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 - 话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
查看(2346) 回复(1)
tingyu
  • 积分:12375
  • 注册于:2010-09-06
发表于 2010-09-23 00:41
楼主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甲骨文: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直到东晋桓玄403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士人的传播活动,指发生在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主要的传播手段有书信、著述、赋诗等。题壁是最常用的一种交换诗作的方式,把诗题于壁上,公之于众。
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首先,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向地方官员会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再次,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进奏官抄录à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à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小报: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
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分普遍。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的邸报的抄传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政通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其次是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再次是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
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有很多别名,主要原因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邸抄、朝报、除目、京报等等。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明中叶以后,部分邸报开始使用印刷,在明朝,邸报手电筒手段始终都是多元的,有抄定的也有印刷的。
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明中叶以后,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本等类活动,增加收入。
四、《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明代邸报的原件已现在无存,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
《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急选报》: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
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对邸报,明代的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
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具。塘报中的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住处的快报。与邸报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一个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
告示: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有时称榜,有时称告示。告示发布单位是中枢部门以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希望庶民们尽快知道的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播到他们中去。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官方名义发布的公告,其目的在维护政体和稳定民心。
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它们重要的传播手段。
竹筹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
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
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内容十分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檄文,即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动。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
内容主要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宫门抄主要报道皇帝的起居、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
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京塘是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在提塘的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邸报始终是提塘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工作,从清初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报房,属于半官方机构。从报房发行到各个省的邸报,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都用过,乾隆以后,大部分是印刷的了。
提塘小报:清代的提塘官们还发行过一种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旷日持久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主要见于清初顺、康、雍、乾四朝,被官员们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后来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雍乾两朝一再查处以后,被完全禁止。
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多数是衙门中的低级胥吏,以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他们所刻发的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它的出现和盛行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
公慎堂:清代最早的民间报房。至少有30年的历史,是乾嘉时代最有影响的一家报房。
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同宫报内部相似。京报的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的评论。各家报房的内容稍有不同。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赢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读者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
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各省的提塘也在省会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除提塘外,自清初起,就有一些人以个人名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
除利用官报外,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官方信息。
这一时期的民间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内容大多取材于京报,是京报的汇兑和延伸。也有以传播文学艺术信息为主的唱本和小说等。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ely Magazine)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也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
外国人运用出版中文书报的同时也创办起一批外文报刊,作为其交流信息、观点的工具。至1839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文报刊共有17种,出版地点仅限于澳门和广州两地。
《蜜蜂华报》: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葡萄牙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机关报。一年后,由于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19世纪30年代以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所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的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大。
《广州纪录报》:于1827年在广州创刊,是在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一家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了主要篇幅。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对中国问题十分关心。
30年代以后,大批英文报刊在广州创刊,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广州周报》。
《中国丛报》:美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中国丛报》,内容“多为英人在华的商务报告,对于中国文字及华人生活,有精密的研究”,大量地、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情况,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重视,对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决策有明显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纷纷出版


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1841至1860,香港先后出版了英文报刊17种。影响较较大的有《中国之友》(以敢言著称,同情太平天国运动,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香港纪录报》(广州纪录报迁至香港后改名,反对香港政府)《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香港电讯报》等。
二、《遐迩贯珍》的问世
《遐迩贯珍》: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1985年创办的《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香港华字日报》:德臣报馆创办的中文附刊,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后改为独立发行,由陈霭廷任主编,宗旨是“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
《近事编录》
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同时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的新闻性更为凸现。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还有力地抢劫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上海报业的崛起


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北华捷报》:1850年,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64年,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报馆组织改组为字林洋行,故名曰《字林西报》。《北华捷报》改为其副刊,到1951年停刊,是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外文报纸。《字林西报》在创刊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文汇报》:1879年创刊,由英国人克拉克等任主编,是上海主要的晚报之一,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
