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史纲建设史3
查看(384) 回复(0)
kun1023
  • 积分:14299
  • 注册于:2015-05-07
发表于 2015-12-12 13:14
楼主
专题三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中共十八大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出了新概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新表述: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核心内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团结中国力量。
  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两者是“姊妹篇”,有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为了锻造我们事业的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2.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是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三件大事:(1)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3)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湖北省省会城市是哪里?(答案为两个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