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一下这两年读过的闲书(新闻类)
查看(1009) 回复(0) |
|
tingyu
|
发表于 2010-10-03 10:41
楼主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移动书橱,是一件很无趣的事.
我不太喜欢读书,也不相信读书能帮助一个人真正成长. 成长,来源于生命. 过去的两年,闲得狠.于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些是喜欢看的,有些是不得不看的. 读书的目的是为求知,而不单单为考研.也唯有此,才能养成优良的学风. 别的书看得少,只能谈谈新闻类的书. 传播类的书我看得也不多.我不喜欢玩理论,且一直认为传播学属于社会学范畴.看传播学还不如直接看社会学. 新闻无学,新闻类的垃圾书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强调这个"性"那个"性"的新闻理论,比如一些半吊子传媒经济研究,比如人物访谈类的所谓"传媒论典""传媒智慧"...... 但我之所以认为新闻比传播好玩,就是因为新闻至少还有一些好书. 传播是把一些东西揉到一块让你去学,新闻是由此出发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废话少说.开始吧: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李良荣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把这本书认真地看两遍,你拥有的新闻知识在宽度上已经不输于任何一个新闻科班出身的学生了. 这本书汇集了复旦新闻的精华.称之为经典是不为过的. <<纽约时报的风格>> 李子坚著 长春出版社 美国人是很自恋的,互相不服气.但对于纽约时报,几乎所有的人都伸大拇指. 纽约时报为什么这么伟大,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 同时也会明白,我们所谓的精英报纸和人家的差距有多远. 这本书里还写了一些纽约时报的人物,非常有趣.我可喜欢那个叫雷斯顿的人啦. <<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 张巨岩著 三联出版社 不要把美国的媒体奉若天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美国媒体也有肮脏的一面,但好的是人家的社会有清洁功能. 事实上任何东西和权力有染,都会不干净. <<美国媒体大追寻>> 刘勇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这本书我看了四遍.是我关于传媒经济和美国媒体常识的启蒙读物. 大概由于作者曾经是记者的缘故,写得非常流畅.作者带着"问题意识"实地考察了美国媒体,并在对美国新闻事业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描述中,阐发出诸多"事关中国"的精辟见解.我觉得这本书比那本<<走进美国大报>>要好. 唯一的遗憾是作者财经记者出身,对媒体和政治的关系没有搞清,这导致了对一些现象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理解传媒经济学>> 吉莉安·道尔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传媒经济的两个核心概念.理解传媒经济,把这两个核心概念弄透就行了.要对传媒经济做更深的了解,还是要回到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上来. 这本小册子,前半部分写得非常精彩,后半部分有点不成体系.同时,有些案例可能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缺乏背景参照,因而有点不太好理解. 想研究传媒经济,看了这本书,就开始看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吧.国内学者攒的些关于传媒经济的书都不用看了,大部分是垃圾. <<新闻---政治的幻象>> 班尼特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其实并没有政治传播学这个称谓,那都是中国学者杜撰的. 该书深刻揭示了政治和媒体关系,同时对美国媒体的娱乐化进行了批判.新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觉得封底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连清川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 李希光的序言是垃圾,大家就不用看了. <<今日媒介>> 中文版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看国内的一些新闻传播教材,也许你看了很多也没闹明白新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是被引导到了这"性"那"性"的马列新闻观上,就是学会叫嚷"新闻理想"这种奇怪的东西. 该书是一本认识新闻认识媒介的扫盲书.明白了新闻是什么,才会明白马列新闻观和"新闻理想"的可笑. 该书在美国是新闻传播学子最基础的读物,同时也是媒介教育的经典教材.而在咱们这,却是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才有学校使用这本书. 不过,我知道上外新闻专业的小朋友们大一就开始学这本书了.真幸福啊! 虽然,我知道他们毕业以后到了社会将面临自身理念和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但,只有一个正确的开始,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尾. 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媒介传播技术,对于文科生来说这些就不用看了.只是要明白,传媒业的每一次巨变都是由技术革新开始的.传播技术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传媒变化的风向标. <<新闻学核心>><<畸变的媒体>><<下一代媒体>><<讲故事的艺术>><<转型中的新闻学>> 李希光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八十年代的中国很流行青年导师.