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 - 话题

各学校控制系简介
查看(6402) 回复(13)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13 15:38
楼主
下面将介绍下国内牛逼的一些大学的控制系专业情况,大家可以了解下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25 21:57
22楼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9年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九系,设立了飞行器仪表传感器、航陀螺仪设计、光学仪器与制导、航空微电机设计、自动驾驶仪等专业。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设立飞机自动驾驶仪、飞机电器设备、航空火控及瞄准具等专业,1970年迁并于西北工业大学九系。2003年建立自动化学院(九院)。
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方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6个本科专业;承载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和17个二级学科,其中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目前,在读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930余人、博士研究生400余人。
学院形成了一支水平高、年龄结构与职称比例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职教师12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4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6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支,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篇。学院形成了多个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973、国防基础科研和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2.5亿元;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26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累计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0多篇。学院累计向国家输送本科生7000余名、研究生5700余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院友,为祖国的各行各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将坚持“突出空天行业优势,坚持服务国防特色,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三并重”原则,加强“高标准平台建设、高集成科研项目、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三高”科技创新建设,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
学院基本形成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特色优势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001年获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投资建设,成为学校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平台。
控制科学与工程2002年和2007年两次国家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分别列第5位和第7位。
级学科
二级学科
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后流动站)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导航制导与控制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系统工程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
近5年,在研和完成科研项目共62项,科研经费6352万元: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863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项,总装创新项目1项,总装预研项目2项,国防基础科研、各类基金项目18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20余篇(其中SCI 43篇,EI 313篇,ISTP 87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5部。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30 19:37
23楼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是1957年筹建、1962年正式挂牌招生的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是国内最早设立自动化专业的院系之一,同时,还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自动化研究所。现任院长是博士生导师费树岷教授。  


  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控制科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影响。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此外还和电气工程学院共同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其中,1988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单位。

  自动化学院不仅拥有以冯纯伯院士为首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还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国内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其中,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获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10人,正副教授33人,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有16人。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电力部等部委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基础与应用基础性项目近二十项。年均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刊登在国际权威性刊物和国内一、二级学报上。在系统辩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文革后国内自动化领域仅有两家获得过此奖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数十项奖励,在国际自控界已有一定的影响。


  学院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注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和研究,承接了电力,化工,机械,造纸,冶金,轻纺等行业的数十项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项目。近年来有三十多项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获奖,许多成果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863应用项目)曾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美国CIMS工业领先奖,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学院在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中,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注重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持续深入地开展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进行了全面优化。课程建设规划有效落实,先后编写出版了二十余套课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材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多门课程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教学改革成果奖。各类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条件不断改善,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动化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现在每年招生硕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本科生120-160名,此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等。40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几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几十名外国留学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优良的人文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多人赴英、美、加、日、德、澳等国进修,短期访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际著名学者来所访问讲学或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并接受国外专家来所作高级访问学者。 
导航与控制研究所
所长:孙长银
成员:李世华、刘庆山、杨万扣、杨俊


  导航与控制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以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目前研究所全体教师都有1年以上海外科研合作和访问的经历,与香港、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等相应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全体教师都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他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承担重要的工作,包括《自动控制原理I》、《智能控制概论》、《航天与自动化》、《模式识别导论》、《非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等课程的主讲。


  研究所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航天一院与高校创新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预测控制和智能自主控制,高动态飞行器、无人机等飞行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方法研究,图象处理及其应用,机器人智能控制等。


  研究所现有在站博士后8名,在校博士生18名,硕士生28名。研究所期待海内外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加盟,欢迎具有自动化、数学、飞行器、计算机、物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有志青年到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所每年计划招收博士生56名,硕士生1015名。
复杂系统控制研究所

复杂控制系统研究所
所 长:田玉平,教授,博导
副所长:李世华,教授,博导
副所长:张侃健,教授,博导
成 员:冯纯伯,院士,博导; 费树岷,教授,博导; 魏海坤,教授,博导; 翟军勇,副教授

复杂控制系统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现有教师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

研究所教师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承担重要的工作,负责自动化专业主干课和全校电工电子类平台课--《自动控制原理》,本科生基础课《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即C++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研究生学位课《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生课程《神经网络设计》;博士生课程《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的主讲。附属的自控原理专业实验室负责承担本系和外系的自控原理实验。

研究所多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包括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国家高科技“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自学习和智能控制,鲁棒控制,通信网络的优化与控制,混沌控制,设施农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机器人智能控制等。在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若干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
2008-04-14 04:13

2008-4-10 8:13:09

所 长:周杏鹏
副所长:符影杰 陈夕松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具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研究所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检测系统、智能化仪器、计算机测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科研和设计开发工作,尤其在干扰严重环境中应用的在线智能化检测仪器与计算机测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工程化设计与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近年来,该研究所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业部重点科研课题、江苏省重点产学研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9项,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开发项目21项,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其它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奖2项。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江苏省国家技术创新项目1项和其它科研课题近十项。

本研究所可按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或按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欢迎优秀学生申请硕-博连读研究生.

