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专业考研必知名词解释
查看(2616) 回复(0) |
|
fox9319
|
发表于 2011-06-29 13:22
楼主
1、珠江模式:
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进行大胆创新:(1)主持人中心制,即除了新闻节目外,其他节目的信息采集、编辑、播音均由一个人完成。(2)节目形态为大板块(3)播出形式为直播,同时开通热线电话。听众参与,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传播和交流。珠江模式是在香港和台湾广播模式的影响下产生的。不仅壮大了广东广播电台的实力,而且推动了中国广播的全面改革。实际上,“珠江模式”最重要的内涵和价值是改革创新精神。“珠江模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首个专业化频率的产生。珠江经济台为代表率先打破了综合台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等系列台模式风行全国。 2、东广模式 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应运而生,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形成竞争态势。他们倡导以提高节目信息量为标志的开放型改革思路:新闻编排上打破了先本地、后国内、国际的陈旧模式,根据新闻本身的重要性“排座次”;不“画地为牢”请进各方代表人物进直播室;努力开放节目资源和频率潜力,实现24小时直播。东方广播电台的做法,深化了大板块直播节目的内涵,实现了广播节目与社会活动的内外联动,以媒体活动和品牌主持人来树立电台的品牌形象。尤其重要的是,引入了竞争机制,触动了体制方面的某些问题,使广播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不同程度开拓。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China National Radio,简称CNN)隶属于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台,是中国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之一,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并称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目前唯一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在中国拥有7亿多听众,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现办有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中华之声等13套无线广播节目。 4、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简称CRI)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 5、手机广播 手机广播作为手机媒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所谓“手机广播”,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有两层含义,一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依托于移动通讯 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一是在手机中内置了FM广播调谐器,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节目。作为新的媒体终端,手机广播正在成为电信运营商、广电部门争夺的下一个市场目标。对广播电台来说,手机广播拓展了广播的新时空,增加了节目的外延;对于电信部门来说,手机广播开发了新的商机,更是技术上的一次创新,而直接受益者则是广大的广播受众。 6、电视艺术 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目的的屏幕艺术系统。 7、电视文化 指伴着电视的诞生及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电视文化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渗透性极强的文化。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以及对人的心理、感情、行为模式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电视文化是一种大众的普及文化,它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直接汲取了广播文化的传统,又继承了电视文化的遗产,同时也汲取了科技史、传播史、电影史的成果。 8、电视艺术美学 研究电视艺术在审美的创作、传播、欣赏中的特性和规律的学科。具体而言,诸如电视艺术的特性与形态,结构与功能,媒介与机制,思维与形式,创作与欣赏,风格与流派,画面与声音,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涵盖了电视艺术构成美学、电视艺术形态美学、电视艺术创造美学、电视艺术接受美学等。它是一门正在兴起并尚待完善的新兴学科,属于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 9、日常审美化 “日常审美化”是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首次明确构造的。关于“日常审美化”,迈克·费瑟斯通的三种含义最具有概括性:即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规划,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符号与影像之流。鲍德里亚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审美泛化或审美价值的扩散。“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10、电视文学 运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在屏幕上营造文学意境,抒发深沉的思想情感,给观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电视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电视小说、电视诗歌散文、电视报告文学等。 电视小说:是通过特殊的屏幕造型手段,将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小说,转化为具有声画艺术特质的“屏幕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学氛围,保留小说创作风貌,给观众以小说审美情趣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诗歌:是通过特定的屏幕造型语言,集中凝练的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创造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画面清新,诗句凝练,富于思想,强调节奏,具有诗的空灵意境和抒情朦胧美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散文: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营造散文意境,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艺术样式。电视抒情散文《荷塘月色》电视哲理散文《在路上》纪实散文《问路世界屋脊》。 电视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联姻的产物,它兼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属性:它既需要新闻所要求的真人真事,又需要运用文学形象化的手段进行创作,在“新闻”和“我能学”相互渗透的边缘上,自成一体,显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浓郁的文学性和深刻的论辩性。 