而今,“青年导师”,借尸还魂,阴魂再现.一位叫李开复大师,一位叫李希光教授. 李大师喜欢发《给中国学生的第X封信》。在信中大师焦急于“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要写信告诉青年如何“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回过头来,大师领导下的"狗狗"便为了保全中国市场而屈服压力对其搜索敏感内容实施屏蔽。李大师经常活动的舞台是一份叫<<大学生>>的中学生杂志.在这个阵地上,还有一位李教授. 李教授在上面控诉自己如何遭受学界非议,赞美自己如何推行"新闻大篷车",吹嘘自己如何培养出像李强这样能写出<<乡村八记>>的人才....... 关于李教授的诸多学术(如果可以称为学术的话)观点,固然可以商榷.今天我们谈的是李教授的书. <<转型中的新闻学>>已被列为06年清华新闻的考研参考书.这本书,其实是我写出的李教授前面那几本书的大拼盘.这本书好像很贵的吧. 其实李教授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虽然硬伤很多,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切中要害.但对于这些观点是李教授的原创还是他从国外书籍和期刊上看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混迹新闻传播考研界的两年来,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新闻学界的饭碗太好端了.英文好就能生存得不错. 唉,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啊. 可每年那么多垃圾论文垃圾书攒出来,就没有新闻学界中人为此感到羞耻吗? <<新闻舆论研究>> 王雄著 新华出版社 关于新闻舆论和公共领域,该书的阐述比较精彩. <<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 张威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同在一个星球上,同叫新闻,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据传播者说这本书当初换了好几个出版社,没人敢出. 其实作者只是对一些表面现象进行了一些梳理而已,还没怎么上升到深层次分析呢. <<超越媒介---解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 童清艳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该书是进行媒介教育和提高媒介素养的一本不错的读物,尤其是后半部分,写得非常好. <<新闻报道与写作>> 中文版(华夏出版社) 英文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曾经我对新闻写作方面的书很没兴趣的.因为我觉得采访写作这些东西因人因事而异,没有定式. 那天我抱着学英语的态度跟某小朋友借了英文版的这本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像我这样经常一看到英语就打瞌睡的人,竟然能熬夜看这本书.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真是非常"6+1"啊! 后来我坚定地把书还给了某.只因为,这是一本经典.看完这本书,你不用再看任何其他新闻写作方面的书了. 新闻写作是讲求技巧的,如果能把这种技巧玩到极致,那就是艺术.想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成为艺术品吗?那就从看这本书开始,从学技巧开始. 这本书,有闲钱的话就买一本吧,最好是英文版,然后,把里面董关鹏写的序言撕掉. 不要问我为什么. <<深度报道原理>> 杜骏飞 胡翼青著 新华出版社 我记得小传曾质疑:像杜骏飞这样没做过记者的能在新闻业务方面的研究上有所建树吗? 我觉得,不是所有理论的建构都需要实务的基础. 该书在深度报道的理念开拓上确实达到了一个"深度".这一点,从诸多业内人士曾引用此书的种种观点中可以得到印证.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文采飞扬,可能因为那个叫杜骏飞也叫杜马兰的作者是个诗人吧. 顺便说说南大的新闻教育.我一直认为,南大新闻系在培养学生方面走了一条正确的路,即放手让学生带有问题意识去触摸现实,深入现实,发现新闻.这比李希光"新闻大篷车"那样旅游观光似的新闻实践有价值多啦. <<揭开真相---南方周末记者报道手册>> 谢春雷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周的辉煌时代,是靠头版重磅调查新闻支撑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南周记者真幸运啊,满足于中国媒体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高收入,顶着职业记者无冕之王的光环,享受着作为"新闻骑士"的传奇人生. 看这本书,缅怀一下那个时代,学一点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技巧,也就值了. <<十年>> 孙玉胜著 三联出版社 难得殃视也有这么有水准的理想主义者. 中国的电视确实有过春天,只是转瞬即逝. 想知道那个春天的故事,看这本书吧. 作者现在玩数字电视呢,理想哪有赚钱现实. <<解密凤凰>> 师永刚著 作家出版社 凤凰卫视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有太多不可复制的因素.比如其长袖擅舞的老板,比如... 这本书只讲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因素.那就是机遇. "911","伊拉克战争""别斯兰事件"......凤凰的机遇就是这么好.如果没有这些,凤凰是不是能成为今天的凤凰,还很难说. 就像,如果没有海湾战争,CNN是不是还能成为今天的CNN? <<电视新闻节目:理论形态与实务>> 吕正标 王嘉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向广院的DN妹妹推荐. 书的两个作者是南师的,师从于著名的电视批评学者---李幸. 