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哲学系考研攻略和部分真题
查看(2476) 回复(0) |
|
小白杨
|
发表于 2010-12-31 11:09
楼主
考试科目:哲学原理和中西哲学史,第一门专业课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门专业课考察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都不考察的,所以负担减轻不少,说下我考试的时候的心得:
哲学原理:早上考的是哲学原理,哲学原理基本上没什么花头,大路货题目,全中国马哲专业课也就这样子了,不过要考得高还真的有难度,个人认为真正的马克思的哲学现在国内研究都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虽然中哲和西哲都突破这个限制,但是马哲这门课还是维持老样子,其实内容就是政治考试中马哲的扩充版,所以只要认真看专业书就行了,没什么花头。 参考书目: 几乎所有的大学马哲都是人大版本的那本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上面的意思:为了考试,好好看这本书,结合政治考纲复习,很不错,哈哈!不过真的要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我觉得一开始还是要好好看看政治经济学,然后还要多看看西方马克思主义这块的东西,有些话不能直接说点到为止哦! 中西哲学史:考察的题目不难,都是基本知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0选8,第二部分简答题,6选4,第三部分论述题,4选2;名词解释和简答都是按照考试范围划定的内容,好好看书,认真理解就行了。第三部分论述我感觉4个题目4个研究方向考察,一个是中国哲学 一个是西方哲学 一个是美学(印象中)一个是宗教学,总体上就是要求考生按照自己的特色去写,题目忘记了,不过这些题目都出的很好,基本上写上800——1000字很容易,看你怎么发挥了;还有我的心得是上师大的题量好大,要做8个名词解释4个问答题2个论述,我考试写的手断掉了,3个小时感觉很紧张,所以大家要控制好时间,名词解释部分不能花费太多时间 参考书目: 师大招生简章上面的开的是北大的两本书,中哲那本我建议同学们不要看,基本上属于没有什么用途的一本书,就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唯心唯物两分法思路,属于会害死学生的书,不知道按照这个写,老师会给你多少分,哈哈;西哲赵敦华那本书还是最经典的,这本书必须要吃下来,缺点就是这本书过于简单,我感觉就是赵敦华给北大学生上课笔记整理起来的,所以自学确实有困难,至于哲学专业的学生我想自己知道学习方法的,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目前为止国内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本西方哲学教材; 推荐参考书目: 北大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这本书非常重要,基本上属于本科生研究生不能离手的原著读物,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翻译出来的,尤其是古希腊哲学的翻译,国内也只有北大能做到。这本书配合赵敦华的西方哲学史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赵先生在序言里面也有相同的论述,要求北大本科生拿着这本书配合原著,这里我也这么推荐; 复旦大学的中国哲学史,这本书非常好,目前市面上的中哲还是蛮多的,华师大的那套冯的也很好,不过不推荐,复旦大学编写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分为上下册,书很贵,不过我觉得买下来可以看一辈子,基本上都反映了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中国学者对于哲学教学的最高水平了,不过这套书还是有点难度,尤其是玄学和佛学这块,我当初看得时候古汉语词典不离手,感觉自己过去高中古汉语没有学好,哈哈,不过讲的真的很好的,上师大中哲考察的东西没有超出这本书,至于说我不推荐华师大冯的那套,主要是直排版看起来头大,哈哈,不太适合自学,对于古文要求一定的功底。 学习方法: 1.我感觉哲学原理无所谓,中西哲学史这门是占到所有考研复习的95%以上,至少我是这样子的,马哲我几乎没有看过,主要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上; 2.哲学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的最大区别是:悟性和智力的区别,我个人感觉一个人可以是非常聪明的高智商可以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灵气和悟性,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就好比说武打小说中写的那样,练武能到什么层次要看这个人的天资和悟性,这种东西和西方人所说的智商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我觉得哲学要真的学出点名堂,悟性非常重要。那么接着这个思路,那么悟性不高就学不好哲学了?我觉得也不一定俄,什么叫做人皆有佛性,也就虽说人都是具有灵性的,需要一定的机缘去激发这种灵性,需要有人去启发它,开启它,那么靠什么去启发和开启它?我觉得需要的是生活阅历,生活阅历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生活经历,吃喝拉撒,另一个是学习经历,努力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 3.如何学习?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最好的办法还是需要有一个老师去启发你,但是作为一个自学的学生怎么办?我当初是先看着学导论类书籍,理解和把握住哲学基本问题,其实学习哲学的关键就是你能多大程度的把握住哲学基本问题,我推荐北大的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和复旦王德峰《哲学导论》,这两本书各有特点,都是非常好的入门读书,每次看都可以有所启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原著和教材结合的看,想办法理解原著的意思,想办法理解教材如何去解释原著的,然后是你觉得应该如何去理解原著,下一步是你觉得应该如何去评价教材对于原著的理解,最后是你的心得体会;我觉得做到这些,读书方法可以做制胜了,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哦,我们大家可以多交流交流; 接下来在师大学思湖畔看到的上师大哲学系的介绍,这里转帖给大家看看做一个参考: 师范大学哲学系成立于2003年9月,其前身为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法律系(1954年设立为政治教育系,1989年更名为政治法律系),现设有哲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室准备扩建为校图书馆哲学分馆。 哲学系现有教授15名(其中博导6名)、编外教授6名(其中博导3名),副教授13名(其中硕导8名),讲师3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有19人,具有硕士学历的有7人,师资力量雄厚。 哲学系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中国哲学 博士后流动站1个: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点2个: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硕士点12个: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学科) 本科专业2个:哲学(非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此外,哲学系已获得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即可按照自身情况,自行增设哲学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其他二级学科硕士点。 从客观上讲,总体而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学术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仅次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在上海位列第三,在上海哲学界已有不小的声誉。 以下是哲学系主要师资介绍: 李申教授(博导): 1946年生于河南孟津县。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78年考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师从著名哲学泰斗任继愈先生,19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片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哲学博士点负责人、宗教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及学术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及学术委员。李申教授是目前国内在儒学宗教性问题的研究上成果最为丰厚的学者,也是最为系统地论证儒学宗教说的学者;他还是国内对无神论最有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学者。 十几年来,李申用主要精力参加了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写作,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同时完成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的大量的著作、论文,共计800余万字。李申从事宗教哲学研究20多年,已出版论著近4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个,一般项目两个,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一个,中科院重点项目一个,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一个,国家特别资助项目两个。现担任国务院特别委托项目、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哲学典》常务副主编和宗教典常务副主编,《中华大藏经续编》副主编,杂志《科技与无神论》主编。其代表作有:《中国儒教史》上、下卷;《中国儒教论》、《道教本论》、《气范畴通论》、《敦煌坛经合校》、《宗教论》、《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易图考》、《当代无神论教程》等。所著《周易与易图》获“国家图书奖"(集体获奖),《周易图说总汇》获国际易学研究院最高奖“伯崑奖”。 陈卫平教授(博导): 1951年生,浙江上虞人。