11、电视艺术片 广义的电视艺术片——凡是带有某种艺术性的电视节目,都可以称之为“电视艺术片”。狭义的电视艺术片——专指某种特定的电视艺术片种。它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形态融合在一起,运用电视的声画语言,如语言、动作、光线、构图、色彩、节奏等视听元素,或塑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营造抽象美的艺术意境,生动地、艺术地展现历史、社会、生活和人物,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以期感人、娱人、启人的独立的电视节目片种。其中包括: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舞蹈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电视文化艺术片等。 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者风土人情等为主要内容和题材,抒发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体现创作者深刻的哲理思考的电视艺术片种。比如《西藏的诱惑》《长白山四季》《椰风海韵》。 电视音乐舞蹈艺术片:指的是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展现歌舞艺术的美为主要内容,以音乐或舞蹈语言为其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提供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电视片种。比如舞蹈艺术片《梦》《扇舞丹青》音乐艺术片《走西口》歌舞艺术片《黄河神韵》。 电视文献艺术片:指的是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题材,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电视艺术片种。如《百年恩来》《杨开慧》《血沃中原》。 电视文化艺术片:指的是以历史、人文、艺术或其他领域中的内容为表现载体,以展现中国哲学、美学、文学等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蕴含浓重的文化意味的电视艺术片种。如刘郎的《苏园六纪》《江南》。 12、电视剧 依据戏剧的构成方式,或电影的时空转换,通过电视的传播媒介,制作方式和艺术手段,独立制作的、充分电视化的屏幕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等。 13、电视综艺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时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电子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它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片段、杂技魔术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的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光色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构成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电视综艺节目。它具有明确的主题思想、综合的艺术式样、广泛的参与性等特点。按照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综艺晚会和综艺栏目时期、游戏娱乐节目时期、益智博彩类节目时期、真人秀节目时期。其他新生综艺娱乐节目:情感类、婚恋交友类、电视歌会、魔术类等。 电视综艺栏目:主要是指以栏目化的形式出现,通过电视栏目主持人的主持串联,将诸多电视文艺样式组合在一起,经过电视杂志化的艺术处理,给观众以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的电视文艺形态。 电视综艺晚会:主要是指以现场直播的技术手段,文艺晚会的艺术样式,通过电子技术手段的制作,对各种文艺节目进行再创作,经过节目主持人的组织和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综合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 益智类节目:在我国始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88年央视开播《幸运52》之后,一大批益智类节目亮相于我国电视荧屏。从节目形式上看,目前的益智类电视节目大多遵循“主持人+参赛者+观众”的节目模式。益智类节目的共性有三个基本点:知识、娱乐、竞争。我们可将益智类节目定义为:由主持人、竞猜选手和观众一起建构的互动空间,参与者通过知识、智慧的竞争来决出节目的赢家即奖品的获得者的知识型娱乐节目。按节目涉及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综合知识类如《开心辞典》专业知识类如《超级音乐通音乐强手》。 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真人秀,尚没有很规范的定义,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作成的节目”。 “真”是它的特色。“人”是它的核心、根本。“秀”是指虚构和游戏。真人秀有三个特征: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美国有许多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如《美国偶像》《老大哥》等。在中国,真人秀的节目也越来越多,如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我型我show等,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情感类节目:以普通人的情感经历为主题,一般要求情感强烈、奇特,有故事,有冲突。场地以演播室为主,或以演播室+外采形式出现,形式为主持人+访问对象+嘉宾+现场观众,真实记录婚姻、家庭、情感的危机,以解决情感矛盾和问题为目的的电视节目。如《人间》、《幸福魔方》、《心灵花园》、《8090》、《涛出心里话》、《情感龙门阵》等近年来,广电总局多次专项整治行动,抵制广播电视低俗之风。2010年,重点加强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和情感类节目的管理。目前,婚恋交友类节目和情感类节目中的不良倾向已得到有效遏制。 ※婚恋交友类节目:这类节目以1988年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为肇始。实际上是模仿台湾的《非常男女》。这类节目的基本特征是:情感+游戏。广电总局12日通报,总局2日和8日先后下发管理通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不能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荧屏;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通知说,今年以来,一些电视台上星频道开办了《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缘来是你》《爱情来敲门》等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为适婚男女青年提供相识和交往机会,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和服务功能,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主持人引导乏力,部分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违反了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抵制低俗之风的有关要求,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 14、电视纪实艺术 运用自然朴实的手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结构形态,记录具有原生态的生活内容。