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此存照:一个法律硕士的就业之路
查看(984) 回复(0) |
|
maxmin
|
发表于 2010-11-01 22:14
楼主
又是春暖花开时节,弥漫在各大高校的行行色色现实的或者虚拟的招聘会想必也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了吧。不知道此时的菁菁校园,几家欢喜几家忧?每每忆及去年此时,校园里那种焦虑和失落交织的气氛便夺面而来,躲闪不及,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把那个春天讲述给后来的师弟师妹们。这是一个法律专业研究生找工作经历的典型文本,也是一段出生寒微的农家子弟“一个人的战争”。
那时,我在一所曾经声名显赫,但如今尽显没落的大学,读了一个让内行讲起来很尴尬的专业。这个叫“法律硕士”的专业据说至今仍然是考研市场上最为热门的专业,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它为许许多多始乱终弃冷门专业的人,提供了便捷的转行路径,另一方面,在“依法治国”的话语下,它为很多人展示了通往财富和权力的想象。但是,在各大法学院的研究生院里,这个专业却实实在在无疑于后娘的儿子。习惯了老师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白眼的我们,在就业市场上也不敢有太高的奢望。平心而论,由于学校创收欲望膨胀导致的招生太多,法律硕士的确良莠不齐,但是也不可否认,在这个群体中间也确确实实有一些优秀的大脑,骄傲的心和永不放弃的努力。无奈,歧视是一种传染病,不仅危害他人,有时也伤着自己。 在日益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今日的校园已经很难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关于就业的观望和揣测,其实从进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为师兄师姐们就业的每一个利好而暗自欣喜,也为他们的每一个利空而隐隐不安,因为在潜意识里,每个人都明白,随着就业形势逐年恶化,他们的现在便是我们折扣后的将来。每年的下半个学期,总有许多人热切地打探或传送着一个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的去去留留,进而反复地对当年的就业形势作出乐观或者悲观的论证和判断。每个人都喜欢认真阅读那些招聘启事上苛刻的条件,在内心深处打量自己,进而调整自己为就业而生活的步伐。每年的就业时节,校园里流淌着毕业生的现世的悲喜,也躁动着未来的毕业生对来世的猜度和祈祷。 当那些平日里为人活络的同学加快了拜访老师的频率的时候,敏感的班级观察家说,属于我们的就业时节终于来临了。此时的内心顿时陡峭了起来,又有些茫然无措。班级里开始流转各种各样的求职简历模本,大家都突然忙碌起来,想办法将自己的那些些微自恋的本钱无限放大。大家开始为话语的力量而开始震惊,原来经过话语裁减过的自己竟是如此美丽。当然,自我包装是由内而外的,那些平时不入男生法眼的女生,一夜之间焕发出了光彩;那些,几个月不洗脚的男生也突然西装格律起来。 然而,与毕业生在就业起跑线上的亢奋相比,就业信息栏里的信息却始终燃烧不起大家的激情。面对来自祖国中西部的召唤,大家始终高傲而顽强地拒绝着。大家的简历不记成本地像雪片一样飞向了传说中的“珠三角”、“长三角”,以无望的方式,表达着希望。有人开始比较往年和今年在同等时候的就业状况,以数据来证明今年形势的不堪。有人开始选择外出实习,到外面去碰碰运气。还有更多的人选择留守,继续倔强地期待。 四川省公务员考试带来了第一波大的就业行情,抱着为中央机关和发达地区国家公务员考试热身的目的,很多人都参加了这次考试。没有参加人事厅组织的培训,也没有购买指定教材,考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报考的职位只招一人,我笔试排名好象是二百多名。在报名和考试的间隙,参加了在川大召开的一个小型招聘会,化了十元门票投出去一份简历。那是一家深圳的物流公司,两个女工作人员非常跋扈。让我第二天去面试,等我第二天去的时候,据说人选已经确定。令我诧异的是,后来参加深圳招聘会,这家公司仍在那里大张旗鼓地招聘,所聘职位与在成都时竟毫无二致。 三月份广州的招聘会如期而来,校园里有一半的毕业生倾巢而出,另一半人继续留守观望,一方面为深圳的更大规模的招聘会积蓄资本和精力,另一方面抱有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一翻喧闹很快归于平静,留守的人并没有遭遇不劳而获的幸运,出击的人也并没有因为积极的态度而受到上苍的额外青睐。