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主要方向为:

1.计算机测控系统与自动化装置
2.检测技术与智能化仪器仪表
3.信号处理与信息管理

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主要方向为:
1.精密定位与系统研究
2.检测技术及智能化仪器
3.三维物象重建系统研究
4.工业检测技术与智能测控系统
5.系统辨识与专家系统
6.自动化装置及可靠性技术

本研究所每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左右招收博士生研究生3-6名。

联系电话:

刘京南 博导 025-83794996
周杏鹏 博导 025-83689382
路小波 博导
符影杰 硕导 025-83689397
余玲玲 硕导 025-83689496
戴义保 硕导 025-83793294
陈夕松 硕导
陈从颜 硕导 025-83689542
王晓俊 博士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所 长:袁晓辉(兼)
副所长:夏思宇
  该研究所具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和硕士授权点,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博导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0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
 1.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
 2.计算机视觉
 3.数字图象处理及其应用
 4.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5.自动目标识别
 6.多媒体技术

  已完成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国防预研,国防预研基金,企业委托等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著作“数字图象处理”获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已发表三百多篇学术论文。
制造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所
所 长:
严洪森

副所长:汪峥 周俊

制造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现有教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博士3人。他们是严洪森博士、三级教授,赵霁教授,汪峥博士、副教授,周俊副教授,邵家玉博士、副教授,蒋珉副教授,黄东副教授,张希副教授和孙琳讲师。学科带头人严洪森教授是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IIE)高级会员,《系统工程学报》编委会成员。本所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与管理综合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管理信息系统(MIS),复杂知识处理理论与知识化制造,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精益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和系统工程等。
经过23年的努力,本所在CIMS的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获CIMS应用国际性大奖和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15项、部省级项目6项;获美国SME颁发的“工业领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其余部省级奖励3项,2007年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200篇,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奖,第一作者)1项;发表论文355篇,其中,国际核心期刊论文36篇,被SCI收录34篇,EI收录93篇,出版著作2部。
尤其,本所的严洪森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知识化制造新理念和一种全新的复杂知识表示方法——知识网,有关基于知识网的复杂知识表示方法方面的论文被国际知识与数据工程界最权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以regular paper发表于2006年18卷第1期,这也是该刊物发表的第二篇全由我国国内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也是第一篇由我国国内独立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有关知识网决策方面的论文被国际生产研究领域最权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国际生产研究基金会官方期刊)发表于2007年45卷第12期。另有知识化制造单元控制方面的论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发表于2007年45卷第17期(该期首篇论文)。自2000年提出知识化制造新理念以来,已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同行学者开始从事知识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8))。他带领其团队进行了持续9年的知识化制造研究,终于2009年获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知识化制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60934008)。


近年本所主持的部分国家项目具体如下:

1.
知识化制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基于知识网的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重构优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知识化制造系统的自重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制造系统成品需求短期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混批制造系统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CIMS并行工程的组织、过程建模及仿真的定量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基于RFID/EPC技术的网络化单件生产实时监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精益设计过程动力学宏观与微观综合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
混批生产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和仿真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10.
敏捷制造模式下的汽车装配件制造执行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11.
敏捷制造环境中客车装配车间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
2008-04-14 04:11

所 长:戴先中
副所长:马旭东 张凯锋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器人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本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

多年来,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所已有2个博士及硕士学位点-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学位授予点和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学位授予点,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在校博士生11人,在校硕士生四十多人。

近几年来,在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四十多项,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0多项,在国内自动化专业中处于一流地位。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30 19:37
24楼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是1957年筹建、1962年正式挂牌招生的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是国内最早设立自动化专业的院系之一,同时,还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自动化研究所。现任院长是博士生导师费树岷教授。  


  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控制科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影响。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此外还和电气工程学院共同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其中,1988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单位。

  自动化学院不仅拥有以冯纯伯院士为首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还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国内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其中,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获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10人,正副教授33人,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有16人。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电力部等部委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基础与应用基础性项目近二十项。年均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刊登在国际权威性刊物和国内一、二级学报上。在系统辩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文革后国内自动化领域仅有两家获得过此奖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数十项奖励,在国际自控界已有一定的影响。


  学院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注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和研究,承接了电力,化工,机械,造纸,冶金,轻纺等行业的数十项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项目。近年来有三十多项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获奖,许多成果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863应用项目)曾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美国CIMS工业领先奖,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学院在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中,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注重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持续深入地开展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进行了全面优化。课程建设规划有效落实,先后编写出版了二十余套课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材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多门课程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教学改革成果奖。各类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条件不断改善,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动化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现在每年招生硕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本科生120-160名,此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等。40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几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几十名外国留学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优良的人文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多人赴英、美、加、日、德、澳等国进修,短期访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际著名学者来所访问讲学或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并接受国外专家来所作高级访问学者。 
导航与控制研究所
所长:孙长银
成员:李世华、刘庆山、杨万扣、杨俊


  导航与控制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以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目前研究所全体教师都有1年以上海外科研合作和访问的经历,与香港、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等相应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全体教师都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他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承担重要的工作,包括《自动控制原理I》、《智能控制概论》、《航天与自动化》、《模式识别导论》、《非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等课程的主讲。


  研究所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航天一院与高校创新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预测控制和智能自主控制,高动态飞行器、无人机等飞行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方法研究,图象处理及其应用,机器人智能控制等。


  研究所现有在站博士后8名,在校博士生18名,硕士生28名。研究所期待海内外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加盟,欢迎具有自动化、数学、飞行器、计算机、物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有志青年到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所每年计划招收博士生56名,硕士生1015名。
复杂系统控制研究所

复杂控制系统研究所
所 长:田玉平,教授,博导
副所长:李世华,教授,博导
副所长:张侃健,教授,博导
成 员:冯纯伯,院士,博导; 费树岷,教授,博导; 魏海坤,教授,博导; 翟军勇,副教授

复杂控制系统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现有教师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

研究所教师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承担重要的工作,负责自动化专业主干课和全校电工电子类平台课--《自动控制原理》,本科生基础课《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即C++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研究生学位课《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生课程《神经网络设计》;博士生课程《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的主讲。附属的自控原理专业实验室负责承担本系和外系的自控原理实验。

研究所多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包括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国家高科技“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自学习和智能控制,鲁棒控制,通信网络的优化与控制,混沌控制,设施农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机器人智能控制等。在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若干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
2008-04-14 04:13

2008-4-10 8:13:09

所 长:周杏鹏
副所长:符影杰 陈夕松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具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研究所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检测系统、智能化仪器、计算机测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科研和设计开发工作,尤其在干扰严重环境中应用的在线智能化检测仪器与计算机测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工程化设计与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近年来,该研究所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业部重点科研课题、江苏省重点产学研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9项,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开发项目21项,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其它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奖2项。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江苏省国家技术创新项目1项和其它科研课题近十项。

本研究所可按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或按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欢迎优秀学生申请硕-博连读研究生.