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                                    
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也是外国传教士先创办的。
《六合丛谈》:1857年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从内容上说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
《万国公报》: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速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报刊的迅猛发展
问世最早的是《上海新报》影响最大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来华的传教士。
《申报》:1872年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其目的是为了嫌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一,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二,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三,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四,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五,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所刊内容除诗词、骈文、散文、小说、翻译稿等文艺作品外,也有少量时事政论。,还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1877年《瀛寰画报》创刊,是申报附出的图画增刊,是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后因脱离中国实际而不受欢迎。1884年,《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04年名解),由著名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申报馆还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由于当时中国下层民众大多数是文盲,创刊没多久就停刊了。
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1885年设立上海图书集成局,着手用铅活字翻印大部头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卓有贡献。
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在停刊《上海新报》10年后重振旗鼓。为了同《申报》进行竞争。内容最初大多译自《字林西报》,1895年,出版晚刊《夜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
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开始从东南沿深入细致 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香港、上海、广州外,宁波、福州、厦门也相继有外报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和天津两地的报业最为发达。
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三,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
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等主张,但因太平天国在不久后覆灭,所以其办报主张并没有实施的机会。
王韬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发表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其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一,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功具;二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三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软件报;四,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同时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
《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在禁烟备战期间,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并翻译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后来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刊。它的重点是禁烟和兵事。林则徐在译抄澳门新闻纸的基本上,按不同性质的问题,亲自加工、润色,编为《澳门月报》,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
《采新实录》:1872年在广州出版,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但早已失传。
《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也被认为是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之后,上海、广州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两大基地。
《汇报》:1874年创刊,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创办人容闳。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沪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创办一年后停刊,可见当时国人办报的艰难。
《新报》:1876年上海出现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该报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方面。后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述报》: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1884年,正逢中法战争爆发,其版面主要是中法战争的消息,主张对法作战,表现出鲜明的爱国立场。同时,该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出版一年后停刊。
三、《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
《循环日报》:1874年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即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也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
继《循环日报》后,又有《维新日报》《粤报》等自办报刊陆续出版。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报刊的创办
随着维新运动席卷神州,国人办报高潮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康有为与《万国公报》: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提出了“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把办报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久,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和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主要是免费附送给各级官绅阅读。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并改名为《中外纪闻》报,仍为两日刊。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这两份报纸都由于清廷查禁,在不久后被迫停刊。
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梁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先后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他在时务报上发表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的是《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议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来《时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成洋务派的喉舌。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创办的报刊达70多种。二是办报地区广,深入到长沙等地;三是报刊的品种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报刊、文艺娱乐报刊,等等,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这次高潮的主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
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各地的维新派报刊的主编往往都是当地维新运动的领导。从办法的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以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澳门《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是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的亲自策划下创办的。同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为维新运动造势。在政变发生后,国内各地维新报刊扫地以尽,唯独知新报能继续出版,歌颂死难烈士,谴责发动政变的后党。直到1901年才自动停刊。
天津《国闻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社论大多出自严复之手,尤其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大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在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天演沦》,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长沙《湘学新报》和《湘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湘学新报》创刊于长沙,1898年,湖南维新派人士在长沙成立南学会,决定创办一份比较通俗的日报《湘报》。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报》,其主要撰稿人之一是谭嗣同,是湘报的核心领导人物。
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这场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继王韬等人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也曾一度付诸实践。
光绪皇帝在一道上谕中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其基本精神有二:一是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具体举措是将上海的《时务报》改组为官报,迁至北京出版。二是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但是随着变法的失败而流产。
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法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着进步作用:一是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二是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二,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第三,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所谓“报章文风”的指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也称“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第三节 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
