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冲刺笔记(精编版)
查看(1326) 回复(0) |
|
jevin
|
发表于 2010-08-13 20:57
楼主
新闻传播冲刺笔记(精编版)
新闻史论 一、填空题分析 1、邸报是我国古代________报纸的通称。 答案:官方报纸。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识记。邸报作为我国古代官方报纸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名称起源于"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邸"制起源于西汉。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2、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________,创刊于________。 答案:《蜜蜂华报》 1822。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与识记,在此意义上,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着重把握,以“第一份、第一个”等表示性质的字眼的报刊,这也是考生复习时常常遗漏的盲区。 3、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密切相关的外国传教士是________。 答案:马礼逊、米怜 分析:一定要牢记重要的报人的办报活动,尤其是作为有着重要意义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万国公报》的报道内容,对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有两类:一是________,一是________。 答案:变法宣传、西学介绍 分析:万国公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推动了西学东渐以及维新运动的展开,是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虽然其主观上对中国仍持有敌对情绪,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对于重要报纸的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一定要有清晰的记忆,不可混淆。 5、政论报刊时代,强调“主持清议,开发民智”的报刊是由________主编的________。 答案:梁启超 《清议报》 分析: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它敲响民族危亡的警钟,做救亡图存的呼喊,同时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这是它作为改良派报纸的先进性的一面。各位考生对于梁启超的办报经历以及他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卓越贡献,一定要牢记于心。 6、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在他的________中曾较为系统的论述了设“新闻篇”的观点。 答案:《资政新篇•新闻章》 分析:外报对中国新闻界的垄断以及示范,加上清政府对国人的言禁,启发并刺激了国人对报刊功能的思考。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洪仁玕受过西方新闻实务及理论的影响,在其施政纲领中对于中国的报业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这也是国人对近代报刊功能的思考的代表人物之一。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于基本观点的理解与记忆。 7、“竖三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份报纸。 答案:《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为宣传革命思想,在上海连办四份报纸,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报业活动要熟悉,此处一直以来作为考察的重点,望各位考生注意。 8、1872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国人________。 答案:《申报》,美查 分析:本题考查对于上海地区在维新运动勃兴之时的报业情况,上海地区作为中国近代发展程度及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报业发展对于中国近代报业史具有重要意义。 9、《立报》的创办人是________。 答案:成舍我 分析:对于成舍我,很少涉及,但提醒考生的是,不管什么时期,对于重要的报人都不可马虎对待。 二、双项选择题分析 1、近代报刊史上,登载第一条新闻(《月食》)的中文报刊是:( ) A、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B、德国传教士创办的 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D、《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E、《依泾杂说》 答案:a、d 分析:考生要对于重要报刊的基本情况要有清晰的了解,不可浅尝辄止,对该报何年何地出版、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等了然于心。 相关知识点:详见一、3的相关知识点关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总结。 2、下列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有关的是:( ) A、创办人林乐知 B、创办人李提摩太 C、开设新闻专栏 D、宣传变法 E、创办于广州 答案:c e 分析:作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考生对于这份报刊,要有十分清楚的记忆。 3、下面与《昭文新报》相关的内容是:( ) A、创办于汉口 B、创办于上海 C、最初为五日刊 D、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 E、创办人王韬 答案:a d 分析:对于此种具有开拓意义的报刊,考生一定要牢记。 4、在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刊中,值得提到的有:( ) A、《申报》 B、《循环日报》 C、《时务报》 D、《新闻报》 E、《中国日报》 答案:b c 分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报业史具有重大的影响。考生要着重记忆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的重要的报刊及报人。 5、梁启超经办过的报纸有:( ) A、《新民丛报》 B、《晨钟报》 C、《新民报》 D、《昌言日报》 E、《中外纪闻》 答案:a e 分析:考查梁启超的报业活动,对于梁启超对于中国近代报业史的贡献,自不必说,考生对于其办报活动也要有清晰的记忆。 相关知识点:参见一、5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梁启超的阐述。 6、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纽约报纸中,支持林肯的报纸有:( ) A、《纽约新闻报》 B、《纽约州报》 C、《纽约时报》 D、《太阳报》 E、《纽约先驱报》 答案:d e 7、普利策曾经购买了下列报纸:( ) A、《纽约世界报》 B、《圣路易斯电讯报》 C、《西方邮报》 D、《太阳报》 E、《纽约先驱报》 答案:a b 分析:普利策,美国著名报人。1868年被《西方邮报》聘为记者,开始报业生涯。1878年,普利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合并了当地《邮报》,改名《邮讯报》。普利策用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段,使《邮讯报》获得成功。 8、《国闻汇编》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 A、报道了“戊戌六君子”被杀事件。 B、登载了光绪关于变法的全部上谕及维新派上奏的全部条陈。 C、翻译了《天演论》的部分译文。 D、翻译了《群学肄言》的部分译文。 E、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小说,将西方小说文体第一次介绍给国人。 答案:c d 分析:《国闻汇编》是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1897年创刊,严复等人主办。主要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最大的贡献就是发表了《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其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对于这一时期的报业活动要牢固记忆。 三、名词解释分析 1、露布 答案:“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分析:旨在考察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代表形式。要牢记。理解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特点,轨迹及其代表形式。 2、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1913年,袁世凯为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后为钳制舆论,实行新闻预检制,解散国民党。