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主要方向为:

1.计算机测控系统与自动化装置
2.检测技术与智能化仪器仪表
3.信号处理与信息管理

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主要方向为:
1.精密定位与系统研究
2.检测技术及智能化仪器
3.三维物象重建系统研究
4.工业检测技术与智能测控系统
5.系统辨识与专家系统
6.自动化装置及可靠性技术

本研究所每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左右招收博士生研究生3-6名。

联系电话:

刘京南 博导 025-83794996
周杏鹏 博导 025-83689382
路小波 博导
符影杰 硕导 025-83689397
余玲玲 硕导 025-83689496
戴义保 硕导 025-83793294
陈夕松 硕导
陈从颜 硕导 025-83689542
王晓俊 博士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所 长:袁晓辉(兼)
副所长:夏思宇
  该研究所具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和硕士授权点,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博导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0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
 1.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
 2.计算机视觉
 3.数字图象处理及其应用
 4.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5.自动目标识别
 6.多媒体技术

  已完成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国防预研,国防预研基金,企业委托等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著作“数字图象处理”获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已发表三百多篇学术论文。
制造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所
所 长:
严洪森

副所长:汪峥 周俊

制造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现有教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博士3人。他们是严洪森博士、三级教授,赵霁教授,汪峥博士、副教授,周俊副教授,邵家玉博士、副教授,蒋珉副教授,黄东副教授,张希副教授和孙琳讲师。学科带头人严洪森教授是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IIE)高级会员,《系统工程学报》编委会成员。本所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与管理综合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管理信息系统(MIS),复杂知识处理理论与知识化制造,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精益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和系统工程等。
经过23年的努力,本所在CIMS的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获CIMS应用国际性大奖和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15项、部省级项目6项;获美国SME颁发的“工业领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其余部省级奖励3项,2007年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200篇,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奖,第一作者)1项;发表论文355篇,其中,国际核心期刊论文36篇,被SCI收录34篇,EI收录93篇,出版著作2部。
尤其,本所的严洪森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知识化制造新理念和一种全新的复杂知识表示方法——知识网,有关基于知识网的复杂知识表示方法方面的论文被国际知识与数据工程界最权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以regular paper发表于2006年18卷第1期,这也是该刊物发表的第二篇全由我国国内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也是第一篇由我国国内独立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有关知识网决策方面的论文被国际生产研究领域最权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国际生产研究基金会官方期刊)发表于2007年45卷第12期。另有知识化制造单元控制方面的论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发表于2007年45卷第17期(该期首篇论文)。自2000年提出知识化制造新理念以来,已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同行学者开始从事知识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8))。他带领其团队进行了持续9年的知识化制造研究,终于2009年获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知识化制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60934008)。


近年本所主持的部分国家项目具体如下:

1.
知识化制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基于知识网的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重构优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知识化制造系统的自重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制造系统成品需求短期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混批制造系统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CIMS并行工程的组织、过程建模及仿真的定量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基于RFID/EPC技术的网络化单件生产实时监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精益设计过程动力学宏观与微观综合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
混批生产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和仿真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10.
敏捷制造模式下的汽车装配件制造执行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11.
敏捷制造环境中客车装配车间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
2008-04-14 04:11

所 长:戴先中
副所长:马旭东 张凯锋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器人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本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

多年来,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所已有2个博士及硕士学位点-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学位授予点和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学位授予点,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在校博士生11人,在校硕士生四十多人。

近几年来,在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四十多项,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0多项,在国内自动化专业中处于一流地位。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6-30 19:37
25楼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是1957年筹建、1962年正式挂牌招生的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是国内最早设立自动化专业的院系之一,同时,还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自动化研究所。现任院长是博士生导师费树岷教授。  


  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控制科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影响。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此外还和电气工程学院共同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其中,1988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单位。

  自动化学院不仅拥有以冯纯伯院士为首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还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国内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其中,中科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获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10人,正副教授33人,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有16人。

  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电力部等部委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基础与应用基础性项目近二十项。年均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刊登在国际权威性刊物和国内一、二级学报上。在系统辩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鲁棒控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文革后国内自动化领域仅有两家获得过此奖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数十项奖励,在国际自控界已有一定的影响。


  学院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注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和研究,承接了电力,化工,机械,造纸,冶金,轻纺等行业的数十项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项目。近年来有三十多项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获奖,许多成果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863应用项目)曾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美国CIMS工业领先奖,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学院在本科及研究生培养中,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注重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持续深入地开展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进行了全面优化。课程建设规划有效落实,先后编写出版了二十余套课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材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多门课程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教学改革成果奖。各类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条件不断改善,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动化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现在每年招生硕士、博士研究生120多名,本科生120-160名,此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等。40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几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几十名外国留学生。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优良的人文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多人赴英、美、加、日、德、澳等国进修,短期访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际著名学者来所访问讲学或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并接受国外专家来所作高级访问学者。 
导航与控制研究所
所长:孙长银
成员:李世华、刘庆山、杨万扣、杨俊