也就是屏幕上的非虚构的艺术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等。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由声音和画面两个元素系列构成的立体的、非线性的语言系统。这两个系统是同时出现,相伴相生,不可分离的。这两个系统同时出现时,随之出现了声画关系。视听语言就是由画面系统、声音系统、声画关系组成的立体的、链状和网状的语言系统。 画面编辑——蒙太奇 蒙太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蒙太奇指所有镜头之间的组接,主要为叙事性和抒情性;狭义的蒙太奇指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派生出来的手法,它通过两个以上镜头的组接产生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效果,有时伴随极强的感染力。 造型语言 就是对生活纪实画面,基于艺术的超越与升华,并融进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绘画性、雕塑性和可读性,给观众以立体感、凝固感和陌生感,寓意深刻、联想丰富、内涵充实、艺术冲击力强。并与有声语言相结合,构成满足观众某种窥视欲的独特屏幕造型语言形态。 《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栏目于2000年1月27日创立,制片人为孟欣。借用歌曲《同一首歌》,请来大家熟悉的歌唱家和歌手,唱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是中国最具权威的音乐品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媒体,十大文化推动力品牌。另上述歌曲已成为本栏目的主题曲。《同一首歌》荟萃国内外歌坛的明星、新秀和一流的艺术家,以现代的包装方式,重新演绎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贯穿传统与现代,引领怀旧与时尚,是新老明星的风云际会,中外乐坛的顶级盛事。《 同一首歌》紧紧抓住紧扣时代脉搏的重大题材,举世瞩目的奥运会、首次登陆中国的F1赛事、全国两会召开……体育明星、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走上了《同一首歌》的舞台,与演艺明星欢聚一堂,共唱同一首歌。《同一首歌》一直致力于将品牌的影响力服务于公益事业。从儿童村到敬老院,《同一首歌》将爱的旋律带到每一个地方,飞进每一个人的心。奉献爱心是我们不变的信念,热心公益是永恒的主题。 电视专题片 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它是介乎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和写意性电视专题片,写意写实结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人物、事件和社会性专题片;从文体分新闻性和散文型。 电视纪录片 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真实再现【做大题】 人类学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它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从表述形式来看,人类学纪录片则又是鲜活的、形象的,由此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手段用于人类学研究,其纪录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学是内在的表述内容,是人类学家研究成果的产物,也是纪录片中的一类特殊类型。“人类学”和“人类学纪录片”都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人类学”较早,本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而“人类学纪录片”就很晚了,直到“1985年,当时担任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埃森·巴列克西教授来我国访问,这个片种才被介绍到我国”。 电视文献纪录片 文献纪录片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节目样式,过去的30年,中国文献纪录片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当今文献纪录片的发展看,文献纪录片的意义不外乎两个方面:向上,挖掘历史真实;向下,记录时代进程。“文献纪录片”指那些具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从电视文化角度讲,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味,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引领了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次GC:(1)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人文类和争论刑作品为代表的创作GC,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2)世界之交,以“跨世纪”和国家、民族、伟人为视点的创作GC,如《百年中国》《毛泽东》《邓小平》(3)2005年至今,以大型历史类文献作品为代表的创作GC,如《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 根据电视纪录片节奏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指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本身表现出的轻重缓急而给受众心里留下的主观感受;外部节奏则是根据电视语言而组织起来的高低、起伏、强弱等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外在节奏以内在节奏为依据,内在节奏通过外在节奏来表现,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和谐统一构成了电视纪录片的节奏美。 革命历史题材剧 革命历史题材剧指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历史,塑造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的电视剧。我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从80年代中期的《秋白之死》到90年代初期的《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再到90年代末新世纪初期的《长征》《中国命运的决战》等,生动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历史题材电视剧要求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用唯物史观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形成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大事不虚“指科学的反映历史真实,”“小事不拘”指在符合历史的前提下大胆虚构,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军事题材电视剧 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一方面反映了在精神生活领域人们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充满阳刚之气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是由于军内外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勤奋努力,确实推出了一大批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旗帜的优秀作品,并让这一永恒的主题常写常新。