《金山日新录》(Golden Hill News):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于1854年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是一份以新闻报道、反映舆论为主的新闻综合性报纸,具有学生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沙架免度新录》(Chinese Daily News):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于1956年创刊,由广东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至1858年停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二、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重点章)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


一、《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创刊于香港。从经费筹集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中国日报》创刊后,其主要的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都是在该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阵地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革命派报馆继承。辛亥革命后,迁到广东出版。
继中国日报之后,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先后在香港出版。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初期,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是当时革命派报刊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开智会创办的机关刊物《开智录》、有《译书汇编》、《国民报》等等。
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大多以同乡会的名义出版。
《游学译编》:是第一个以留日学生同乡会的名义创办的刊物,由湖南同乡会主办。直隶学生主办的《直说》、浙江学生主办的《浙江潮》,江苏学生主办《江苏》。
二、《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
《民报》: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联合组织—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接着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刊是一份大型的时事性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后因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勾结,民报于1910年终刊。
除民报外,革命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报刊还有十数家之多。
三、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逃亡日本,成立保皇会,还以梁启超挂帅,积极开展办报活动,宣传报道保皇立宪的思想与活动。自1898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了三十多家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是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旬刊,1898年底在横滨创刊。其办报方针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后因大火焚馆而停刊。
《新民丛报》:于1902年在横滨又创办了《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新民丛报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但在政治上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1903年前期的新民丛报适应时代潮流,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引起保皇派的不满;1903年后,其言论不再谈革命,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1907年8月停刊。
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05年简答:中国新闻史上“改良派”与“革命派”报刊的论战过程。)
一,《民报》创刊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之间已经有过一些小规模的笔战。
二,《民报》(1905年)创刊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着清除保皇派思想的影响,扫除革命发展的障碍,因此,民报一创刊就以“主帅”的身份,率先同《新民丛报》(1902年)展开论战。
在创刊号上,就指名道姓地批判君方立宪的主张,《新民丛报》起而应战。论战甫始,梁启超下笔动辄数万言,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观察确实比较细致深刻,常常抓住《民报》在论战中的一些弱点穷追猛打。但是随着论战的深入,梁启超单枪作战,越来越感到力不能持;而《民报》阵营中的小将真理在手,越战越勇。自第7期起章太炎接编《民报》,并充任论战阵营的主将。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是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这场论战一直持续到1907年科《新民丛刊》停刊,为时一年半,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原因一是因为革命道路比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二是《民报》一主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共有二十多人参加;三是民报的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三,在大论战的同时,革命派与改良派在香港、檀香山、旧金山等地的报刊之间也展开论战,如在香港的《中国日报》和《商报》。
在这场论战中,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并于1902年5月派伍廷芳等人修订法律。在这一背景下,要求新闻法制的呼声重新响起。
有限度地开放“报禁”“言禁”,给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是清末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从1906年到1911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大清报律》:1908年《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1911年改称为《钦定报律》,修订后的报律共38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创制与颁行,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在封建统治的末年初步建成。
二、清末新闻法律的内容与特点
一、清末新闻法律制度内容:第一,规定了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第二,规定了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大清报律》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第三,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必须在报刊上标明发行出版人的姓名、发行出版地址;报样必须送呈有关部门查核;同时实行更正制;第四,规定了报刊禁载事项。
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特点:第一,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在形式上照抄照搬西方特别是日本的新闻法规;第二,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第三,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三、国内革命派报刊的出现与“苏报案”
《大陆》:在清廷新政、开放报禁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于1902年底在上海创刊,是以政论主为的月刊。
《苏报》:创刊于1896年,创办者为胡璋,后将苏报出售给陈范,陈的立场逐步由改良转向革命,苏报也在1902年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步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宣传阵地。1903年章士钊担任主笔后,明确提出排满排康的办报方针。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出版后,苏报大加推荐,于显著位置刊登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革命言论十分激烈。
苏报案:苏报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章太炎、邹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苏报案。
苏报案后,革命派的办报宣传活动并未受挫,《国民日日报》《俄事警闻》《重庆日报》等相续创刊。同时,革命派为了向下层民众宣传革命主张,创办了一批白话报刊。有林白水的《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陈独秀主编的《安徽俗话报》。
四、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与发展
比较有影响的是《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法租界创刊,创办并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华。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对外先亲法后亲日;由于在租界出版,敢于揭露清廷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同时也经常为穷人鸣不平。因此《大公报》以其报风严肃、具有敢言和替劳苦大众说话的特点,深受读者欢迎,逐步成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目前,大公报仍在香港继续出版,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时报》: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的康有为领导的改良派在回国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904年创刊于上海。时报命名取自“君子时而中”,意思是办报要合于“时”,随“时”而动,所以,该报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大。但是,在评论、编辑、出版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第一,时报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短小精干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第二,时报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第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版面编排务求醒目;第四,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法,两面印刷,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五、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
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继变法维新之后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中国女报》:1907年创刊于上海,主编是著名女革命家秋瑾。该报以妇女读者为主要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出版两期即被查封。
于右任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神州日报》是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在上海创刊。创刊80天后遭火灾,于退出。1909至1910年间,于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封。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由于这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
在武汉的比较重要的报纸有《楚报》《商务报》《大江报》等。
二、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国人办报的一个新现象。