  导航与控制研究所是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以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现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目前研究所全体教师都有1年以上海外科研合作和访问的经历,与香港、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等相应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全体教师都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他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承担重要的工作,包括《自动控制原理I》、《智能控制概论》、《航天与自动化》、《模式识别导论》、《非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等课程的主讲。


  研究所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航天一院与高校创新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预测控制和智能自主控制,高动态飞行器、无人机等飞行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方法研究,图象处理及其应用,机器人智能控制等。


  研究所现有在站博士后8名,在校博士生18名,硕士生28名。研究所期待海内外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加盟,欢迎具有自动化、数学、飞行器、计算机、物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有志青年到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所每年计划招收博士生56名,硕士生1015名。
复杂系统控制研究所

复杂控制系统研究所
所 长:田玉平,教授,博导
副所长:李世华,教授,博导
副所长:张侃健,教授,博导
成 员:冯纯伯,院士,博导; 费树岷,教授,博导; 魏海坤,教授,博导; 翟军勇,副教授

复杂控制系统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现有教师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

研究所教师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承担重要的工作,负责自动化专业主干课和全校电工电子类平台课--《自动控制原理》,本科生基础课《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即C++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研究生学位课《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生课程《神经网络设计》;博士生课程《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的主讲。附属的自控原理专业实验室负责承担本系和外系的自控原理实验。

研究所多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包括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国家高科技“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多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目前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自学习和智能控制,鲁棒控制,通信网络的优化与控制,混沌控制,设施农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机器人智能控制等。在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若干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
2008-04-14 04:13

2008-4-10 8:13:09

所 长:周杏鹏
副所长:符影杰 陈夕松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具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研究所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检测系统、智能化仪器、计算机测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科研和设计开发工作,尤其在干扰严重环境中应用的在线智能化检测仪器与计算机测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工程化设计与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近年来,该研究所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工业部重点科研课题、江苏省重点产学研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9项,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开发项目21项,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其它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奖2项。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江苏省国家技术创新项目1项和其它科研课题近十项。

本研究所可按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或按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欢迎优秀学生申请硕-博连读研究生.

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主要方向为:

1.计算机测控系统与自动化装置
2.检测技术与智能化仪器仪表
3.信号处理与信息管理

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主要方向为:
1.精密定位与系统研究
2.检测技术及智能化仪器
3.三维物象重建系统研究
4.工业检测技术与智能测控系统
5.系统辨识与专家系统
6.自动化装置及可靠性技术

本研究所每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左右招收博士生研究生3-6名。

联系电话:

刘京南 博导 025-83794996
周杏鹏 博导 025-83689382
路小波 博导
符影杰 硕导 025-83689397
余玲玲 硕导 025-83689496
戴义保 硕导 025-83793294
陈夕松 硕导
陈从颜 硕导 025-83689542
王晓俊 博士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所 长:袁晓辉(兼)
副所长:夏思宇
  该研究所具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和硕士授权点,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博导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0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
 1.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
 2.计算机视觉
 3.数字图象处理及其应用
 4.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5.自动目标识别
 6.多媒体技术

  已完成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国防预研,国防预研基金,企业委托等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著作“数字图象处理”获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已发表三百多篇学术论文。
制造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所
所 长:
严洪森

副所长:汪峥 周俊

制造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所现有教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博士3人。他们是严洪森博士、三级教授,赵霁教授,汪峥博士、副教授,周俊副教授,邵家玉博士、副教授,蒋珉副教授,黄东副教授,张希副教授和孙琳讲师。学科带头人严洪森教授是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IIE)高级会员,《系统工程学报》编委会成员。本所的研究方向包括控制与管理综合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管理信息系统(MIS),复杂知识处理理论与知识化制造,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精益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和系统工程等。
经过23年的努力,本所在CIMS的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获CIMS应用国际性大奖和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15项、部省级项目6项;获美国SME颁发的“工业领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其余部省级奖励3项,2007年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200篇,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奖,第一作者)1项;发表论文355篇,其中,国际核心期刊论文36篇,被SCI收录34篇,EI收录93篇,出版著作2部。
尤其,本所的严洪森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知识化制造新理念和一种全新的复杂知识表示方法——知识网,有关基于知识网的复杂知识表示方法方面的论文被国际知识与数据工程界最权威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以regular paper发表于2006年18卷第1期,这也是该刊物发表的第二篇全由我国国内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也是第一篇由我国国内独立作者完成的regular paper);有关知识网决策方面的论文被国际生产研究领域最权威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国际生产研究基金会官方期刊)发表于2007年45卷第12期。另有知识化制造单元控制方面的论文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发表于2007年45卷第17期(该期首篇论文)。自2000年提出知识化制造新理念以来,已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同行学者开始从事知识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8))。他带领其团队进行了持续9年的知识化制造研究,终于2009年获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知识化制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60934008)。


近年本所主持的部分国家项目具体如下:

1.
知识化制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基于知识网的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重构优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知识化制造系统的自重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制造系统成品需求短期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混批制造系统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CIMS并行工程的组织、过程建模及仿真的定量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基于RFID/EPC技术的网络化单件生产实时监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精益设计过程动力学宏观与微观综合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
混批生产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和仿真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10.
敏捷制造模式下的汽车装配件制造执行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11.
敏捷制造环境中客车装配车间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系统
国家863计划项目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
2008-04-14 04:11

所 长:戴先中
副所长:马旭东 张凯锋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器人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本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

多年来,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所已有2个博士及硕士学位点-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学位授予点和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学位授予点,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在校博士生11人,在校硕士生四十多人。

近几年来,在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四十多项,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0多项,在国内自动化专业中处于一流地位。







