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未来趋势 权威解读
查看(2511) 回复(0) |
|
fox9319
|
发表于 2011-06-29 13:45
楼主
2011年招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研究生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新闻传播院系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实施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即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揭开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崭新的篇章。
我有幸参加了设置这个学位的全部论证过程。在近三年的工作中,不断地加深着对专业学位教育的概念、本质和功能的理解。我深深感到,它不仅是为了改变原有研究生培养的单一模式,调整与优化结构,更主要的它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而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它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在论证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职业导向、办学模式。 强化职业导向 专业是在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首先催生了职业,职业进一步分化和演进,对其从业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有特殊要求的这些社会职业,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PROFESSION),也可以说,专业是知识和技术含量更高的职业。因此是否形成专业、专业是否发达,对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另一个方面说,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只有它的专业性增强了,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其社会地位才能提高,在一个社会结构中,专业化程度越高、专业地位越巩固的职业,人们对其从业者的角色认定也就越明确,也才能建立这个职业的从业者的尊严感与荣誉感。 专业学位教育就是对应着以上强大的社会需求产生和发展的。我们从国外,尤其是欧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逻辑:二战以后,美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美国现总计140多种专业学位,共涉及32个学科群,占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目录(CIP)38学科群的84%。法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也发展得较早,它将高等教育直接划分为大学教育和工程师教育,工程师教育是面向工程领域应用需求而开展的由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性教育,以后在文科系列也设置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学位。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英联邦国家,相继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日本和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并在短期内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学位教育系统。 总之,专业学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它与学术学位一起构成现代的文学硕士学位(M.A.),其目标在于培养专家型记者,具体分为政治新闻学、艺术新闻学、商业新闻学和科学新闻学四个方向。这个项目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该校其它学院,即把其他专业的教授“请”进新闻学院。而这些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将由一名新闻学院老师和一名来自学生所选专业方向的老师共同指导。 二是采取双硕士学位学习方式,即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硕士学位的学习。比如弗罗里达大学的性别研究/新闻学双硕士学位,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法学双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提供的双硕士学位,就包含了新闻和法律、新闻和商业、新闻和国际公共事务、新闻和宗教、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新闻等方向,这些都是跨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产物。这种跨专业合作培养的方式拓宽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多种专业方向知识的需要,为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 总之,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实施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去实践与探索。 目前在我国新闻与传播院校中占主流地位的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教育主要还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这一模式积累的经验比较多,其中有些经验是可以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借鉴的。但是我们需要十分注意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理念,建设有不同特点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使命,满足新闻界对实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希望通过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不断实践,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体系,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新闻传播教育学位体系也不例外。在论证过程中,我们对美国、英国、法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学位设置作过个案研究,可以看到,在美国,专业型导向的培养模式(Professional-TrackM.A.Program)和学术型导向的培养模式(Thesis-TrackM.A.Program或ConceptsM.A.Program)在专业设置、招生对象、课程安排、学习年限和学位类型的要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是两个独立和互补的完整培养体系。在英国,新闻传播的硕士培养被分为MA和MPhil.两种不同的学位。MA以培养从事新闻传播职业的专门人才为方向,而MPhil.则是作为博士学习的预备和过渡,以学术训练为主。在法国,面向传媒职场的硕士教育更是被冠以职业硕士(MasterProfessionnel)的头衔。 从以上个案研究也不难看出,专业学位的内在属性,或者说与学术型学位的区别,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具体到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应着新闻事业以及传媒产业的,就是为这个职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第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学术学位强调的是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对学位的获得者往往不强调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也就是说职业导向比较弱。而专业学位则完全不同,职业性成为它的明显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术性的摈除。如果摈弃了学术性的内涵,没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依托,其高层次、高素质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专业学位教育并不简单的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体系。专业学位获得者要具备特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从业基本条件,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而且这个学位,不仅含有硕士层面,也有博士层面。在完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同时,还应着手建立新闻与传播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 创新办学模式 既然专业学位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学位教育、也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类型,体现这个差异的,应该是一套全新的办学模式。也就是说,在专业设置、招生对象、课程安排、教学理念、培养方法、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和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必须有所区别,形成两个独立和互补的完整培养体系。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设置的19种专业学位,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学位授予单位总数476个,年招生规模达到15万多人,所涉及的学科覆盖到8个学科门类。在论证过程中,我也在注意学习和观察这些先行者,发现有些从国外引进的专业学位,如MBA、MPA等确实已自成体系。但还有不少其它的,仍然是以学术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甚至直接把课程移植过来,讲基本相同的内容,对学术学位研究生讲得难度大一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讲得难度小一些。这就与设置专业学位的初衷南辕北辙,也必然会砸了自己的牌子。 长期以来,我们所从事的都是学术学位教育,它一直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专业学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些误区在影响着专业学位办学模式的创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高度重视。因为没有办学模式上的创新,就没有真正的专业学位教育。 办学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师构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实施。是否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是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突出实践教学,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并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 与学术学位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选题要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形式可多种多样,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最后,专业学位要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是具有一定媒体实践经历的高校老师,一位是来自业界有丰富经验的高层专业人员。业界老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应不低于三分之一。因此,搞好专业学位教育,需要与实际部门建立长期、稳定、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要有能力调配教育资源,打通学界和业界之间的通道。对于我来说,12年前从新闻记者的岗位上转行从事新闻教育,就想这么做,在一时一事上,做到了;但想要制度化,长期做下去,没有成功过。因此我深知创新的艰难,它受许多方面的制约,有时甚至牵一发动全身,最后反而动弹不得。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今年启动,希望从起步之时,我们就站在一个办学模式创新的高点上,无论多么艰难,不要忘记前面的目标,背后的理念。 ◎徐 泓(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