198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1981年至200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1999至2000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fu)做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到上海师大工作,任上海师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学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曾宪梓基金三等奖、2001年获上海市育才奖。独立的科研成果曾5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合作的科研成果在1998年获“五个一工程”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包括: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中国近代进化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历史进程。200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的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十二讲》、《生命的冲动—柏格森和他的哲学》、《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孔子评传》、《人的全面发展是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徐光启评传》等,并主编出版《对话中西》丛书。科研成果曾8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为合作科研成果),合作的科研成果获1998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合作的教学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级二等奖。 吾敬东教授(博导): 1955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法律系法学本科,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1982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1998年被聘为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大法政学院副院长,中国哲学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维与哲学,兼及中国古代宗教、伦理、科学、艺术。关注的问题主要有:1、中国思维形态研究;2、中国哲学的发生与范型问题研究;3、中国古代科学范型问题研究;4、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问题;5、中国社会的宗教生活问题等。2000年来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基金各1项。已独立发表著作3部,合作发表著作5部,发表论文近80篇。代表作有:《中国思维形态》、《古代中国科学范型》、《春秋战国时期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影响古代中国发生期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荀子与黑格尔伦理思想共同点之比较》。曾3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参加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个、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个。 方广锠教授(博导): 1948年生于上海,江苏邗江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南亚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2年~1988年,任助理研究员。1988年~1997年任副研究员。1997年起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哲学宗教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历史哲学宗教研究室副主任、历史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华大藏经》(下编)常务副主编,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敦煌遗书总目录》的编纂,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兼研究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方广锠教授长期从事佛教文献编篆和研究,在敦煌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上,他是国内成果最为丰厚、最具权威性的学者。方广錩从事的学术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佛教文献学、敦煌佛教文献领域,其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他在中国大藏经研究、敦煌遗书的编目、考订、鉴别与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顾卫民教授(博导): 1961年12月生,上海市人。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意大利历史科学委员会暨米兰国际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顾卫民教授是国内对中国天主教历史和文献、基督教艺术最有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学者。专攻中西教会历史。著有《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礼仪之争西文文献100篇(1634-1941)》;《中国天主教编年史635-1949》;《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他的其他学术专著包括《基督宗教传华全史图集》、《镜头走过-内地会传华一百二十周年图集》、《刚恒毅在中国(1922-1931)》(意大利文版)等。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顾卫民教授积极参加海外学术交流及访学,应邀赴台讲学,并于2004年度被聘请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客座教授,1996年期间去意大利斯图佐研究所及罗马大学、特兰托大学讲学,1997年赴英国阿伯丁大学历史学院做客访;1999年和2001年又赴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历史学院和格利高里大学、罗马大学讲学,2006年4月赴印度沙忽略历史研究所访学。 王正平教授、博导(学校跨学科研究中心): 1951年生于上海,浙江海宁人。1996年晋升为哲学教授,2006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兼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赴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世界儒家研究促进会进行学术交流,1998年、1999年以访问教授身份赴美国波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与学术研究,2001年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当代社会伦理道德。主要学术著作有:《环境哲学——环境伦理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现代伦理学》、《企业与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维度》、《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企业社会与文化》、《教育伦理学》等。学术译著有:《罗素文集》、《最终的安全》、《中国人的性格》、《快乐哲学》、《信念的魔力》等。已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已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个人科研成果《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集体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伦理旗帜》等论著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三等奖和著作类集体一等奖。 周中之教授、博导(法政学院社科部): 1952年3月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起晋升为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教授,2006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6被评为“上海高校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1997年被国家教委社科司和思政司评为“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赴美国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大学进行短期访问。2000年,出席巴西圣保罗举行的国际经济伦理学代表大会(ISBEE),并在会上发言,入选论文发表在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权威专业杂志《欧洲经济伦理评论》2001年第2期上。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市伦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独著、主编和参编著作40余部。主要学术著作有:《道德理想与现时代》、《经济伦理学》、《消费伦理》、《知行论》、《伦理学新论》、《西方伦理文化大传统》、《中华之星与民族之魂--中国人生哲学对话录》、《智慧之星与智慧之光--西方人生哲学对话录》、《走向21世纪的人格》、《十大道德难题》、《新世纪公民道德新形象》、《伦理学》等。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走向21世纪的人格》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中华之星与民族之魂》、《智慧之星与智慧之光》获北方15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等论文分获上海高校教师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3次。 