分享到:
macaoyuan32
  • 积分:96
  • 注册于:2014-06-30
发表于 2014-06-30 22:41
26楼
<span>大雄winder</span> 发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

分享到:
macaoyuan32
  • 积分:96
  • 注册于:2014-06-30
发表于 2014-06-30 22:41
27楼
<span>大雄winder</span> 发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

分享到:
macaoyuan32
  • 积分:96
  • 注册于:2014-06-30
发表于 2014-06-30 22:41
28楼
<span>大雄winder</span> 发表于 2014-06-13 15:17<br />1970年5月,学校将有关的专业联合归并,组..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06 19:48
29楼
中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该学科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的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科研条件优越,实验设施先进,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数十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硕士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06 19:48
30楼
中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该学科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的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科研条件优越,实验设施先进,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数十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硕士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06 19:48
31楼
中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该学科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的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科研条件优越,实验设施先进,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数十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硕士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10 08:48
32楼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5个博士点,电气工程和交通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2个专业具有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学院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和交通工程3个本科专业。

   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点,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系统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是国家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本学科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批准为兵器工业部重点学科,1995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是南京理工大学“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该学科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02年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学科。

本学科一直坚持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的方针,学科建设成效大。主要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高,学科梯队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科研主攻方向明确,科研经费充足,取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该学科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高水平研究人员具有吸引力,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来源充足,质量高,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本学科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微分代数(奇异)系统控制理论

任何带有约束条件的动力学系统控制问题均属于这一理论范畴。本方向具体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2-D奇异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奇异系统控制理论研究。预期主要成果为: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2- D奇异系统控制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创建和完善对解决更为广泛的多维数字图像处理、分布参数系统的离散采样控制理论和方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带有时滞环节的1-D奇异大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的基本提法、概念、和方法上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建立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终止点(impasse point)机理理论模型;展开分簇降维方法、几何方法以及奇异摄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形成适应于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稳定控制概念与方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对深入了解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的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 满意控制理论与方法

满意控制与计算机控制工程方向是本学科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与工程紧密结合、由军转民、军民
两用、前沿性的具有原创性与实用价值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突破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目标函数为某些条件泛函取极值的要求,而代之以期望目标函数集。近期本方向着力于解决满意策略集的更为实用的在线算法及其在大型计算机控制工程项目和XXX系统中的应用和实施研究,可望进一步取得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3)智能控制与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和方法

研究混杂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控制、信息系统及
其智能化。预期主要成果为:建立网络环境下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的结构与方法,研究网络信息流动力学特性及信息传输特征量的抽取、辨识与仿真,提出基于事件驱动的鲁棒智能控制新方法;研究不同的网络协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网络环境下多个运动体的交互、规划与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多武器平台的互联和协同作战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在高精度交流数字伺服系统中应用智能控制方法解决高精度和高动态品质同时兼顾的难点,提出抑制系统结构谐振克服齿隙非
线性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新的控制方法,针对弹炮结合系统研究抑制不平衡力矩和扰动力矩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新的控制方法。

系统工程


本学科为前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其所在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点之一。

     系统工程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其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仿真、模拟、通信系统等)等多种交叉学科。系统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航天航空、大型工业企业、指挥控制部门、网络化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应急管理等相关的复杂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分析领域。

     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控制管理理论与技术;  指挥自动化C4ISR 仿真系统;信息安全的理论和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物联网系统工程。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10 08:48
33楼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5个博士点,电气工程和交通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2个专业具有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学院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和交通工程3个本科专业。

   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点,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系统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是国家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本学科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批准为兵器工业部重点学科,1995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是南京理工大学“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该学科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02年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学科。

本学科一直坚持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的方针,学科建设成效大。主要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高,学科梯队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科研主攻方向明确,科研经费充足,取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该学科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高水平研究人员具有吸引力,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来源充足,质量高,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本学科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微分代数(奇异)系统控制理论

任何带有约束条件的动力学系统控制问题均属于这一理论范畴。本方向具体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2-D奇异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奇异系统控制理论研究。预期主要成果为: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2- D奇异系统控制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创建和完善对解决更为广泛的多维数字图像处理、分布参数系统的离散采样控制理论和方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带有时滞环节的1-D奇异大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的基本提法、概念、和方法上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建立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终止点(impasse point)机理理论模型;展开分簇降维方法、几何方法以及奇异摄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形成适应于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稳定控制概念与方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对深入了解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的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 满意控制理论与方法

满意控制与计算机控制工程方向是本学科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与工程紧密结合、由军转民、军民
两用、前沿性的具有原创性与实用价值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突破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目标函数为某些条件泛函取极值的要求,而代之以期望目标函数集。近期本方向着力于解决满意策略集的更为实用的在线算法及其在大型计算机控制工程项目和XXX系统中的应用和实施研究,可望进一步取得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3)智能控制与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和方法

研究混杂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控制、信息系统及
其智能化。预期主要成果为:建立网络环境下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的结构与方法,研究网络信息流动力学特性及信息传输特征量的抽取、辨识与仿真,提出基于事件驱动的鲁棒智能控制新方法;研究不同的网络协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网络环境下多个运动体的交互、规划与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多武器平台的互联和协同作战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在高精度交流数字伺服系统中应用智能控制方法解决高精度和高动态品质同时兼顾的难点,提出抑制系统结构谐振克服齿隙非
线性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新的控制方法,针对弹炮结合系统研究抑制不平衡力矩和扰动力矩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新的控制方法。

系统工程


本学科为前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其所在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点之一。

     系统工程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其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仿真、模拟、通信系统等)等多种交叉学科。系统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航天航空、大型工业企业、指挥控制部门、网络化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应急管理等相关的复杂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分析领域。

