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 - 话题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查看(5308) 回复(0)
tingyu
  • 积分:12375
  • 注册于:2010-09-06
发表于 2010-09-19 15:59
楼主
第四讲、媒介、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当代社会
(讲授提纲)
主要探讨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弄清五组概念
1、传播 、 媒介 、 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2、媒介 、 媒体;
3、新闻传播 、 大众传播 、 网络传播;
4、新闻传播媒介 、 大众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媒介;
5、新闻传播媒体 、 大众传播媒体、 网络传播媒体;
6、手机短信 、 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 、 网络媒体、 新媒体;
8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语言媒介产生口语新闻:“口头新闻”、“口传新闻”
口语新闻的特点:
(二)文字媒介产生手抄新闻:
(三)印刷媒介产生印刷新闻:
(四)音响电子媒介产生广播新闻:
(五)图像、音响电子媒介产生电视新闻:
(六)20世纪 60年代至今,通讯卫星、光导纤维、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出现,网络新闻时代到来:
三、第四媒体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
(二)第四媒体的内涵及产生过程:
(三)第四媒体的特点:
(四)第四媒体近几年在全球的发展现状:
四、第四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各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
五、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讨论)
(一)积极的影响:
(二)消极的影响:
六、关于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讨论)
(一)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三)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
七、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

八、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问题

一、弄清以下几组概念:
1、传播 、 媒介 、 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2、媒介 、 媒体;
3、新闻传播 、 大众传播 、 网络传播;
4、新闻传播媒介 、 大众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媒介;
5、新闻传播媒体 、 大众传播媒体、 网络传播媒体;
6、手机短信 、 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 、 网络媒体、 新媒体;
8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人 类 新 闻 传 播 发 展 概 念 图

语言媒介—文字媒介— 印刷媒介—---------- 音响电子——图像---- : 计算机互联网络
媒介 音响电子媒介

口语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含图片)--广播新闻—-电视新闻 : 网络新闻


泛记者 文字记者(含摄影记者)— 广播记者— 电视记者 : 网络记者(泛记者时代)

(因特网)
人的嘴巴 ——— 报 刊 ———— 广 播 —— 电 视 : 计算机国际互联网
(计算机互联网)

人际传播 —————— 新闻传播 ————— 大众传播 : 网络传播

新闻传播媒体 ——— 大众传播媒体 : 网络传播媒体

传统媒体 : 新媒体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概念辨析1:传播 、 媒介 、 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传播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英文:communication

媒介----- medium (复数media), 指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体和传导体。
媒介就是负载信息的载体。

传播媒介--指负载信息,以供传递各种信息符号的载体。

新闻传播媒介--指以负载新闻信息为主,面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种信息符号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


概念辨析2: 媒介与 媒体

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鲁)汉
马歇尔-麦克卢(鲁)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中心主任。
代表作品:《传播工具新论--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
《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提出的媒介理论观点:
1,媒介延伸论
2,媒介凉热论
3,媒介讯息论

我的观点:实际上,把报纸、广播、电视叫“媒介”,从概念上说,是不准确的。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新闻传播媒介”,或者叫“新闻传播媒体”。
概念辨析3:新闻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
新闻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报纸、新闻性杂志、通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等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西方传播学术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报纸、杂志、通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电影 、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网络传播媒介,面向全球网民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概念辨析4,5,6,7,8
4、新闻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指报纸、新闻性杂志、通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等
大众传播媒介:指报纸、杂志、通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电影 、书籍等
网络传播媒介:指计算机互联网等

5、新闻传播媒体 、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传播媒体;
新闻传播媒体 :有报社、新闻性杂志社、通讯社 、广播电台 、电视台 、互联网站 、通信公司等
大众传播媒体:有报社、杂志社、通讯社 、广播电台 、电视台 、互联网站 、通信公司、电影公司、出版社等
网络传播媒体:互联网公司等
6、手机短信 、 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 、 网络媒体、 新媒体;
8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
新闻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人类的群体社会活动。它是适应人类的社会需要,主要是人类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交流思想和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
“体语”和“手势语”:
劳动产生了“语言”。
(一)语言媒介产生口语新闻:“口头新闻”、“口传新闻”
口语新闻的特点:
(二)文字媒介产生手抄新闻:
(三)印刷媒介产生印刷新闻:
(四)音响电子媒介产生广播新闻:
(五)图像、音响电子媒介产生电视新闻:
(六)20世纪 60年代至今,通讯卫星、光导纤维、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出现,网络新闻时代到来:
尼葛洛庞帝 : 《数字化生存》----- 比特新闻时代