镇压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国民党系统的报业系统遭到了空前洗劫。对其他反袁报纸查封报馆,逮捕杀害报人。1913年,新闻界遭到了一次大的浩劫。报刊、报人也是动辄得咎,全无言论自由。1913年的年底,经过清洗,得以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锐减了三分之二。 分析:癸丑报灾是民国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事件,对于这一事件,考生要联系袁世凯的其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理解记忆。 3、《麦克卢尔杂志》 分析:美国报业巨头麦克卢尔创办的第一本大批量、廉价发行的杂志。该刊在20世纪初发表了三组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引起公众的注意,在它的引导下,报刊业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掏粪运动”。 四、简答题分析 1、请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报业发展。 分析: 战后法国报业在新的起点重新兼并集中,最终形成垄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 由于报价上涨和经营不善,法国报纸数量和发行量连年下降。一些实力较强的报纸却日益发达,为日后形成报团准备了基础。 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在进一步的竞争中,一些中小报纸逐步依附于大报,于是全国出现了二十多个区域性报团。其中最大的四个是:阿歇特报团、普鲁沃斯特报团、阿莫里报团、布萨克报团。 ⑶、70年代以后; 报业垄断进一步升级,报纸间的联营兼并发展为报团间的联营兼并。一方面地区性报业垄断继续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埃尔桑这样的不断吞并其他报团的称霸全国的超级报团。 2、试述《纽约时报》奥克斯时期的新闻政策。 分析:1896年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摒弃刊登黄色新闻的做法,坚持严肃的办报方针,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载的新闻”,树立庄重、严肃的报纸形象。注重以客观、超党派的态度刊登长篇报道,报道国内外一切重大新闻,这一传统是该报享有“档案记录报”的美誉。此外《纽约时报》的特稿也很有特色。奥克斯还善于经营管理,坚持低价发行。奥克斯认真选用富有经验的新闻人才担任编辑记者。 3、试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划时代的的意义,《新青年》的创刊正式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翻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史的新篇章。 ①、它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向封建势力发动猛烈的进攻,给阻碍社会进步的旧势力以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启发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把时人从封建牢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它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提倡科学,为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打开了闸门。为中国的先进分子迅速接受马列主义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舆论方面的准备。 4、何谓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 分析: 新闻法规是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的传播的标准。新闻法规一般由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机国家利益。 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对新闻媒介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 新闻法规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保护新闻自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真正的新闻自由。 5、舆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分析: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 舆论的主要功能: 舆论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利形式之一。这种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⑴、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①、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②、对决策的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的监督。 ③、对相关决策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⑵、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①、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 ②、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6、怎样理解“互动传播”,为什么说人类正在经历着互动传播时代? 分析: 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因特网等众多媒体共存于社会时空内。由于竞争激烈,迅速出现媒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们称之为互动传播。 传播学中的互动传播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互动传播模式更能体现大众传播的社会互动特点,: 首先,该模式克服了单向直线模式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其次,该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并指出噪音对信息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发生影响,也使我们意识到要好好利用噪音。最后该模式还显示了传者与受者的信息之间会存在差异,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噪音的干扰.它还可以使用于其他的一些传播模式如大众传播等。但该传播模式也有局限性, 它简单化了过程要素多且又复杂的大众传播。 在信息和数字时代,高科技使得互动技术的使用将成为日常习惯。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互动即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新闻媒体传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按媒体分。将此种媒体转换成彼种媒体。 2.按形态分。有文字、声音、动作的互动。 3.按内容分。有新闻、专栏、其它节目、脱口秀、甚至广告。 随着媒体竞争的激烈,将会出现更多的互动方式。尤其是网络纸质媒介的互动传播。 1.信息爆炸,受众一方面想知道不仅仅是一个媒体拥有的信息,需要更多的信息源,另一方面,由于采集渠道的不同,信息被分散在多种媒体中。 2.消费者对信息应接不暇,需要媒体进行聚焦。 3.媒体互动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优势,有利于竞争。 4.媒体互动形成新闻聚焦,放大了传播效果,有利于媒体壮大声势,吸引受众。 5.多媒体资源整合,降低生产成本。 6.传媒集团的运作方式。 传播事业在发展,双向传播模式是大趋势。信息时代、传媒时代的到来,互动传播是其发达的标志。人类的互动传播时代已经来临。 五、论述题分析 1、试论新纪《大公报》的新闻业务。 分析: 新纪《大公报》的新闻业务: ①、新纪《大公报》对版面作了改革,对于重要新闻,注意突出其地位,标题醒目,有时配有图片。版面编排注重长短新闻搭配,且使用大小不同、字体多样的铅字; ②、在内容上,《大公报》以重视新闻与言论著称。新闻力求迅速准确。言论结合时政,切中时弊,代表报社立场。新闻与言论并重,以企业经营的方式,行“文人论政”之目的。 ③、新纪《大公报》的副刊办得也很成功,其中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是综合性文艺副刊《小公园》。 ④、1936年4月1日,《大公报》增设上海办,在津沪两个南北商业金融中心同时发行。新纪公司从续办《大公报》到19149年大陆解放,共创办6馆10报。 2、2003年以来,广电总局连续下发若干文件,提出影视制作向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开放等问题。试论:民营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媒介后,怎样才能保证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保证新闻媒介照常发挥政治喉舌作用? 