     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控制管理理论与技术;  指挥自动化C4ISR 仿真系统;信息安全的理论和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物联网系统工程。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10 08:48
34楼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5个博士点,电气工程和交通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2个专业具有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学院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和交通工程3个本科专业。

   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点,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系统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是国家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本学科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批准为兵器工业部重点学科,1995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是南京理工大学“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该学科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2002年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学科。

本学科一直坚持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的方针,学科建设成效大。主要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高,学科梯队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科研主攻方向明确,科研经费充足,取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该学科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高水平研究人员具有吸引力,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来源充足,质量高,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本学科重点研究方向是:

(1) 微分代数(奇异)系统控制理论

任何带有约束条件的动力学系统控制问题均属于这一理论范畴。本方向具体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2-D奇异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奇异系统控制理论研究。预期主要成果为: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2- D奇异系统控制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创建和完善对解决更为广泛的多维数字图像处理、分布参数系统的离散采样控制理论和方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带有时滞环节的1-D奇异大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的基本提法、概念、和方法上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建立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终止点(impasse point)机理理论模型;展开分簇降维方法、几何方法以及奇异摄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形成适应于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稳定控制概念与方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对深入了解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的实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 满意控制理论与方法

满意控制与计算机控制工程方向是本学科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与工程紧密结合、由军转民、军民
两用、前沿性的具有原创性与实用价值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突破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目标函数为某些条件泛函取极值的要求,而代之以期望目标函数集。近期本方向着力于解决满意策略集的更为实用的在线算法及其在大型计算机控制工程项目和XXX系统中的应用和实施研究,可望进一步取得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3)智能控制与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和方法

研究混杂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控制、信息系统及
其智能化。预期主要成果为:建立网络环境下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的结构与方法,研究网络信息流动力学特性及信息传输特征量的抽取、辨识与仿真,提出基于事件驱动的鲁棒智能控制新方法;研究不同的网络协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网络环境下多个运动体的交互、规划与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为解决多武器平台的互联和协同作战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在高精度交流数字伺服系统中应用智能控制方法解决高精度和高动态品质同时兼顾的难点,提出抑制系统结构谐振克服齿隙非
线性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新的控制方法,针对弹炮结合系统研究抑制不平衡力矩和扰动力矩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新的控制方法。

系统工程


本学科为前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其所在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点之一。

     系统工程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其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仿真、模拟、通信系统等)等多种交叉学科。系统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航天航空、大型工业企业、指挥控制部门、网络化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应急管理等相关的复杂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分析领域。

     目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控制管理理论与技术;  指挥自动化C4ISR 仿真系统;信息安全的理论和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物联网系统工程。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20 11:24
35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编辑词条
点击认领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是前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立最早的控制类专业之一,1955年开始培养自动控制方向的研究生。现包括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4个二级学科。设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防重点专业)。

编辑摘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 学科专业
    该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 师资队伍
该学科有一只以院士为带头人、师资结构合理的队伍,有教授34人(含中导24人),在制导控制系统中半实物仿真技术、高精度惯导测试设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20 11:24
36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编辑词条
点击认领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是前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立最早的控制类专业之一,1955年开始培养自动控制方向的研究生。现包括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4个二级学科。设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防重点专业)。

编辑摘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 学科专业
    该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 师资队伍
该学科有一只以院士为带头人、师资结构合理的队伍,有教授34人(含中导24人),在制导控制系统中半实物仿真技术、高精度惯导测试设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20 11:24
37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编辑词条
点击认领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是前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立最早的控制类专业之一,1955年开始培养自动控制方向的研究生。现包括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4个二级学科。设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防重点专业)。

编辑摘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 学科专业
    该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 师资队伍
该学科有一只以院士为带头人、师资结构合理的队伍,有教授34人(含中导24人),在制导控制系统中半实物仿真技术、高精度惯导测试设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28 15:55
38楼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取得本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将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服从国家分配,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在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应用、信息与信号处理、系统工程、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技能、计算机开发应用技能及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及大学教学工作的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一些研究方向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
3.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协作、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难题。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凡修满 32 学分( 1 学分对应 18 课内学时数)、通过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上述要求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工业过程控制与系统集成 11.非线性系统
2.现场总线技术与应用 12.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
3.多传感信息融合与智能系统 13.智能运输系统
4.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4.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5.多媒体与数字视频技术 15.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6.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 16.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设计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7.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与新型人工智能系统
8.复杂系统的优化与调度 18.生物计算
9.工业机器人控制 19.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综合与处理
10.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20.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将增加或修订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不得超过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工学硕士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方式,二者的时间均不少于一年。
  2.对硕士生的指导,采用导师负责与研究所(系)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在入学三个月内为每个硕士研究生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所选课程的授课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论文选题及指导由导师负责组织有关教师结合本研究组研究课题及学生实际情况决定和执行。
  3.硕士生的学习强调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每个硕士研究生,都要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从事工程实践的技能,特别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工作和专业生产实际有亲身体验,硕士生需承担 2 学分的教学实践任务和参加必要的生产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由所在系(所)安排和考核,生产实践由导师安排和检查。
  6.对学生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硕士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应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五、课程学习
  1.硕士研究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考试或考查完成 28 学分的课程学习,以及 4 学分的实践环节(教学或科研训练 2 学分,讲座 2 学分)。
  2.硕士生在课程开设前,如已经掌握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经学生本人申请,导师和主管部门同意,可准予免修该课程,但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学分。
  3.由于课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课程时,必须由导师签署意见,经主管院长同意办理改课手续。
  4.本专业的性质属于信息科学类专业,其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侧重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动态系统分析与综合、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课程分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学位课程及选课要求见表1。选修课程可在电信学院及全校各单位所开课程中选学。硕士生不安排体育课,但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表 1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课程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英文)

