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高估了厦门大学法学院
查看(1698) 回复(0) |
|
tingyu
|
发表于 2010-09-18 08:30
楼主
在这个论坛里,绝大部分是心中极其向往厦门大学法学的学子,对厦门大学的溢美之词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也决不能由于自己的主观倾向把厦门大学法学无限的美化,误导自己,因误导看帖的后人(尤其是真正优秀的考研学子)。 1 首先,厦门大学除国际法外,法学院的综合实力在中国还称不上是顶级的一批院校,诸如:北大,武大,还有从北京政法改成中国政法后一路狂飚的中政,以及已经和正在吸引来众多地方大学法学院骨干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与他们相比,不论是现状还是潜力有着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的差距。 2 当然,很多人会提到国际经济法。这也是许多向往学术的学生向往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原因。是的,国际经济法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的骄傲。但是,国际经济法只是国际法下的一个三级学科,每每以他说话未免过于以偏概全。西政的经济法(二级学科)研究还是全国经济法学界的执牛耳者呢,难道可以就此断定西政的法学研究的地位么?而甚至在国际法的另外两个下列学科: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领域中,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仍稳稳当当的在领跑,令厦门大学法学难望其项背。与此同时,在陈安先生渐渐把衣钵传递给新一代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学人时,武汉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院校的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正在挑战厦门大学的龙头地位。况且,我们必须了解的是国际经济法学会原来就是设在武汉大学的,后来才迁到厦门大学。事实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各个学科实力比较平均,但要在全国法学院校中顶尖,这样的学科是在很少,所以从学术而言,厦门大学的法学实力只能是中上而已,切不要再谈厦大的法学如何之巨牛无比了。 3 对于许多志不在研究,而只是想借研究生增加找工作筹码的同学,尤其是顶尖的同学,他们是放弃了复旦,武大,中政等等高校而冲着厦门大学国际法的名气兴冲冲而来的。而实际上,台资绕过福建直通江浙的选择,实际上使福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厦门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对台的宣传和心理攻势的需要(深圳是唯一真正成功的特区)。厦门大学的地缘(福建和厦门)很难为国际法实务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我们都很清楚,一半的涉外的案源是在京,沪两地,那里才是国际法人实现价值的最佳地点。很难想象一向以排外闻名的北京和上海的用人单位会视北大和复旦的毕业生于不顾,青睐尚称不上顶级大学(学校牌子+学科实力)的厦门大学毕业生。 此外,我个人在人生的履历中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大都市给别人带来的巨大优势。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他所在的环境的高度,取决于身边其他人所达到的高度(不要用千里挑一的个例反驳这句话)。在大都市里接触到的人,感受到的压力,身处的整个氛围,收到的信息量和机会等等都是在中小城市中难以企及的。这是鸡头不如风尾的最佳佐证。不要跟我谈是黄金哪里都会闪光的话,人不是金元素,认识会变的。在金子的熔炉里,你会被提纯,升华,而在沙堆里像金子一样的人也会变成沙子的。这是我个人向往大都市的重要原因,而厦门市的规模甚至不如内地的一座中等城市。这一段是对追求竞争力的青年专门说的。 4 再看一下厦门大学的招生现实。每年大批的优秀学生报考厦门大学法学院,其中相当的学生报考国际法,使得厦门大学法学院每每成为与北大,中政,复旦,武大等顶级法学院校一样热门的香饽饽。去年,国际法的统考招收比例更是达到了19:1的惊人比例,这一比例远高于北大,复旦的录取比例!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大量本有机会进入北京,上海这样好地方、好学校、好专业、好就业前景法学院校的优秀学子被厦门大学拒之门外。而实际上,厦门大学国际法的就业情况早就为南方周末因为研究生不好找工作的实例之一,而今年国际法的缩招也心照不宣的暗示了这一点。比较一下得失,计算一下报考厦门大学的机会成本实在是太过昂贵了。 5 也有一些优秀学子是冲着厦门大学的公费而放弃那些经济法需院校的,这就更加没有必要。且不说,08年是否厦门大学还保留公费。就是在取消公费改奖学金制度的院校里,只要你足够优秀,甚至是一般优秀就可以获得等价与公费甚至超过公费的待遇,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 6 厦门大学以美闻名,而这也是她吸引广大学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这美丽的同时,厦大校园的些许喧嚣,厦大学风的一些风闻,估计也并不是只为个别人所知。而且,但就美丽而言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甚至小而精致的大外,也并不逊于厦大。况大学之大在校园之美乎?恐怕全面了解才是正途。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存心打击热忱的考研学子对厦门大学法学的想象,而只是希望年轻人都能够理智一些,尤其是自信真正优秀的青年,不要凭借一时的热情,戴着自己给自己配的有色观察去作决定。毕竟,这是改变人生的第二转折点,不要让自己在事后徒生悔意,人生与青春只有一回。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