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规划考研题
查看(1384) 回复(0) |
|
多啦爱梦123
|
发表于 2015-12-13 18:41
楼主
一、名词解释
1、步行空间 2、城市绿化 3、有机更新(2) 4、北京宪章 5、广义建筑学(2006) 6、紧凑城市(2006) 7、卫城(2006) 8、卧城 9、城市社会学 10、城乡一体化 11、区划 12、绿地系统 13、过境交通 14、威尼斯宪章 15、市政设施 16、米列都 17、现代建筑学派 18、陪都计划 19、城市美化运动 20、第三产业 21、生态系统 22、城市病 23、住区 住区是人类聚居的居住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表现,俗称“住文化” 24、元大都 25、现代主义建筑 26、‘梁陈方案” 27、阿房宫 28、闾里 汉长安城内民居“闾里一百六十,居室栉比,门巷修直”即以后隋唐的里坊制度,是用高墙将许多居民约数十户或上百户围在一个正方院内,四周设2~4个门,称“里"门,里内有街巷,早晚有一定时间启闭里门,里坊制度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诸如北京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等均有影响。 29、平江图 30、刘秉忠 31、九边重镇 32、铁路附属地 33、米列特城 34、维特鲁威: 35、希波丹姆式布局:主要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 维特鲁威著作的《建筑十书》是西方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也提出了有关城市选址、城市布局、市政工程等方面的论述。 36、奥斯曼计划 37、马丘比宪章 二.简述题 1、简述霍德华“花园城”思想先进的社会学价值 2、简述“考工记”的城市营造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简述山水城市的生态内涵和景观意义 山水城市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是对生态城市的形象表达。山水城市的概念也比较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还突破了通常理解的“生态”范围,而包括了历史文化,不仅追求自然美,还追求人文美,即包含了更广泛,更深邃的内容 4、简述生态城市的物质构成内容 生态城市: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按生态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 5、简述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对城市有效功能发挥的作用 6、简述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即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它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是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各分区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更有序的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狭义的讲,区域规划就是在一个地区内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7、简述“雅典宪章”对世界城市规划的影响 针对当时大英国的分区紊乱,环境恶劣问题,首次提出功能分区,把城市归为居住游憩交通工作四个区域, 8、简述中世界时期欧洲城市的特征 中世纪的特点:中世纪时期,西方进入到封建社会,城市处于衰落状态,由于战争不断和封建割据,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在城市中,由于发展缓慢和不断的改造建设而出现了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教堂占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线的主导因素。到中世纪后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步兴起,一些城市拜托了封建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城市的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城市选址:交通便利,利于防御和生活,风景优美,城市较小分布分散 城市功能:防御,居住,商业,集会,文化交流 城市社会制度:封建制度,贵族制订了一系列标准来维持城市或者阶级的利益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焦点和交通焦点,教堂旁的广场成为居民集会,文化交流的公共区,但是周围的建筑却缺少统一规划,显得杂乱 建筑风格:教堂的体量巨大,高耸入天,成为城市天际线的焦点。其它建筑色彩丰富,尺度适宜,形式多样却风格统一,城市景观如风景画。 交通:以步行交通为主, 9、简述城市化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规律性 标志: 第一阶段: 城市化初期:即前工业化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家庭小生产为主,产出结构中以第一产业占有主体地位。 第二阶段: 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经济活动由家庭转向企业化,集团化生产,工业活动集中性增强,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带动了经济各部门整体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受到极大推动,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分配呈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趋势,即在第一产业稳定、进步的同时,实现了劳动力的第一次转移。 成熟期:工业生产又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度,继续吸引劳动力,第一产业呈继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成熟,同时孕育第三产业; 后期: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第二产业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出现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实现了劳动力的第二次转移,且劳动力的素质较第一次转移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三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强化了二、三产业的调整,并由此引起城市结构与形态的调整,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的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大型生产部门迁往边缘地区和中小城市,其在市中心的地位被知识密集公司所取代,主要城市功能逐渐由产品加工和低层次服务——信息处理、高层次服务过渡。 初期——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的30% 中期——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60%以上 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 城市化三个阶段中人口增长的运动轨迹描述为“S”曲线 10、简述居住区规划容积率与绿地率矛盾统一的关系 1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成就与局限? 12、上海近代史上有过哪一次城市规划?各有哪些主要内容? 13、兰斯塔德具有怎样的基本空间结构形式?它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 14、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当代城市规划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15、 三.论述题 1、论述城市规划专业课的构成内容和教育价值 2、论述欧洲中世纪以后城市变化的功能化特征 3、论述中国人居环境理论中“三位一体”关系的思想内容 4、论述中国传统城市平面布局的轴线作用,试举三个不同时代的城市为例分析 5、评述欧洲工业革命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其利弊作用 A、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革命,人可以拜托风力、水力、人工能源使人可以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商业和贸易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城市扩展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加速城市化 B、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厂——居住区——工厂,圈层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工业发展,产业部类增多,大量原材料与产品: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人口聚集,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产生了新型商业及公共建筑,经济活动增加,金融机构产生,城市中心出现了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 新交通工具出现,并成为城市对外交通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头,均有自己的用地选址要求,大大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19世纪末,汽车的出现,城市道路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类型增加 城市与环境 城市面积扩展,市民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 工业发展与生活垃圾,进一步恶化了城市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聚集,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 科技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物质、文化生活达到了很高水平 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了土地的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 6、论述广义建筑学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作用 7、从人居环境学观点论述山地城市“三位一体”关系的空间美学意义 四.评析题 1、翻译下列短文,并评析其蕴含的城市规划思想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上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同于中地方百里。(管子。乘马) 1.霍华德、柯布西耶规划思想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与社会改革理想。 柯布西耶——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