学分

1

科学社会主义

1

2

自然辩证法

2

3

第一外语

6

4

091005

数理统计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2

5

091009

随机过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2

6

052071

线性系统理论 Linear System Theory

3

7

051001

系统辩识 System Identification

2

8

051002

随机系统理论 Stochastic System Theory

3

9

051003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3

10

112012

系统工程与系统集成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

2

11

112001

智能控制基础 Fundamental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2

12

111002

最优控制 Optimal Control

2

13

052072

分布式控制与现场总线技术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Field Bus Techniques

2

14

052035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

15

052075

多媒体与数字视频技术 Multimedia and Digital Video Techniques

2

16

05204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2

17

112006

系统优化与调度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Scheduling

2



招生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0

01过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 检测、控制与管理)

韩崇昭
王立琦
杜行俭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多传感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刘晓风
朱洪艳

03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

04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应用

05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冯祖仁
韩崇昭

06多智能体理论与技术

冯祖仁

07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

蔡远利
韩崇昭

08先进控制与嵌入式系统

曹建福
韩崇昭
王立琦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50

01嵌入式技术与智能仪器仪表

韩九强
蔡远利
曹建福
张爱民
葛思擎
赵广社
郑辑光
王勇
姚向华
杨清宇
刘小勇
张新曼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图像测量与模式识别

0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

04传感器网络系统

05机器人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

06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081103系统工程


47

01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冯祖仁
邢科义
邹建华
高峰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系统仿真、虚拟现实与科学可视化

张建民
卫军胡

03实时并行信息处理与信号服务器

彭勤科

0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管晓宏
王拓
高峰
蔡忠闽

05网络化系统工程

管晓宏
彭勤科
高峰
王拓
张建民
卫军胡
蔡忠闽

06基于Intranet多媒体网络测控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 、复杂系统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

邹建华

07轨道计算、线性动力系统滤波及建模

李济生

08制造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生产过程的优化与调度、先进制造系统)

冯祖仁
管晓宏
邢科义
彭勤科
王拓
张建民
卫军胡
高建民

09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机器人

冯祖仁

10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韩崇昭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5

01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

郑南宁
刘跃虎
辛景民
薛建儒
张元林
韩九强
程洪
袁泽剑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数字信号处理

02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03数字媒体与计算机图形学

04数字视频与编解码技术

05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06嵌入式软件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28 15:55
39楼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取得本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将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服从国家分配,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在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应用、信息与信号处理、系统工程、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技能、计算机开发应用技能及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及大学教学工作的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一些研究方向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
3.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协作、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难题。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凡修满 32 学分( 1 学分对应 18 课内学时数)、通过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上述要求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工业过程控制与系统集成 11.非线性系统
2.现场总线技术与应用 12.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
3.多传感信息融合与智能系统 13.智能运输系统
4.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4.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5.多媒体与数字视频技术 15.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6.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 16.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设计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7.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与新型人工智能系统
8.复杂系统的优化与调度 18.生物计算
9.工业机器人控制 19.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综合与处理
10.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20.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将增加或修订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不得超过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工学硕士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方式,二者的时间均不少于一年。
  2.对硕士生的指导,采用导师负责与研究所(系)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在入学三个月内为每个硕士研究生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所选课程的授课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论文选题及指导由导师负责组织有关教师结合本研究组研究课题及学生实际情况决定和执行。
  3.硕士生的学习强调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每个硕士研究生,都要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从事工程实践的技能,特别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工作和专业生产实际有亲身体验,硕士生需承担 2 学分的教学实践任务和参加必要的生产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由所在系(所)安排和考核,生产实践由导师安排和检查。
  6.对学生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硕士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应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五、课程学习
  1.硕士研究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考试或考查完成 28 学分的课程学习,以及 4 学分的实践环节(教学或科研训练 2 学分,讲座 2 学分)。
  2.硕士生在课程开设前,如已经掌握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经学生本人申请,导师和主管部门同意,可准予免修该课程,但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学分。
  3.由于课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课程时,必须由导师签署意见,经主管院长同意办理改课手续。
  4.本专业的性质属于信息科学类专业,其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侧重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动态系统分析与综合、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课程分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学位课程及选课要求见表1。选修课程可在电信学院及全校各单位所开课程中选学。硕士生不安排体育课,但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表 1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课程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英文)

学分

1

科学社会主义

1

2

自然辩证法

2

3

第一外语

6

4

091005

数理统计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2

5

091009

随机过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2

6

052071

线性系统理论 Linear System Theory

3

7

051001

系统辩识 System Identification

2

8

051002

随机系统理论 Stochastic System Theory

3

9

051003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3

10

112012

系统工程与系统集成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

2

11

112001

智能控制基础 Fundamental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2

12

111002

最优控制 Optimal Control

2

13

052072

分布式控制与现场总线技术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Field Bus Techniques

2

14

052035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

15

052075

多媒体与数字视频技术 Multimedia and Digital Video Techniques

2

16

05204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2

17

112006

系统优化与调度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Scheduling

2



招生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0

01过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 检测、控制与管理)

韩崇昭
王立琦
杜行俭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多传感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刘晓风
朱洪艳

03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

04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应用

05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冯祖仁
韩崇昭

06多智能体理论与技术

冯祖仁

07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

蔡远利
韩崇昭

08先进控制与嵌入式系统

曹建福
韩崇昭
王立琦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50

01嵌入式技术与智能仪器仪表

韩九强
蔡远利
曹建福
张爱民
葛思擎
赵广社
郑辑光
王勇
姚向华
杨清宇
刘小勇
张新曼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图像测量与模式识别