优秀军事题材作品的成功首先成功在对军人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打破了以往那种“高大全”模式,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观众,更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亮剑》中的李云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的常发。 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即“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一般来讲,红色经典是指以中国近现代民族民主革命为题材,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主题,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检验,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文学精品。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是因为:“红色”意味着这些作品往往与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相连,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操;“经典”则意味着这些作品能经得住时间淘洗、具有永恒价值。如《冰山上的来客》《红灯记》《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 把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获奥斯卡金奖的影片85%是来自名著改编的。在中国,将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是近些年来才有的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盾的著名小说《春蚕》便被改编成电影。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有更多的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银幕;80年代以后,将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已经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四大古典经典名著改编系列。总之,经典的改编重要的在精髓,尊重观众的原版意识和长期形成的共识,不看可随意解读。 ※现实题材电视剧 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其厚实而凝重的社会历史生活内蕴;鲜活生动而独具魂魄的时代人物塑造和人性礼赞;荡涤灵魂和澡雪精神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诉求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2010年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电视剧成为了电视荧屏独特的一道景观。《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张小五的春天》等等一大批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反应当代人思想感情和社会变迁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受到了追捧。历史的厚重性与时代的宽广性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主要特征。原因剖析:现实题材剧中又以都市情感和家庭伦理剧这两句最贴合观众的生活;从电子媒介看,电视这一媒介的家庭接受形式在某一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的取舍,以家庭情感为主线的剧情与表现日常生活题材给观众带来一份亲切感,从而产生共鸣;从文化审美的角度看,都市情感家庭伦理剧的热播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积淀;从价值取向看,都市情感家庭伦理剧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电视栏目剧 栏目剧是一种崭新的节目形式。从内容看,着眼于日常生活中与普通观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世态人情、经济纠纷等社会问题;从形式上,都强调以短剧的形式真实再现生活场景,揭示社会问题;在表现与叙事风格上则各有各的艺术追求。栏目剧试图以一种更加艺术化的方式演绎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于是,栏目剧兼具事件的真实性与叙事的艺术性,从而更易于为观众接受。 脱口秀(电视谈话节目) “脱口秀”即电视谈话节目,最早源自美国,指在节目中主持人通常不事先备稿,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发挥。起初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评论,后来出现了不谈政治、轻松聊天的娱乐型“脱口秀”节目。我国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而真正鼻祖是1996年3月16日正式开播的《实话实说》节目。之后,央视二套、三套相继推出了《对话》和《艺术人生》,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反响。我们将“电视谈话节目”定义为:以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 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从哲学层面上讲,它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有学者进行了较好的概括: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从节目选题来看,节目选题应该符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在主持人设计上,要求主持人和嘉宾做情感的沟通及心灵的交流;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打造现场;意见的差异性和表达的多样性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交流特性的魅力所在,也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具体表现。 ※电视购物节目 电视购物节目是生活服务类节目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产业链。其主要功用是直接销售商品,一般以频道整体形象作为品牌标识。国内电视媒体近年涌现的东方CJ、快乐购、好易购等电视购物平台,除了快乐购是数字频道外,其他的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化频道。 对象性电视节目 对象性电视节目是指向特定对象播出,并侧重表现特定范畴的一种节目形态。对象性电视节目也是电视节目从广播向窄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形式。对象性电视节目一般根据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及其他方面的特点分别设置。依据年龄特征可以设置针对少年儿童的《大风车》节目,面对老年人的《夕阳红》节目。分众化、小众化、个性化已经成为电视这一现代传媒的观众特征,要想做好针对不同的观众特征而开办的对象性电视节目,对节目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准确定位就显得异常重要。 