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 话题

该选热门院校冷专业or冷门院校热专业?
查看(259) 回复(0)
喇叭花
  • 积分:11606
  • 注册于:2014-05-30
发表于 2016-06-30 10:08
楼主
 热门专业热门院校是考生们趋之若鹜的,竞争非常激烈,录取率较低,但一旦考取则是“名利双收”的;冷门院校冷门专业报考人数相对较少,考取的几率较高,考研成功率较大,但是将来的学术前景和就业前景相对不乐观。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在选择院校专业时真正纠结的问题是:是报考热门院校冷门专业,还是报考冷门院校热门专业?因此,在报名之前,应该对这两者的利弊予以比较分析,然后进行理性的选择。
第一,师资比较
读研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活动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导师对研究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研是很讲究师承关系的,好的师资对学生从事学术研究非常有帮助。
一般而言,热门院校里的冷门专业具有不错的师资,这是与热门院校尤其是名校自身雄厚的师资配备紧密相关的。考取热门院校的冷门专业,有可能跟随以为很有名望的导师来从事基础性强的学术研究。
对于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很多冷门院校纷纷申请开设热门专业的硕士点,以吸引更多生源。但是,这些冷门院校所开设的热门专业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没有很好的师资,尤其没有名师。因此,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师资相对较弱。
第二,学术氛围比较
对读研来说,学术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读研就是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慢慢熏陶并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一般来说,热门院校冷门专业会拥有自己良好的学术传统,在这个学术传统中读书的人会不自觉地烙上这个学校自身的气质与秉性。并且,在热门院校里,会有各式各样的学术讲座,图书馆会有更丰富的藏书。
对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冷门院校的学术氛围是相对不够浓厚的。学术讲座很少,可能在一个学年里也听不到几个学术牛人来讲学,学校里面的图书馆资料也不够完备,学术资讯会比较闭塞。
第三,读研投资比较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读研是一项昂贵的投资,因为它不仅需要一个人付出黄金的年华,而且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目前读研普遍存在着公费生与自费生的区别。
热门院校的经费资源比较充分,为了能招到优秀学生就读冷门专业,其冷门专业的公费名额所占的比例会比较大。也就是说,热门院校冷门专业的公费名额多,自费名额少,可能还会提供惠及面广、数额大的奖学金。如果能跟着知名的导师,帮导师做一些课题也能够得到不菲的报酬。对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由于冷门院校办学经费的限制,公费名额是相对较少的。自费名额比较多,而且提供的奖学金普及面不广,数额也不会大。但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考生考取了自费,热门院校冷门专业的学费可能比较高,而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学费可能会低一些。
第四,就业前景比较
考研人都对自己读研有美好的预期,即希望自己在读研之后有好的回报。在就业方面,通常而言,热门院校看似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这句话其实还有半句没有说出来:“在成为英雄之前,是要问出处的”。在毕业时参加工作应聘,如果在同一个专业之内进行选择,大多数单位可能会优先考虑热门院校的毕业生。
然而,冷门专业的社会需求是比较少的。相反,社会对热门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较大。因此,热门院校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需求较大,可能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五,录取率比较
考生参加考研,都希望自己能金榜题名,能否考取是衡量考研成功与否的标志。报考热门院校的人数是很多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很多人都集中于报考这些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因此,报考热门院校冷门专业的人数可能并不多,录取率可能较高。
相反,对于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一方面,考生会认为冷门院校相对好考;另一方面,大多数考生选择报考热门专业。这两者结合起来,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反而可能很多。
第六,调剂机会比较
考研是可以调剂的,它可以在同一专业的不同学校之间进行调剂,也可以在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调剂,还可以跨院校跨专业调剂。因此,对考研来说,调剂是一个潜在的读研机会。报考热门院校冷门专业,在同一专业之内,可以获得更多的调剂到非热门院校的机会,甚至也有可能调剂到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机会。对于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一般来讲,即使是同一专业,很难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目前中国有1角纸币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