考察分析新闻传播历史发展阶段后的启示
1、人类的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的社会需要,新闻传播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2、传播媒介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因素,在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不同传播媒介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尤其能够推动新闻传播的进步与发展。



三、关于第四媒体
(一)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
所谓计算机互联网络是指互相隔离的单个计算机通过电缆、光纤、电话线等通信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息中心,而一个信息中心或几个新息中心之间再互相连接,进而形成共享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计算机信息传播系统。

从目前看,由于物理结构、使用范围及用途的不同,计算机互联网络又大致分为两类: 地区性互联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国际性互联网。
地区性互联网,眼下在世界各国、地区大量存在;而国际性互联网目前全球最大、最流行的是Internet(因特网) ,我们所说的第四媒体就是指这个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年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图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因此,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之间,严格地说是两个概念,不能完全划等号。

(二)、第四媒体的内涵及产生过程:

第四媒体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在1969年创办的一项工程,名叫阿帕计算机(ARPANet)工程。
起初,国防部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只用4台计算机互联进行实验,发展到1977年网节点达57个,连接各类计算机100多台。在ARPANet网发展的同时,美国一些机构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面向全国的计算机广域网,并且这些网络大多使用与ARPANet网相同的网际协议(IP)进行运作。
到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覆盖全国的NSFnet,连接美国所有的大学及研究机构,通过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区域网,再互联各地的区域网形成全国性的广域网(1)。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宇航局、能源部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也相继建成。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发展本地的网络。大约到1990年前后(2),上述各国和地区的计算机互联网又先后联网,形成了Internet网。
Inter英文的意思是“相互的” 、 “在……之中” ;net英文的意思是“网络”。 如果仅从英文字面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之间的网络,或者说是一个网络的集合体。 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一度有人意译Internet为“互联网”、“国际互联网” ,也还有人译为“网际网”等。
为避免概念使用混乱,1997年7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规范此译名为“因特网”。
由此可见,所谓因特网就是指世界各国的计算机互联网相互联网后,所形成的共享人类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国际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因特网名称及编码分配公司(ICANN)是1998年11月在美国加州注册设立的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因特网自治管理机构,负责因特网域名的注册和管理及域名争端解决,1999年底该组织通过了《统一域名争端解决规则》及其执行细则,目前,该规则正在成为国际通行的域名争端解决程序。

(三)、第四媒体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高速、海量传递信息,所传信息极大丰富,且形态各异;
2、可以进行实时、交互传播;
3、第四媒体上的信息可以自由传递、自由交流,在网上所有网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4、第四媒体是一种跨国界传播信息的媒体;
因特网最终要实现的信息传播目标是,让任何人(who )、任何时侯( when )、在任何地方(where)、向任何一个人(whom)、提供或获取任何信息(what)成为现实,这是第四媒体信息传播的五个W目标。
5、网上信息以超级链接(super—link)方式发布,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强。
6、第四媒体传递信息还具有匿名性;
7、第四媒体上的信息还可以低成本的进行复制。



(四)、第四媒体近几年在全球的发展现状:

1、 在外国的发展情况:

