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一段属于我的不悔考研路
查看(796) 回复(0) |
|
maxmin
|
发表于 2010-11-19 23:26
楼主
我的考研之路并不漫长,下定决心去考研是在大四的十一长假之前,到今年1月20号进考场,一共是3个多月即100天左右的时间。上了大四后发现我们每天平均只有2节小课,其余时间都是自由安排,也没有了学生会的工作,突然一下子感觉太轻松了。我不想每天的日子得过且过,于是用了一段时间来思考我到底能做些什么事情——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面对这样的人生分岔路口,考研一直都是父母对我的期望,我自己反而不是有很大的上进心,不过幻想一下父母在我拿到通知书那一刻发自心底的灿烂的笑容,我告诉自己不能让他们失望。而且经历过中考高考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考试,考研已经是我为数不多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选择之一了,我想尝试一下,哪怕会失败,起码不后悔自己曾经为此努力过。就这样,我成为了浩浩荡荡几百万考研大军中的一员。
首先是选择学校和专业,虽然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但就如许多人所说“一种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除了这门工具,我还想学一些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于是跨学校跨专业是我必然的选择,而英语专业的基础则会成为我在那个领域比其他人有优势的地方。我最早选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但后来随着对人大的进一步的了解,发现它要求学生看的专业书多达十几本,还有近几年的一些期刊杂志,而且每年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也是水涨船高,竞争异常激烈。考虑到自己时间紧迫,又没有任何专业基础,所以尽管对首都有着无限憧憬,我还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把握性大一点的河北师范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并告诉自己“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效率,我觉得自己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以便少走弯路,于是就在十一长假去北京上了一个海文的考研英语特训班。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自恃自己的优势而忽视了对英语的复习,最后因英语没过线而与研究生梦擦肩而过的例子不少,所以我没敢放松对英语的重视。虽然那个辅导班里的很多学生连大学英语四级都还没过,老师讲的一些翻译之类的东西也只是点到为止,但我了解了考研英语的命题特点,知道了每种题型应该如何有效应对,掌握了如何分配每天的复习时间,感觉自己还是受益颇多的。回学校后,先在10月份主要攻克考研词汇,然后11和12月就是精研历年真题,每年的题目反复做了不下5遍,争取做到没有一个词汇不认识,没有一个句子结构不了解,没有一个选项不清楚。最后到了1月份就有选择的每3天做1套模拟试题,主要是锻炼如何掌握好考场上的时间分配,得分多少无所谓。经过几次模考,我发现考研英语3个小时是有足够的时间让考生完成所有题目的,所以做题的时候可以慢慢斟酌,忘记时间,享受整个思考的过程。另外我还自己总结了一些写作的万能框架,注意各段的起承转合,争取文章层次清楚,论证准确。因为英语已经有一定基础,所以英语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研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在英语的复习上,而且还应该靠英语给提分才行。 在政治复习方面,我一直庆幸自己高中时候是个文科生,所以以前学过的政治历史课程与现在的研究生政治考试都有很多相似的内容。因为到了10月份很多政治辅导班都已经开完了基础和强化班的课,所以我买了一套海文的光盘,每天花2-3个小时的时间边看配套辅导书边看光盘,一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所有内容都扎扎实实打了一遍基础。后来12月份报了一个冲刺班,1月份还上过一个点睛班,看了一些压题资料并做了几套模拟题。对于政治的答题感受是选择题要逐字逐句研读题干和选项,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字眼,因为很可能那就是个陷阱。问答题就是要熟悉一些国际国内时事,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然后每道题都尽量多答一些内容,而且要注意条理清晰,书写工整。其实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的答案如何完美无瑕,总会和标准答案有一定差距,因为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考生只有发散思维,尽量多写几点内容,得分的机率才会大些。 至于专业课方面,我报考的学校两门专业课一共要求看四本指定书目,并不是很多,但因为我没有一点儿专业课基础,所以还是感觉比较吃力,每天花费4-5个小时来啃教材。在把每本书都看过两遍之后,我觉得自己并没用记住多少东西,于是就采取了一种最原始最笨的方法——抄书。并不是逐字逐句的抄,而是每章每节的大小标题,黑体字,各段落要点主题句都按顺序写下来,提纲挈领嘛。这个方法比较有效,因为它会让你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纵向了解,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当我拿到近3年的专业课考试题目时,不禁失望透顶,因为那些题目都是考一些死知识,比如名词解释,比如简答,一点看不出哪里是选拔人才考查能力的试卷。后来又问了报考其他学校的同学,他们的专业课考试也是类似题型,所以感叹中国的素质教育应该还没涉及到很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相关内容吧。