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九)
查看(793) 回复(0) |
||||
易水竹
|
发表于 2014-09-02 20:43
楼主
第九章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模型第一个部门是家庭,第二个部门是企业。家庭出卖劳动,到企业去做工挣来的钱去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生产出来产品,再卖给家庭,收回来的钱继续生产。一国经济要想平衡,他的条件是:家庭挣的钱全花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全卖了,这样宏观经济就能够正常运转了。但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家庭会把挣来的钱全部花光,总是有点积蓄,作为企业来说,也不可能总是简单的再生产,他想扩大再生产就需要资本。家庭不花的钱存进银行,有了储蓄;企业扩大再生产找银行借钱,有了投资。宏观经济中出现了储蓄和投资,只要企业的投资等于家庭的储蓄,宏观经济也能正常运转。这时宏观经济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我们现在储蓄等于投资吗?结论是储蓄大于投资。我国现在银行储蓄超过了11万亿;为什么企业不用来投资?因为企业还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在2002年国家经贸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6%的商品供过于求,企业找不到赚钱的投资项目。11万亿银行储蓄说明了家庭挣来的钱没花出去,企业当然就有大量的商品没有卖出去。这样经济就不能正常的循环了,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循环国家想了很多的办法刺激消费和投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能没有政府,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状态。所以在上述模型中,再加入一个政府部门。政府怎样才能生存呢,它也需要收入。收入的来源是税收。有了收入政府用它去维持政府的生存,支付公务员的工资、支付国防、公共教育、社会福利等等。这时,宏观经济要想正常运行,它的平衡条件是: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如果政府是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叫财政平衡;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叫财政赢余;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叫财政赤字。现在我国政府为了保障经济的平衡,扩大财政了支出,由此出现了财政赤字。在现在没有一个国家经济可以封闭起来,既不出口,也不进口。所以在上述模型中又加入了一个国外部门。这时宏观经济平衡的一个的条件是:出口等于进口。如果出口等于进口,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就会出现一个贸易顺差;出口小于进口,就会出现一个贸易逆差。我国现在是出口大于进口,出现了贸易顺差,美国是贸易逆差。在一般情况下各国追求的是出口等于进口。 案例2: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六位,低于美国的9倍,日本的5倍;没有GDP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超过1000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40多倍。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案例3:GDP与人民生活 确定GDP 有用性的一个方法是把GDP作为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来考察国际数据。富国与穷国人均GDP水平差异巨大。如果高的GDP导致了高的生活水平,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出GDP与生活质量的衡量是密切相关的。在美国、日本和德国这样一些富国,人们预期可以活到70多岁,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识字。而在一些穷国,人们一般只能活到50多岁,而且,只有一半人识字。人均GDP低的国家往往婴儿出生时体重轻,婴儿死亡率高,母亲生孩子时死亡率高,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高,而且,不能普遍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在人均GDP低的国家,学龄儿童实际在校上学的人少,而且上学的儿童也只有很少教师来教。这些国家往往拥有的收音机少,电视少,电话少,铺设的道路少,而且,有电器的家庭也少,更谈不上汽车等奢侈品。国际数据无疑表明,一国的GDP与其公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3年GDP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加拿大、西班牙和墨西哥。中国香港GDP位居世界第31位,比上年下降3位;中国台湾位居世界第20位,比上年下降3位。数据同时显示,2003年中国人均GDP为1087美元,位居世界第110位,比上年上升一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 2003年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丹麦、爱尔兰、美国、冰岛、日本、瑞典和卡塔尔。中国香港人均GDP比上年下降4位,居世界第21位;中国台湾则比上年下降5位,居世界第35位。 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3年我国的GDP总量已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1%,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是9个蛋糕,日本就是5个蛋糕。从人均GDP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9个蛋糕除以2.5亿人,日本就是5个蛋糕除以1.2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2.6万亿人(第五次普查人口数据)美国和日本的人均GDP高出我们40倍之多。 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总量有望在2015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那么怎样把我国GDP这个蛋糕做大呢?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具体是怎样大的: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案例5:我国GDP是如何确定的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据国家统计局专家讲,我国的GDP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就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B?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 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我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