第四媒体在全球的发展概况
年 代 全球统计数 亚 洲 欧 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 洲
1969年 4台组成计算机互联网 美国
1990年 几十万台 日韩新马 英法德荷 美加 澳
印尼香台 瑞芬挪
1992年 2000万
1994年 3500万
1995年
1996年 7000万
1997年 9996万 1000多万 800多万 5468万 100多万
十100多万
1999年 1.8亿 6600万 4000万 7000万 1000多万
2000年 3亿 1.1亿 6800万 9000多万 3000多万 几十万
2003年 5亿 1.6亿 1.1亿 1.2亿十4600万 4000多万 2000多万
2004年
2005年 10.8亿 1.2亿十近1亿十1亿多 近2亿 1.98亿十3000多万 1亿多 5000多万
十1亿多
2006 12亿多 1.37亿十近1亿十1亿多 近2亿 2亿多十4000多万 1亿多 7000多万
十近2亿
2007年 16.7亿
2010年 近20亿(预计)
2、中国的发展情况 :
CNNIC历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数字
发布时间 网民数 上网计算机 CN域名 宽带用户 拨号用 户
2007.07.06 16200万(含3700万农村网民)
2007.01.19 13700万
2006.07.19 12300Íò 5450Íò 1190617 7700Íò 4750Íò
2006.01.19 11100Íò 4950Íò 1096924 6430Íò 5100Íò
2005.07.19 10300Íò 4560Íò 622534 5300Íò 4950Íò
2005.01.19 9400万 4160万 432077 4280万 5240万
2004.07.20 8700万 3630万 38万 3110万 5155万
2004.01.15 7950万 3089万 34万 1740万 4916万
2003.07.21 6800万 2572万 25万 980万 4501万
2003.01.16 5910万 2083万 17.9万 660万 4080万
2002.07.22 4580万 1613万 12.6万 200万 2682万
2002.01.15 3370万 1254万 12.7万 未统计 2133万
2001.07.17 2650万 1002万 12.8万 未统计 1793万
2001.01.17 2250万 892万 12.2万 未统计 1543万
2000.07.27 1690万 650万 9.9万 未统计 1176万
2000.01.18 890万 350万 4.8万 未统计 666
1999.12.05 400万 146万 2.9万 未统计 256万
1998.06.30 117.5万 54.2万 9415 未统计 46万
1997.10.31 63万 29.9万 4066 未统计 25万
1994.4. 接入
四、第四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指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最终是全世界的四通八达的电子通信网络,它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诸如远距离的聊天、教学、医疗诊断、电视会议及商场购物、纳税、点播电影、银行业务等。

信息高速公路的最早提出者: 美国副总统戈尔----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计划: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Internet、新媒体;
中级阶段——Internet2、Internet3
高级阶段——大媒体阶段。即全世界各国及各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再次联网
出现“大媒体”时代。

(三)、各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

美国:
日本:
韩国:
欧洲: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墨西哥:
巴西,阿根廷: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尼:
泰国:
中国: ( 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 )
印度:

非洲:

五、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对科技、教育的影响

4、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 对报刊媒体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第四媒体对报刊的直接影响突出的表现是:
(1)时效冲击。因特网可一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发布信息,而报刊做不到。
(2)编排手段、方式的冲击。
(3)对报刊传播范围、读者市场的冲击。
(4)对报刊经济效益的冲击。网络广告的出现,无疑影响报刊广告客户,使报刊广告收入减少;同时,第四媒体的迅猛扩张,使得报刊的发行、征订也受到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冲击,报刊采取的措施:
首先,主动向第四媒体靠拢,利用其特点和优势,出版电子报刊。即出版发行者通过因特网,“读者”通过网络终端读取的定期连续出版物。目前的这种电子报刊大致又分两类:专门在因特网上创办发行的网络报刊和现有正式出版的印刷报刊在因特网上发行的电子版(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电子报刊出现后,无疑又拓展了报刊发展的新空间。
其次,增加出版次数,调整截稿时间,加快印刷、投递速度,以此提高印刷报刊的时效性。
第三,挖掘潜力,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
第四,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完善读者服务。
第五,加强报刊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实施多种经营战略。

 对广播媒体的影响: 第四媒体对广播的最大影响是:
(1)、它大大削弱广播在三大传统媒体中的时效性优势,尤其是国际广播电台所受影响最大。
(2)它的实时、交互传播,使这些年广播在与报纸、电视竟争发展中,普遍推行的让听众多参与节目的看家本领,又变得灰色乏力,使广播在今后的竟争发展中,一时陷入了有史以来的艰难困境之中。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广播也向第四媒体靠拢,发展网上广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改革运行机制,引进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寻求新形式,扬长避短,发展数字音频广播。让广播不仅能听,而且也能看,并且看的清晰、舒适。目前,西方国家正在开发研制,我们也应迎头赶上。