分析: 民营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媒介领域,两者作为一直徘徊在主流影视制作事业的投资方之外的资本势力,必定会带给媒介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①、经济:民营、境外资本的实力较为雄厚,对影视制作市场来说,他们会带来巨大的资金,有充足的制作资金,以及灵活的资金运营形式。 ②、政治:影视制作领域历来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舞台,很少出现不同的声音,而大量民间资本的流入,必定会随之而带来各种思想。 ③、文化:会产生更多的影视娱乐作品,带来文化生活的繁荣。但是同时,资本势力的侵入不可避免。资本本身所具有的追逐最大利润的天然本性,会迫使影视制作一味迎合受众口味,降低文化的审美标准,产生大量的标准化的文化垃圾。 但是,即使民营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媒介领域,党和政府仍可以对媒体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新闻媒介照常发挥政治喉舌作用。原因如下: ①、主流影视制作事业的投资仍是政府主导。 ②、影视产品的审查批准权仍旧掌握在广电总局手中,同时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掌握着影视制作事业的主要发行渠道。 要保证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保证新闻媒介照常发挥政治喉舌作用,党和政府应改做到以下几点: ①、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掌握主流话语权。 ②、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 ③、通过制作体现主旋律的影视节目的制作传播,向公众传达主流的观念和主张。 以上是笔者的拙见,望各位考生在具体的复习思考中,自己补充完善,要知道,这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方法。 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分析 1、传播效果 分析:传播效果具有两种含义,在狭义和微观方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在广义和宏观方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分为三个层面:⑴、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⑵、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⑶、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传播效果历来为考察的重点,题型不外乎名词解释与选择填空,虽然很少有大型的主观论述题,但是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好好复习各个效果观,理解记忆。 2、媒介依存症 分析:媒介依存症,一种所谓的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和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3、分层抽样 分析:分层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类型),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本题涉及到传播方法的运用,因此,对于抽样试验的方法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二、简答题分析 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分析:美国学者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说来,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2、简论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概念。 分析:在传播学和社会学中,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经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体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三、论述题分析 1、简述“培养”理论的观点,结合中国社会,谈谈电视媒介在培养社会成员形成“共识”方面的优势。 分析:“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学者是乔治•伯格纳。 ⑴、与人类行为发生密切关系的三种“现实” ①、客观现实—实际存在的现实。 ②、象征性现实—传播媒介活动形成的拟态环境(培养工具)。 ③、主观现实—人们自己头脑中对外界的认识。 ⑵、理论解释: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影响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大众传媒带有的倾向性使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离,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⑶、理论基本观点:社会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成员之间具有共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才实现协调。 (共识达成的途径变迁:宗教与教育、大众传播) ⑷、理论意义: ①、正面:肯定了共识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②、负面: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传媒带有的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⑸、文化指标研究(培养分析仅仅是其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①、制度分析——分析大众传播信息的生产、传达、消费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形成的原因。(国家立法、媒介内外因素、同业压力) ②、讯息分析系统——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的形成原因(讯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 ③、培养分析——分析大众传播的倾向性造成的社会结果。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的作用,认为电视除了与其它媒介的共同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⑴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 ⑵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⑶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⑷现代人从幼年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⑸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及贫困阶层)。 2、什么是传播学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和传播观及研究重心上与经验学派有何分歧? 分析: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⑴、在方法论上,经验学派采取经验主义立场,主要采用量化和实证方法来考察传播现象,而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以辨证分析法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一概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⑵、在社会观上,经济学派坚持多元主义观点,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支配关系,强调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共同体,认为传播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而批判学派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结构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并把它们作为变革的对象。 ⑶、在传播观上,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在研究目的上持实用主义态度,焦点集中于考察微观、个人层面的传播过程,尤以传播的说服效果为核心领域;而批判学派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如信息生产和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等。 ⑷、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