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事实,就只能改变自己来适应这种死记硬背的考试题型。从这里也看到了一个文科生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的重要性了。我把每本书中已考过的内容省略不再看,把剩下的自己认为重要的全部拿去复印,然后把这些复印的教材内容按不同主题粘贴在不同的白纸上,逐字逐句认真推敲,筛选每段重要的语句,划掉可有可无的字句,每天带两张不同的纸在包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最后倒也把专业知识记的接近滚瓜烂熟的程度了。慢慢也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的会节省不少力气。 就这样,我每天忙碌于早早去图书馆占位置,虽然这种行为不太好,但只有那里可以保证一天的学习时间不会被中途打断。除了每天要去上的两节课,我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也因此认识了一些“研友”,大家彼此鼓励,为了同一个梦想而奋斗着。图书馆十点关门后如果感觉自己还撑得住,我就会去三栋再看一会书,然后最晚11点回寝室睡觉。其实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你就不会感到孤独与乏味,即使很苦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现在回想起来,那黑暗的“一心只读考研书”的100天的磨练正是我一辈子的财富。三个月没有出去逛过街,没有和朋友吃过饭,甚至连厚一点的棉衣穿脏了都没来得及去洗,我只是尽量往自己的脑袋里多填一些和考研有关的东西,哪怕考完的第二天我就痛痛快快把它们都忘掉。 还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从我们这届开始改革,把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完成,但考研同学可以和老师协商推迟到下学期再写。虽然我的备考时间很有限,但我还是挤出时间把我的毕业论文从一稿二稿三稿直到终稿都按时完成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的研究生考不上,起码我的论文已经写完了,下学期还有时间去找工作。那段日子真的很苦很累,有时候会很羡慕人家那些不考研的同学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还是宁愿“用多一点点的辛苦,来交换多一点点的幸福”。 这种拼命的日子其实是转瞬即逝的,当真的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没有特别紧张,而是暗暗告诉自己这3个月的努力就要收获成果了。 在每个3小时里我都尽量多思考一些,多写一些东西在答题纸上,直到收卷铃声响起才肯放下手中的笔。两天考试下来,我用尽了2支中性笔芯,并发现自己的右胳膊因为写太多字而已经疼得抬不起来了。记得考完最后一场试天还在下着大雨,而我那时候有一种被压抑太久之后如获新生的痛快感。打电话给父母时候我哭了,我说不管结果怎么样,我真的是尽力了,真的尽了力,我对得起自己了。 考研过后我就丝毫不去想结果如何,痛快的玩了一个寒假,元宵节过后回学校又为3月9号的英语专八考试泡了十多天的图书馆。这期间已经有不少同学查到自己的考研成绩了,我也多少会有些紧张与不安。但河北省的考研初试成绩公布的比较晚,直到3月15号才出。输入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后,我深呼吸了一下,咬着牙点了“确认”键,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我的考研成绩总分是417,比第二名高33分。再次确认成绩无误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辛苦总算得到了回报,我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报考学校的复试分专业课和英语考查,其中专业课笔试只要求看一本书即可,不过那本厚达400多页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对我来说也有不小的难度。于是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找单位实习,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又看了1个月的书。到了复试的时候,英语的口语听力测试和专四口语考试形式一样,我暗自高兴,笔试也只是有两篇阅读理解和10个英译汉的句子,感觉很轻松。专业课的笔试我答得不是非常顺利,有几个名词解释都没有十足把握,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把那本书狠狠吃透。专业课的面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几位考官都很和蔼可亲,我抽到的是一道分析“联合国改革”的题目,用一分钟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其中一位女老师针对我回答的内容又提问了两个问题,等我答完之后就说我可以离开了。虽然整个复试过程还算顺利,但我也明显感到自己准备不足,也许是因为初试成绩不错就骄傲自满了吧,我对自己很不满意,认为我应该做得更好才行。 5月10日学校网站公布了拟录取名单,我的录取类别一项写的是“国家计划”,也就是公费研究生。到此,我的考研之路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我的学习之路还远没有结束。深知自己没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我跟那些科班出身的同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以后的学习也许会很吃力,但我经历了考研的洗礼,再大的风浪我都会迎难而上,希望自己的明天会更加精彩!也希望我的经历和经验能给你带来帮助,祝各位即将步上考研征程的你们好运!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