 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由于第四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如传递电视信号的诸多技术问题还有待完善、语言使用单一等,使得它对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电视媒体,虽也产生一定影响,如争夺电视观众市场、影响电视台的经济效益,争抢新闻时效,为观众提供大信息量的服务,能满足各层次观众的兴趣和爱好等,但所造成的冲击比广播、报刊要小得多,即使是这样,电视媒体也未雨绸缪,主动向网上靠拢,占据有力地形,利用第四媒体的高速、互动,加强媒体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同时,电视媒体还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改革运行机制、节目内容,网罗人才,引进新技术,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为传播领域新的竟争夯实基础。
 对通讯社的影响:
作为向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消息总汇的通讯社,以往发出的新闻必须通过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刊播,即所谓“落地”才能得以实现。而如今,通讯社再也不用担心“落地”的问题,它们纷纷在第四媒体上建立网站,使自己有了一个向全球用户直接播发新闻和提供信息的窗口。应该说,第四媒体出现后,受益最大的是通讯社。
目前,世界各国的通讯社在因特网上十分活跃。譬如: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创建于1997年11月7日。1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新华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内新闻网站中保持“一路领先”,在全球新闻网站中位居前列。目前,新华网以中、英、法、西、俄、阿6种文字和图片、图表、音频、短信、彩信、手机报等多种形式,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日均发稿达1.2万余条。
(以上数据截至2007年11月,来源新华网创办10周年座谈会)

(二)、消极的影响: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譬如:黑客、病毒、电子炸弹问题;
2、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问题;
3、假新闻假信息传播层出不穷;
4、色情信息泛滥成灾,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6、知识产权遭到侵犯;
7、网上信息泥沙俱下,充斥“噪音”,出现了信息垃圾问题;
8、网上的语言使用比较单一;

(三)、网络传播学产生

 讨论小结:
第四媒体的出现,把我们已经带入了网络新闻时代。历史地看,这是人类新闻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人类大众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老媒体相互间的竟争虽然是激烈的,但是由于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媒体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消亡,它必然也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展,如目前报纸的一日三刊、电子报刊,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电视,数字通讯社等。
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各种媒体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情况在今天也已发生巨大变化,而一种相互扬长避短、融合的趋势已成现实,并且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现实。
对于我们21世纪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人类的新闻传播进入网络新闻时代已是21世纪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必经之路。眼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迎接挑战。因为第四媒体的物理基础是高新技术,没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在网络新闻时代做出成就是很困难的。

第四媒体打破了民族、国家、地区和行业的限制,直接面向全球传播,在这种环境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也必须要调整,视野要更开阔,要树立全球传播的意识,树立新的受众观念(网众),要具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认知能力,这在今天看来已是势在必然的事情。
第四媒体必将改变我们的新闻工作方式,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

六、关于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
(一)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
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的概念之争?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A. 产生:
2004年7月18日,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正式开通,读者通过手机看报纸,听新闻已经成为现实。
2005年7月11日,我国第一个手机电台:“SMG手机电台”在上海开播。
B. 特点:
1,快速
2,便捷
3,可实时交互传播
4,实现个性化传播信息
(三)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
手机媒体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难: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终端限制
2,费用相对较高
3,缺乏符合手机要求的特定传播内容
4,受众问题
手机媒体通往一种成熟媒体的路程到底还有多远?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料。但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会加速这一进程。

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问题?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技术:指的是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3G 技术(Great Global Grid):也叫“网格技术”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解释说,网格实际上是继传统因特网、万维网之后的第三代因特网应用。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联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联通,而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联通,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等,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七、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
(一)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互约关系。
具体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层: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新闻传播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往往决定着新闻传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制度的结构方式也决定着新闻传播的体制和运行规则。
第二层:新闻传播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个人-群体-团体-组织-行业-社会
社会舆论
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