电视新闻方面的书大多垃圾.这本书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对电视新闻理念梳理和分析的书. <<娱乐至死>> 波兹曼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已经铺天盖地了,这本书去年好像还拿了个南方都市报的什么奖.知识分子们对此书的评价大部分都一个腔调---好,然后是一脸的忧国忧民,一脸的感时伤怀. 我同意该书的大部分观点,也认为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小册子.但我觉得作者多虑了.看书是不是一定就变得聪明,看电视是不是一定就变笨?娱乐是不是一定屏蔽我们的责任感,严肃是不是一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这需要一个实证的研究. 历史的发展证明,虽然人类文明的进步非常缓慢,但总是在前进着.每一代人总有自己面临的危机,每一代人也总能自己化解危机.既然我们幸福感的总量从不曾增加或减少,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像电子媒介这样的新事物呢? 知识分子喜欢书,就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书.知识分子喜欢<<纽约时报>>就希望全世界的报纸都办成<<纽约时报>>.知识分子喜欢正襟危坐,于是就诅咒别人娱乐至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大一部人是不发出声音的,或者说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于是知识分子的声音成为强势.强势久了,仿佛就成了真理. 抛弃一些知识分子鸦片吧,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看<<纽约时报>>,人民需要娱乐. 有人爱喝酒,有人不喝酒.有人酒量高,有人酒量低.一场酒席散后,总有清醒的送醉酒的回家.如此而已. <<大众文化与传媒>> 陆扬 王毅著 上海三联 关于大众文化和传媒之间的拉拉扯扯,这本小册子阐述得非常明白. <<美国新闻史>> 埃默里等著 展江等主译 新华出版社 作为一个热爱新闻的人,没看过这本书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当然书太厚了,不容易翻完.书太贵了,买了心疼. 那可以去图书馆看嘛.也不必全看嘛.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看到美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和脉络,由此对比我们新闻事业的发展. 而那些具体的史实对我们并没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不看也罢. 我看的是第八版,这本书已经有了最新的第九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要看就看最新的吧. <<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 张育仁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这大概是最好的一本新闻思想史了.虽然我觉得该书有点矫枉过正. 其实对于新闻史,不能单纯做意识形态领域上的考察,还要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这样才够饱满. 当然,还原历史是很难的. 大公报系列--- <<百年沧桑>> 王芝琛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记载了很多关于大公报的八卦,还原了一部分曾被歪曲的历史真相.看了这本书,就不用看04年9月出的那本<<一代报人王芸生>>了.两本书是一个作者,信息量是一样的.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 王芝琛 刘自立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才叫大公报.1949年以后叫大共报. 这本书整理了一些1949年以前大公报的社论.什么叫"笔锋常带感情"? 看过这些文字你就知道了. <<大公报百年史>> 方汉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看1949年以前的就行了.后面的不要看了. 对1937年到1949年之间的要批判的看. 还需要我告诉你为什么吗? <<徘徊在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 任桐著 三联出版社 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新闻的黄金年代,<<申报>><<大公报>>一纸风行,倾朝倾城. 虽然那时的报馆身逢乱世,经营状况不太理想,但作为舆论领袖,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那一代报人由此享受到的荣光,我们今天只有羡慕的份了. 历史的真实只存在于历史的切面,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鸿篇巨制. 一本<<万历十五年>>就是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本断代的新闻史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史,政治史,最真实的历史. <<大公报>>的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除了上述的几本书外,大公报百年庆典时复旦大学出版社出那套书我也基本上看完了.当然,只关注1949年以前的事. 研究大公报对于我们研究新闻史,研究新闻和政治的关系,研究报馆的制度建设,研究报纸的经营等等等等诸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在那个时代,有那么杰出的新闻人,有那么宽松的言论环境,有那么热心的读者,为什么我们的中国还是在历史的漩涡中打转? 大公报喊民主自由宪政喊了那么多年,有人愿意倾听吗? 大公报喊抗战到底,前线还是节节败退.大公报喊反腐败,政府的官僚系统还是黑压压一片.大公报喊停止内战,我们美丽的国土上依旧刀光剑影. 