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指的是主持人在电视节目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信息传导在受众当中的效果反应,它是主持人作用于受众精神层面并施以文化影响的一种能力。从本质上来说,主持人文化影响力既是一种效果,是电视文化经由主持人作用于受众的传播效果;也是一种价值,是主持人的文化价值在使用价值上的价值体现。 电视节目策划 电视节目策划是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已经成为电视业界最为活跃的部分。所谓电视节目策划,就是策划者遵照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规律,对电视节目的选题立意、彩拍制作、播出销售等生产和运作过程进行总体筹划和论证并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文案的一种电视行为。胡智峰在他的著作中把落脚点放在了电视策划的“智力支持”上。“通过对媒介信息的大量掌握,推测电视发展大趋势,分析电视媒体的生存处境,有针对性地为某种电视行为在宗旨、目标、对象、定位、战略、策略、方式、方法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和未来开发的渠道与潜力,效益、效果的评估观测等进行科学行为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节目流程 节目流程是指在节目生产过程,生产方式和生产机制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的基本操作规范,在这种规范的调整下,节目的生产、设置、播出、出版创新均能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从而减低运营成本,整合有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节目传播效果。 播出季 所谓“播出季”就是节目按“季”播出,这个“季”并非自然季节的“季”,而是指电视播出机构根据收视市场观众收视习惯呈现出的季节性变化,对频道节目配置、播出安排进行应对性调整。按“季”播出的概念源于美国商业电视多年的电视节目编排。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这段时间为美国商业电视一个播出季节,这个季节的收视观众规模都大幅提升,绝大多数商业电视都会主推全新的电视节目和热门的电视剧。按“季”播出是美国商业电视在充分掌握观众收视规律、消费规律基础上,成功运用心理学提高收视率的策略。“播出季”的优势:迎合观众收视习惯,塑造观众收视预期,降低制作保险,塑造品牌形象。中国电视对“播出季”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播出季”发轫于电视传媒按照观众的作息习惯和收视变化,对单个假日里的电视内容进行特殊编排,如央视经济频道在2005年7/8月首次尝试了长达两个月的暑期“季”编播。央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的领头“试水”,证明了“播出季”概念中国化具有可行性,但推出“季播”并不只是某一种节目或某一环节的运作方式的变化,它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而目前国内的“季播模式”还存在很多局限。如观众收视习惯差异,节目资源稀缺,广告营销滞后等。 收视率 收视率,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人数占总目标人群的比重,以百分比表示。现在一般由第三方数据调研公司,通过电话,问卷调查,机顶盒或其他方式抽样调查得来的收视率。 电视频道包装 频道包装是指频道主管部门根据电视媒体发展规律、观众收视需求、节目具体内容和频道特点,采用鲜明的节目形式,对频道进行整体介绍和宣传,并对节目内容进行精神编排和美化。频道包装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频道标识、频道形象片、频道宣传片、频道广告语以及频道个性化的音乐、片花、字幕、色彩和衬底等识别元素。电视频道包装就是电视频道的品牌标志,而这种标志就像企业识别系统CIS一样,是经过设计制作而建立的一种完善的频道形象,是对包括理念、行为、视觉等频道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频道为提高自身社会声誉、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加受众所采取的一种整体渲染手段。 电视频道专业化 指的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模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一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的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从全部是综合频道发展到将要大量出现的专业频道,是中国电视业进一步面向市场跨越的一大步。频道专业化的步伐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 卫星电视 就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与电视直接,信号可以直接到户,而不必经电视台再转送。卫星直接电视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接收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再把它转发到地球上指定的区域,再由地面接收设备接收供电视机收看。它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 虚拟演播室 虚拟演播室是由计算机软件、主机、现场摄像机、摄像机跟踪器、图形图像发生器、色键器以及视音频切换台构成的节目制作系统。与传统的人工搭建的舞台或演播场地相比,虚拟三维场景应用于演播室可以说是演播室技术的一次革命。不仅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缩短,更重要的是虚拟场景的可随意性更改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导演的创作需要。 戏剧冲突设置的一般原则 戏剧冲突必须高度集中和典型化;冲突应当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向前发展以至达到GC;冲突的结果应当根据剧情和人物关系得到符合逻辑的解决;戏剧冲突靠行动来体现,同时为行动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 节目类型 节目类型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界定和分类的依据,按照媒介的功能属性,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主要的节目类型大致分为新闻评论类、知识服务类、教育欣赏类、综艺娱乐类。 电视是综合艺术 除了再现外部世界和及时传播造成的审美愉悦之外,电视独特的传真能力还为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就是几乎一切现存的艺术形式通过电视再次呈现出来的。正是这种能力使电视成为真正的综合艺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电视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综合;(2)电视是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综合;(3)电视是形式美和叙事美的综合;(4)电视是多重艺术门类的综合。 工业化生产与电视艺术个性的关系 随着电视媒介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电视节目的工业化生产流程,电视节目的商品属性会越发明显,越来越接近于其他商品品牌。(1)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也是一个品牌节目相对稳定的文化品位、技术和艺术标准的重要保证。一个电视品牌节目的创建必须形成统一的生产模式以确定稳定的制作标准、技术和艺术品格。(2)工业化措施也会对电视电影的艺术个性带来一定的限制,过多的类型化节目和影片使得电视艺术在维持一定的节目风格之外,也失去了很多再创作的机会和空间。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