(二)新闻传播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第一,多种新闻传播媒体并存发展,形成各种优势和差异,加上国际广播、卫星电视、因特网和手机等传播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使新闻传播的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和广;
第二,各种新闻媒体为争夺时效和受众,各自都在扬长避短,使新闻传播领域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第三,各类新闻媒体并存发展与竞争的结果,已经使得人类的新闻传播朝着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完全变成了现实,并且严重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政治与经济;
第四,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对其政治、经济以及民众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替国家发展充当瞭望台;
第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采用先进传播手段采集信息,并保证信息传递迅速、准确、及时成为现实,加之传播手段向着高技术、高效能发展的结果,使得传统繁琐的人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已完全被计算机互联网取代;
第六,新闻传播媒体面向社会大众,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体制,大规模复制信息和日夜传递信息的结果,已促成了能为大众所接受、共享的新闻文化的出现。

八、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问题:
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称。包括建筑、产品、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饮食器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 等。
狭义的文化,是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 特点的精神成果。
文化有浅层和深层之分:
浅层文化一般是指物质层面的。譬如建筑、产品、风俗习惯、 饮食器服等;
深层文化一般是指精神层面的。譬如著作、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
还有人把文化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心理层三类。认为“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庞朴)
媒介文化,是指在文化大系统中,以媒介为影响人的主要方式而构成的社会亚文化系统。
新闻文化,是媒介文化的一种。但新闻文化是媒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课后阅读思考(第四讲):

新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一、 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的关系

二、新闻文化的特点?

三、新闻文化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讲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性质、特点和功能 ( 讲 授 提 纲 )

一、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内涵:
职业 —— 事业 —— 行业
“事业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P1042
任何事业的出现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经常性的活动;
2、要有一定的规模;
3、有一定的体系和系统;
4、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
新闻传播事业是指人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所进行的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二)结论性观点:
从人类社会总的历史发展情况看: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萌芽於古代封建社会,形成於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於现、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到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上考察:新闻传播事业是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达到了一定规模时才产生和出现的,它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说: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报纸有关
古代报纸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萌芽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说是在16世纪中期出现。(详见教材P65)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新闻传播事业是指人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所进行的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社会活动。新闻传播事业是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的信息传播工具,也是反映、引导舆论的社会舆论工具。同时,阶级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往往又因为阶级(或阶层)的不同,表现为一定阶级(阶层)或党派的舆论工具。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1、具有独特的新闻性
2、具有突出的舆论性
3、面向社会和广大受众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4、对社会公众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
5、阶级社会中,还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突出表现: 媒体的党派性 报道内容的倾向性

四、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监视环境;协调反应;传递遗产。

1957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娱乐。
20世纪60年代,韦尔伯•施拉姆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提出过五点研究意见:
1、守门人的功能;
2、决策功能;
3、教师功能;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六大功能:
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六大社会功能是:
第一,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信息功能)
第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舆论功能)
第三,传播知识,普及文化 (知识功能)
第四,提供娱乐,有益大众 (娱乐功能)
第五,刊登广告,推销商品 (商业功能)
第六,服务社会,指导生活 (服务功能)

其基本功能:信息功能 舆论功能
派生功能: 知识功能 娱乐功能 商业功能 服务功能


五、舆论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一)什么是舆论?
据孙旭培考证:“舆”在春秋末期出现,“舆论”三国时出现。
“舆”的本意:《说文•车部》:“舆,车舆也。”
段玉裁注:“车舆谓车之舆也”, “舆为人所居”。
“舆人”:《周礼• 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 ”
人分十等,舆人第六。(“舆人”凡指差夫、手工业者等下层群众)
“舆人之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听舆人之诵”
——“舆人”指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的议论
“舆论”: 什么是舆论? 请举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英语中“舆论”一词是: Public Opinion
舆论是指一定范围的公众针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构成的三大要素: 公众 事情 意见
(二)舆论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舆论是一种面向社会公开表达的意见
2、舆论是一种针对公共性问题的评价性意见
3、舆论也是一种群体性的集合意见
4、舆论还是针对社会现实而发表的一种快速意见
舆论的分类:
群体舆论 团体舆论 公共舆论
国内舆论 国际舆论
显在舆论 潜在舆论
正向舆论 负向舆论
政治、经济、科技、 教育、文化、卫生、宗教、军事、体育舆论等
(三)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舆论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意见的酝酿阶段 (事件,问题引发众多个体意见)

2、意见的表达、讨论阶段(舆论圈,舆论波)