大公报为中国操碎了心. 可,有什么用吗? 新闻纸是冰冷的,比新闻纸更冰冷的是历史的轨迹. 所以,别谈什么新闻救国了吧.别谈什么新闻理想了吧.那会被历史嘲笑的. <<报界档案>>丛书(共十册)方汉奇 李彬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系列小册子组成的一套书,我在市面上没看到有卖的.当年我是在国图看的,废寝忘食,看了整整一天.方老在这套书的序言上说想让这些年轻的作者尝试一下<<万历十五年>>那样文风的写作,难怪,让我如此入迷.最可贵的是,这套书对历史的尊重,难怪,发行量那么少. <<晚清报业史>> 陈玉申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为什么大家都很喜欢研究晚清?那是因为晚清的社会生态和现今的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 新闻,是社会的窗口.新闻,是历史的草稿. 那么就让我们透过这个窗口,看着这些草稿仔细打望过去和现在吧. <<帝国斜阳---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三联出版社 米国的纽约时报号称美国历史的百科全书,刊登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 正所谓旁观者清,那么在这份洋人的报纸上,晚清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严格说来,这本书应该不是新闻领域内的书,虽然,书里也几次提到那时中国的报业. 但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就顺道推荐了.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萧乾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我可喜欢萧老啦,因为他是个非常可爱的人. 我可羡慕萧老啦,因为他有那么好的妻子,那么幸福的爱情.即使在文革的阴霾下,他们的心灵也充满温暖. 我可崇拜萧老啦.因为作为一个记者,他的经历就像一部传奇. "理论,理论充其量不过是张地图.它代替不了旅行.我要的是体验那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我要采访人生.没有地图照样可以走路.而且更不平淡,更有趣,更富有冒险性.我决心做个不带地图的旅人." 我的愿望就是有一份真正的爱情,一个传奇的人生.于是我把萧老的这些话谨记在心. <<普利策传>> "我担心这些将来要成为记者的孩子们在学校会变得懒惰." 普利策投资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时,曾无不担忧地说. 这是我看这本书记得最清的一句话. 2003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下午,我坐在国图的港台阅览室看这本台湾出版的小册子.心情,随着这位犹太青年闯荡美国的命运而起伏,看着他军队羁旅,看着他浪迹纽约,看着他圣路易斯不断腾挪,看着他挥师纽约,看着他一点一点构筑着自己的媒体帝国,看着他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看完这本书走出图书馆,我望着皇城川流不息的大街,竟生发出一些壮怀激烈的雄心来. 后来我知道,这种感觉叫做"意淫".就像许知远经常"意淫"李普曼一样. 很多人说普利策是一个悖论性的人物---他一面高谈道德责任感,一面却把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发扬到极致.我认为这并不矛盾. 我们很多人有一个误区,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一提到太阳报一脸鄙夷,一提到泰晤士报一脸尊敬.其实本质上,两份报纸是一样的. 只要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报纸,就是伟大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如此,香港的苹果日报亦如此. 精英报纸和大众报纸的区别只在于面对不同的受众而已. 在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上,是一样的.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也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和反映.由普利策开始,报纸正式告别了政党报刊时代,走向大众化,走向激烈的报业竞争,迎来了一个新闻事业的繁荣时代.普利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先锋和巨头. <<富兰克林传>> 伊凡诺夫著 商务印书馆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整个生涯可以概括为:事业成功,丰富多彩,和有益于社会.他首先是一个印刷商和新闻工作者.但他同时又是发明家,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国务活动家,社会学家的先驱,商界领袖,教育家和世界公民. 富兰克林对美国新闻事业最大的贡献是使它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富兰克林表明,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兼商人是可以在出版界赚钱发财的---这过去曾是,现在仍然是使任何行业受人尊敬的有效办法." 这是<<美国新闻史>>上关于富兰克林的一段话,正是看了这段话,我买了这本书. 为什么富兰克林一生能做那么多事情? 他够努力他有天分,他生活在一个并不算丰富的时代. 而我们这个时代,分工的细化和专业的深入让我们不得不成为一个社会运行的螺丝钉. 我想,我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行了. 这个坛子陪伴我近3年了.一直不是一个灌水积极分子. 但庆幸的是,我还是在这里认识了一些朋友. 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尤其是传播者,我深受丫"毒害".呵呵.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