崔宜明教授(博导): 1955年10月生。安徽桐城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华东师大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后任上海大学哲学系主任、社科学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导。现任上海师大哲学系教授、博导,兼任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担任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其中《伦理学大辞典》编撰为上海市社科“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现代经济伦理建设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系列课题“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研究”。出版专著《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合著)、《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中国哲学思想》(合著)、《中国伦理十二讲》、《庄子答客问》、《道德哲学引论》,《伦理学大辞典》(副主编)和教材《中国哲学思想》等。《中国哲学思想》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曾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社联第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等。《伦理学大辞典》于2003年12月获第6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马德邻教授: 1949年生。200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著名学者高瑞泉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外国哲学专业和美学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兼任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兼及中外比较哲学、艺术哲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哲学的语言学问题、美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关注的问题有:1、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学研究;2、道家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3、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问题;4、艺术的形而上学问题。独立发表著作1部,合作发表著作1部,发表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有:《美学》;《西方哲学专题》;《西方文化研究专题》等。2000年来曾先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道”与“言”——古代中国哲学的两个主要问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学问题》和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反语和反讽》。代表作有《中国哲学思想》,《老子形上思想研究》等著作以及《〈老子〉和早期中国哲学的形上语境》、《“无”的主题——《老子》形上思想的深层意蕴》、《道说“面向思的事情”—兼论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思想》、《论两种有关语言的哲学思想——“语法-逻辑的”和“意象”的》、《审美认识动力机制论》等论文。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高惠珠教授: 1948出生于上海。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于原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硕士学位(两单位联合培养)。1982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1984年晋升为讲师,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 — 1993年在美国伊利诺宜大学桑格分校作哲学、伦理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任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长。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任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分党委书记。现任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社区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女教授联谊会主席。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独著有:《20世纪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版)、《信仰与务实的交融——阿拉伯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合著有:《智慧之星、智慧之光——中外人生哲学对话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经济伦理的适应及嬗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经济伦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主编《哲学新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省市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之我见”获1986年 — 199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海派:源流及特征”获199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合著《迈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获1996年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994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9年获“校优秀教授”奖励、2001年获“校优秀共产党员”奖励,2003年获“校优秀公仆”奖励。 王建平教授: 1953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伊斯兰教专业研究生,获宗教学硕士学位。1990年12月-1996年5月,瑞典隆德大学宗教史系攻读伊斯兰教专业博士学位,获宗教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2003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86)、助理研究员(1988)、副研究员(1998)。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杜鲁门和平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1994年3月至7月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语言系任客座研究员。1995年9月至11月在挪威卑尔根大学中东和伊斯兰教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 1998年3月至4月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杜鲁门和平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2001年3月至4月参加美国国际访问者项目活动。2005年1月至4月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7月-2004年5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任二级学科带头人。2004年6月被聘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学专业和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导师、宗教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和宗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会员、北欧中东和伊斯兰教学会会员、北欧汉学学会会员、欧亚研究学会委员(美国哈佛大学组织)。 王建平教授是目前对中亚伊斯兰教研究较透彻且对清代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也是国内唯一对伊斯兰教与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伊斯兰教、宗教学、中东反恐研究、宗教与民族问题、中亚研究、宗教与国际政治。自1986年起至今,先后发表伊斯兰教专业的中英文论文60余篇,英文专著(独著)3部,合著1部;英文译著2部,中文著作1部,合著3部。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2000年最佳信息奖。英文专著Glossary of Chinese Islamic Terms(《中国伊斯兰教词汇表》,英国伦敦寇尔松出版社,2001)获伊朗文化部2002年“学术专著”一等奖。 王建平教授还关注中亚、中东、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地区及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伊斯兰教史领域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中外文资料并发表了不少文章。不少成果为人大复印资料所转载。他还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宗教问题研究的课题,并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内部报告和政策性建议,其中一些成果多次为中央有关部门采用。