3、获得多数人意见阶段 (舆论领袖)

4、舆论形成阶段 (大致相同意见与看法形成,舆论目标)

(四)舆论的社会功能 :
参阅教材P52

(五)舆论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A.舆论的实现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1、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关于事件或事态的充分的事实信息
2、人们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运用语言或文字来展 开争论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舆论工具,它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给人们不同意见的交锋提供交流的平台。
马克思:“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1850年)

B. 新闻传播事业对舆论的反映和引导:
所谓反映舆论,是指新闻传播事业把舆论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
任何新闻传播事业在反映舆论的同时,必然在悄悄的引导舆论。
所谓引导,实际上就是新闻传播事业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或用新闻言论来控制舆论形成的方向。


第五讲课后阅读思考
新闻媒体在日常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要求:
1,注意搜集一些成功的案例
2,结合实际和案例思考
3,在读书笔记中记录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第六讲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性质、特点和功能(讲授提纲)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五、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与区别( 课后思考 )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前身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事业便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而诞生。
具体说,就是 1917年开始出现。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性质的界定,目前还存在不完全一致的看法。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性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领导的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是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信息传播工具;同时,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的舆论工具。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教材P113:
1,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全民所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的主人。
2,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由国家根据法律统一管理,服从执政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坚持党性原则。
3,强调新闻传播事业从实际出发的指导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历史上的认识误区:
两个伟人的影响:
列宁:1901年 在《火星报》上发表《从何处着手?》: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载《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P214

毛泽东:1958年1月12日在看完给他送去的几份地方省报后, 亲笔撰写《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 》中:
“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 、激励 、批判 、推动的作用。”
——载《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202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八个功能:
概括起来有如下八个方面:
1、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 (耳目 喉舌功能)
2、宣传、组织和教育功能- (宣传组织教育功能)
3、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信息功能)
4、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功能)
5、传播知识,普及文化-----------(知识功能)
6、提供娱乐,有益大众-----------(娱乐功能)
7、刊登广告,推销商品-----------(商业功能)
8、服务社会,指导生活---------- (服务功能
注意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任务
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九大任务如下

第一,提供新闻,解释情况

第二,传播真理,阐明政策

第三,报道经济,促进四化建设

第四,正确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第五,发扬民主,监督公仆,反腐倡廉

第六,增进团结,打击敌人

第七,普及知识,辅导娱乐

第八,指导工作,指导生活

第九,要为中央改革开放重大决策措施的出台保驾护航。



五、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与区别 ( 观点参考 )
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
第一,在性质方面,人类新闻传播事业所具有的共性(信息传播工具,社会舆论工具)二者都应该具有:即它们都是信息传播工具,它们都是社会舆论机关。所不同的是个性,即阶级舆论工具问题。
第二,在功能方面,它们都具有传递信息 ,反映舆论,服务社会,传播知识,普及文化,提供娱乐和刊登广告,推销商品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三,其实在新闻传播实务、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相同点。
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区别:
1,双方所建立的所有制不同,其根本性质也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私有制——新闻媒体是企业,属私人所有。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公有制——新闻媒体是国家政府机构的一个职 能部门(事业单位),媒体属国家和人民所有。
2, 新闻体制不同,组建方式和运行过程也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的企业体制,因此,新闻媒体的组建方式是:个人投资;运行过程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为个人赚钱,媒体内部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人治走向法治基础上的事业单位体制,因此它的组建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国家、集体投资;运行过程是: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兼顾经济效益;媒体内部的关系不是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同志式的合作关系。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坚持党的领导和党性原则,因而媒体具有共同的政治方向,媒体维护的是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和制度;而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则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在政治方面往往表现为多元化的政治方向,媒体维护的是财团、老板和资本主义的国家利益和制度。

回复话题
上传/修改头像

海南在中国地图的东南西北哪个方向?(答案为一个字)

考研论坛提示:
1、请勿发布个人联系方式或询问他人联系方式,包括QQ和手机等。
2、未经允许不得发布任何资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广告信息。
3、如果发布了涉及以上内容的话题或跟帖,您在考研网的注册账户可能被禁用。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业务 | 帮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1201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