广州招聘会归来,很多人对就业的艰难有了切身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很快地传染给了更多的人。托别人投递的简历一份也没有投出,别人投出的简历也鲜有什么回音,在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一个法律毕业生渺小的如同蚂蚁。在招聘会这个单位主宰的秀场里,毕业生就象黄昏菜场上的蔬菜,在经历的种种苛刻的挑三拣四外后,仍然难免被命运抛弃。 中央机关和中央直属机关国家公务员考试,无疑又成为毕业生的一个新的兴奋点。虽然,据说中央机关公务员的待遇并不高,但是,那些部委局办的名头听起来却是极具诱惑力的。让人总是容易将其与位高权重,光宗耀族等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虽然,这个梦想遥远的近乎想象,但一生中唯有此时离你如此之近。大家根据网络上各个职位的报考要求和报名人数的流量来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报考职位,努力地在来自全国的竞争者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我在中纪委和海关之间盘桓了很久,数次反复修改了自己的报考志愿,最后还是报考了长三角的一个海关。一方面是由于中纪委在我的心目中太高了,自己不大相信自己会走进哪个近乎神圣的单位,另一方面,传说中海关的优厚待遇对于世代农民的我,无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考试的前夜有着无以名状的兴奋,为了避免堵车,考前两小时整装出发,到考场时已是人声鼎沸。此时的倦意却不试时务迅猛地扑来,随便找一个角落也能就地睡去。上午是行政职业能力的考试,这场需要机敏和速度的考试是在与睡意的顽强搏斗中完成的,平常自诩聪明的我,结束铃响也没有作完所有的题目,只好在答题卡上乱涂一起,将所有的答题格都填满(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试卷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题目)。下午的申论考得顺风顺水,自我感觉发挥的不错,不过由于第一场考试的糟糕感觉,对结果也不报什么希望。后来的成绩虽然比自己想象的要好,但是仍然印证了我考试后的感觉,没有能够进入面试。终于等到成绩公布,我的行政职业能力六十多分,但申论居然考了近八十分,合计一百四十多分,超过国家线二十多分,但向周围打听了一下,这样的成绩也不算很高,报考海关这样的热门单位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早有心理准备,这次失利也没有对我产生什么重大打击。 学校里的就业信息依然寥寥,偶尔有一个理想的单位来校要人,大家不管是否符合条件,一涌而上。单位面对蜂蛹而来的简历不知所措,只好求助于学工办的老师,这时候那些平常在老师面前频繁晃动的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机会。遥记得当年,有一个平时深为大家厌恶的同志,在绝大多数同学还一无所获的时候,据说已经手握好几份协议,其常常为抢占了位置而又不屑而骄傲。但还是在很多人终于找到了理想工作后,郁郁寡欢。另有一个为老师所特别照顾的同志,经屡次推荐,到一家证券公司试用,但不到一月便被退回,在同学们中间传为笑谈。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有的同学本着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开始将自己就业心理期许的最后防线暗自后撤。无论理想灿烂与否,能找到饭碗才是硬道理。有的人已经与西部的一些单位开始了亲密接触,在找到下家之前,一面尽量保持着如娇似漆的状态,一面充满警惕地严防死守签约的最后底线。作为一个来自西部的农民子弟,作为一个在考上研究生之后,被当年的同学们认为必将有着光明前途的后生,我却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重回西部的命运。那年的年底,在经历了守株待兔的失败后,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情,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开始了自己转战近半个中国的壮烈的找工作之旅。 