0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

04传感器网络系统

05机器人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

06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081103系统工程


47

01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冯祖仁
邢科义
邹建华
高峰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系统仿真、虚拟现实与科学可视化

张建民
卫军胡

03实时并行信息处理与信号服务器

彭勤科

0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管晓宏
王拓
高峰
蔡忠闽

05网络化系统工程

管晓宏
彭勤科
高峰
王拓
张建民
卫军胡
蔡忠闽

06基于Intranet多媒体网络测控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 、复杂系统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

邹建华

07轨道计算、线性动力系统滤波及建模

李济生

08制造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生产过程的优化与调度、先进制造系统)

冯祖仁
管晓宏
邢科义
彭勤科
王拓
张建民
卫军胡
高建民

09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机器人

冯祖仁

10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韩崇昭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5

01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

郑南宁
刘跃虎
辛景民
薛建儒
张元林
韩九强
程洪
袁泽剑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数字信号处理

02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03数字媒体与计算机图形学

04数字视频与编解码技术

05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06嵌入式软件



分享到:
大雄winder
  • 积分:405
  • 注册于:2014-05-22
发表于 2014-07-28 15:55
40楼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取得本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将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服从国家分配,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在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应用、信息与信号处理、系统工程、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技能、计算机开发应用技能及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及大学教学工作的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本学科一些研究方向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
3.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协作、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难题。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凡修满 32 学分( 1 学分对应 18 课内学时数)、通过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上述要求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工业过程控制与系统集成 11.非线性系统
2.现场总线技术与应用 12.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
3.多传感信息融合与智能系统 13.智能运输系统
4.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14.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5.多媒体与数字视频技术 15.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6.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 16.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设计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7.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与新型人工智能系统
8.复杂系统的优化与调度 18.生物计算
9.工业机器人控制 19.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综合与处理
10.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20.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将增加或修订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不得超过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工学硕士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方式,二者的时间均不少于一年。
  2.对硕士生的指导,采用导师负责与研究所(系)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在入学三个月内为每个硕士研究生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所选课程的授课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论文选题及指导由导师负责组织有关教师结合本研究组研究课题及学生实际情况决定和执行。
  3.硕士生的学习强调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每个硕士研究生,都要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从事工程实践的技能,特别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工作和专业生产实际有亲身体验,硕士生需承担 2 学分的教学实践任务和参加必要的生产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由所在系(所)安排和考核,生产实践由导师安排和检查。
  6.对学生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硕士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应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五、课程学习
  1.硕士研究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考试或考查完成 28 学分的课程学习,以及 4 学分的实践环节(教学或科研训练 2 学分,讲座 2 学分)。
  2.硕士生在课程开设前,如已经掌握该课程的基本要求,经学生本人申请,导师和主管部门同意,可准予免修该课程,但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学分。
  3.由于课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课程时,必须由导师签署意见,经主管院长同意办理改课手续。
  4.本专业的性质属于信息科学类专业,其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侧重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动态系统分析与综合、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课程分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学位课程及选课要求见表1。选修课程可在电信学院及全校各单位所开课程中选学。硕士生不安排体育课,但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表 1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课程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英文)

学分

1

科学社会主义

1

2

自然辩证法

2

3

第一外语

6

4

091005

数理统计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2

5

091009

随机过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2

6

052071

线性系统理论 Linear System Theory

3

7

051001

系统辩识 System Identification

2

8

051002

随机系统理论 Stochastic System Theory

3

9

051003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3

10

112012

系统工程与系统集成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

2

11

112001

智能控制基础 Fundamentals of Intelligent Control

2

12

111002

最优控制 Optimal Control

2

13

052072

分布式控制与现场总线技术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Field Bus Techniques

2

14

052035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

15

052075

多媒体与数字视频技术 Multimedia and Digital Video Techniques

2

16

05204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2

17

112006

系统优化与调度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Scheduling

2



招生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0

01过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 检测、控制与管理)

韩崇昭
王立琦
杜行俭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多传感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刘晓风
朱洪艳

03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

04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应用

05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冯祖仁
韩崇昭

06多智能体理论与技术

冯祖仁

07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

蔡远利
韩崇昭

08先进控制与嵌入式系统

曹建福
韩崇昭
王立琦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50

01嵌入式技术与智能仪器仪表

韩九强
蔡远利
曹建福
张爱民
葛思擎
赵广社
郑辑光
王勇
姚向华
杨清宇
刘小勇
张新曼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图像测量与模式识别

0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

04传感器网络系统

05机器人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

06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081103系统工程


47

01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冯祖仁
邢科义
邹建华
高峰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

02系统仿真、虚拟现实与科学可视化

张建民
卫军胡

03实时并行信息处理与信号服务器

彭勤科

0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管晓宏
王拓
高峰
蔡忠闽

05网络化系统工程

管晓宏
彭勤科
高峰
王拓
张建民
卫军胡
蔡忠闽

06基于Intranet多媒体网络测控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 、复杂系统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

邹建华

07轨道计算、线性动力系统滤波及建模

李济生

08制造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生产过程的优化与调度、先进制造系统)

冯祖仁
管晓宏
邢科义
彭勤科
王拓
张建民
卫军胡
高建民

09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机器人

冯祖仁

10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韩崇昭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5

01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

郑南宁
刘跃虎
辛景民
薛建儒
张元林
韩九强
程洪
袁泽剑

①101统考政治②201统考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11自动控制原 理与信号处理

该专业复试科目:数字信号处理

02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03数字媒体与计算机图形学

04数字视频与编解码技术

05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06嵌入式软件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目前中国有100元纸币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