三、中国人自办的新闻通讯社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成立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04年,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了中兴通讯社,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送新闻稿,是中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主要特点是:第一,办法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二,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大特点是集宣传机关、指挥机关、联络机关于一身;第三,办报地区有所扩大;第四,读者面扩大,这一时期的读者,以“中等社会”和知识分子为主,但也有不少报刊把读者对象扩大到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中去。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主流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在维新变法时期就趋于成熟。
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严复的办报主张与梁启超基本相同,认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但强调“尤以通外情为急”。
谭嗣同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工具,二是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他的办报主张更为激进。
(03年、06年简答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一、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三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四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五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第一,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第二,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纳和主张。第三,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第四,认为报纸应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此外,鼓吹议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法主张都比较零碎,不像梁那样长篇大论。
三、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量大大增加,报道的面也相应扩大。
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在第二次办报高潮中,报纸已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四开的单张报纸。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配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是颁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
“暂行报律风波”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抢劫推动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在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
各政党主办的报刊,无不站在自己政党的立场上讲话,常常引发论争。民国初期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有起到多少进步作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第二节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一、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与“癸丑报灾”
袁世凯上台后,表面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狡猾的手段实行专制。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创办的报纸主要有《亚细亚日报》《国权报》,在上海接办《神州日报》等。从表面上看,其御用报纸不多,但实际上为袁世凯控制与收买的报纸达到125家以上。
袁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后,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进一步钳制新闻事业。
癸丑报灾:袁世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刺杀宋教仁并企图通过钳制新闻界封锁消息。为了推翻袁的统治,再造共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于1913年7月发直“二次革命”,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之后,袁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对国民党系及其他有碍袁独裁统治的报刊进行查封、剿灭。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到139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
袁上台后,通过立法手段,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1914年后,随着其统治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开始制定与颁行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管制的法律。比前清的报律“稍严”为主旨,制定和颁《报纸条例》。
三、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扭曲与迫害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政局多变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也与政局一样,呈现出变幻、复杂的景象。至1916年底,全国报纸数增至289种,政党报刊也一度复生,但好景不长,复苏局面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袁世凯的继任者们,不可能恢复孙中山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给予新闻界以言论出版的自由和权利,而是效法袁的故伎,通过法律手段扭曲自由新闻体制,钳制和迫害新闻事业。
自癸丑报灾之后,报纸报人生怕因言论贾祸,除了少数报刊偶尔发表一些不关痛痒的短评外,大多数报刊取消了社论和论说栏目。
“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的风行和黄色小报在这一时期泛滥成灾。
四、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
一、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  二、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三、滥用军法,惟烟阀意志是

第三节 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


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时期,由于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同时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
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新闻事业改变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1913至1918年中,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这些通讯社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其中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办得最为成功。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新闻记者在新闻竞争中应运而生。
黄远生: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第一,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第二,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第三,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时报》、《申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
邵飘萍: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是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他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据他的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遇害。
刘少少:先后担任《湖南新报》、《公言》的杂志编辑。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一度任主笔。后来,拒绝担任上海《亚细亚日报》主笔而被通缉。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然其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有报界“怪杰”之称。
徐彬彬:名凌霄,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在政治上认同改良,先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又富有情趣,深受读者欢迎。也是著名的剧评专栏作家。
林白水:先后担任《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北京《公言报》《社会日报》的编辑、记者或主笔,并为《苏报》撰稿,苏报案后,留学日本,专攻法律和新闻。他撰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又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但因好议个人长短,故积怨于军阀,1926年触犯当局被杀害。
胡政之:1916年,担任王郅隆时期的天津《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惟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新记公司《大公报》任经理兼副总编缉,成为报界名人。
张季鸾:(05年名解):1905年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披露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合同而被捕入狱。后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他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担任了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之后。
三、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报纸的企业化是民同初年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实行报纸企业化方针的报刊,大多是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其中以《申报》和《新闻报》最为著名。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二是加强报纸发行;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虽然商业色彩渐浓,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是它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却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陈独秀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二是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三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成为主要阵地,它的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反对当时盛行的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影响很大。
(二)提

san906433
  • 积分:0
  • 注册于:2011-05-14
发表于 2011-05-14 12:06
沙发
为什么不能翻页~~
分享到:
san906433
  • 积分:0
  • 注册于:2011-05-14
发表于 2011-05-14 12:06
3楼
为什么不能翻页~~
分享到:
san906433
  • 积分:0
  • 注册于:2011-05-14
发表于 2011-05-14 12:06
4楼
为什么不能翻页~~
分享到: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500减去300等于多少?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