项目共62项,科研经费6352万元: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863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项,总装创新项目1项,总装预研项目2项,国防基础科研、各类基金项目18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20余篇(其中SCI 43篇,EI 313篇,ISTP 87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5部。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25 21:57
21楼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9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九系,设立了飞行器仪表传感器、航陀螺仪设计、光学仪器与制导、航空微电机设计、自动驾驶仪等专业。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设立飞机自动驾驶仪、飞机电器设备、航空火控及瞄准具等专业,1970年迁并于西北工业大学九系。2003年建立自动化学院(九院)。
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方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6个本科专业;承载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其中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目前,在读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930余人、博士研究生400余人。
学院形成了一支水平高、年龄结构与职称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职教师12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4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6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支,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篇。学院形成了多个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国防基础科研和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2.5亿元;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26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累计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0多篇。学院累计向国家输送本科生7000余名、研究生5700余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院友,为祖国的各行各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将坚持“突出空天行业优势,坚持服务国防特色,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三并重”原则,加强“高标准平台建设、高集成科研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三高”科技创新建设,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
学院基本形成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特色优势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001年获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投资建设,成为学校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平台。
控制科学与工程2002年和2007年两次国家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分别列第5位和第7位。
级学科
二级学科
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后流动站)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导航制导与控制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系统工程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
近5年,在研和完成科研项目共62项,科研经费6352万元: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863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项,总装创新项目1项,总装预研项目2项,国防基础科研、各类基金项目18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20余篇(其中SCI 43篇,EI 313篇,ISTP 87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5部。





分享到:
1 2 [>] 最后页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