我的第一站是上海。在我的想象中,上海是座流光溢彩的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像电影里的华尔街人士一样,时髦而又行色匆匆。正是基于这种想象,上海这个城市之于我有着某种高不可攀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一直担心,在上海的大街上,我这样一个硕士是否会被当成民工或者别的什么,而被异样的目光打量。直到自己的双脚结结实实地踏在上海的土地上,这种紧张感才渐渐消失,原来在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下,大街上的人们看上去和我已逝的年华中所经历的大多数人一样地委琐而又脆弱。我暗自庆幸,出地铁的第一站就找到了便宜的旅馆,这使我可以在这里安心地住几天,而不用过分心疼昂贵的住宿费。到沪的第二天参加了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第一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题量极大,数学计算部分比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还难,最后部分的形势与政策更是一巧不通,匆忙看了一下,几乎全选了ABCD,大家考完之后都感觉很差,几乎不愿意参加后面的考试了。第二门是申论,考有关上海城市建设的题目,我写了城市建设应该以人为本的论文,感觉中规中矩。第三门专业感觉考的不错,由于刚刚考完司法考试,自己估计至少应该在八十分以上。考完公务员考试,在上海逗留了一日,与同来的老乡一起在黄浦江畔匆匆领略了一下外滩风情,便急作鸟兽散。诺大的一个上海滩,除了通过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考试手段之外,我们确实不知道还能有那种方式可以使自己获得竞争力。记得一个老乡说,他在上海的浦东大道走了一遍之后,他就明白了,这里注定了不属于自己。 离开了上海,踏上了南下的火车。正当沪上海风刺面的时候,南方却是一片温润。在外漂泊的日子,突然变得坚强。为了节省开支,我在火车站旁边的一家简陋的旅馆下塌。一个用铁皮隔开的小空间里,两张高低床,睡四人,每天二十元。由于疲劳之极,每晚竞能在窒息的脚气味和周围时常出没的吸毒者中间酣然入睡。在这段时间,我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四处出击。广州番禺的一家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向我发来了我就业路上的第一份面试通知。满怀着兴奋和期待的心情,四处打听,辗转换乘,终于在番禺的一个破败的小镇上找到了这家学校。虽然规模较小,但还算整洁、漂亮,想在这里当个老师也不错。但直到面试时才知道原来他们要招聘的是行政人员,之所以他们想要一个学法律的品种,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法律的人思维严密,能够兼做他们的学报编辑。我抱着既来字,则安之的态度,表示愿意接受他们的考察,这时他们的助理让我做一份面试题,大概内容是校对一篇冗长的文章,写一份通知,制作一个EXCEL表格,看着天色渐晚,这样的一份测试题更是令人兴致全无,我果断地拒绝了这份测试,扬长而去。就这样,我拒绝了我的第一次面试,又将自己推入漫无目的的寻觅之中。 在这种漫无目的中,网络寄托了残存的希望,我寄希望于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通过不懈的搜寻,我终于找到了广州一家不起眼的高校招聘老师的信息,由于这个学校的不起眼,更由于其招聘的专业为思政教育或者法律,而我恰恰兼备这两个专业,我的内心深处重新燃起了希望。我决定亲自上门投简历,以表现我的诚意。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任何目标,都难免一番辗转颠簸。找到这个学校的法律系,负责人说昨天刚刚经过试讲确定了人选。还感叹说,这年头学法律的人太多了,他们收到的简历,十有八九是学法律的,并让我到马列部试试。马列部主任为人友善,让我把简历交到人事处,年后安排试讲。在人事处,我看到从全国个大名校寄来的简历成堆摆放,我特地强调了自己的优势,让他们千万重视,人事处的老师也很客气地在我的简历上标了记号。后来,该校通知我去面试,我当时已经确定去向,便委婉地拒绝了。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