他主持过全国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亚伊斯兰教》的研究(1999-2000),并且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全国社科基金重要项目《伊斯兰极端主义研究》(2002-2004)。他还作为主要成员一度参加了《中东恐怖主义研究》(2002-2005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王建平还专注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穆斯林聚集区中的传教活动及他们对中国西北和内地伊斯兰社会的观察和报道。 张允熠教授: 1951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197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1984年考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从事于社会学、哲学和文化学的研究。1994年考上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哲学家方克立教授(导师)和刘文英教授(副导师)攻读中国哲学,199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毕业分配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年底经教育部批准改派到中国科技大学。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和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要负责人、安徽省社会科学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会委员、安徽省高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议组组长和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妇女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农村社会学会秘书长、安徽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负责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 张允熠教授长期从事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教学与研究,至今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五部。代表性成果有:《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关于“中国无哲学”的反思》等。这些成果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儒家思想对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马克思以前的欧洲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中西传统的会通和超越。他目前正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006年的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张允熠教授曾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资助课题和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曾获个人学术专著省级二等奖、"五个一工程"论文奖等多次奖项,并出席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中埃古代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十三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何云峰教授: 1962年生,重庆市开县人。1984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2月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2006年12月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2001.9-2005.8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第二博士学位)。从1987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工作,1996年8月-1997年6月赴美国进修,1999年7月被聘为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院长。曾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上海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复旦大学)、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等。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兼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心理学、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在国内率先在知识简单性原则、思维效率、进化认识论、批判性思维、社会管理技术等问题领域开展学术研究。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3部,合作专著5部,合作编写教材5部。代表作有《简单性原则:知识增长的道路》(人民出版社1989)、《思维效率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1994)、《从普遍进化到知识进化:关于进化认识论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认识的真理度及其评判问题》(第一作者,《哲学研究》1999年第9期)、《论批判性思维》《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条进路:文化学马克思主义及其方法论形态刍议》(《学术界》2007年第2期)。2000年创办好汉网,大力倡导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何云峰教授先后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文科项目、国家教委项目以及同国内外大学横向合作项目共计10多项。其著作《思维效率理论与实践》(已出)以及《从普遍进化到知识进化:关于进化认识论的研究》(即出)等先后两次获得上海市马列基金资助。 陈泽环教授: 1954年生于浙江。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起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86)、助理研究员(1988)、副研究员(1996)、研究员(2000)。1989年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进行短期进修,1995年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哲学研究所作一年多的访问学者,2000年到德国汉诺威哲学研究所担任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作短期访问学者。2004年3月被聘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伦理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 陈泽环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近年研究重点为经济伦理学。在经济伦理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的我国经济伦理四项基本原则。在德国伦理学研究方面,较早对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的价值伦理学作了介绍研究;对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作了开拓性研究;对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的人生观作了介绍研究;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方面,1997年就明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主要学术著作有:《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天才博士和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功利与奉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理学引论》等。译著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敬畏生命》、《经济伦理学大词典》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论文《跨世纪的道德建设》获上海市第三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3等奖。 柳延延教授: 1945年生,湖南长沙人。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导师,对科学、宗教、艺术中的哲学问题有广泛的兴趣,长期关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边缘领域中的哲学问题,从事科学哲学中理论的研究,包括科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科学思维的特征和局限性,科学技术活动对人类其他活动、乃至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影响等专题。曾发表专著《概率与决定论》,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另有许多学术论文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科学》、《南风窗》、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学术杂志和报刊。代表性论文有《人是机器?———数字化生存意味着什么》、《科学的“真”与生活的智慧》、《科学在当代的处境》、《科学精神在中国》、《哲学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哲学:“重要的胡说”》等。发表随笔《爱因斯坦如果在天有灵》、《你要爱你的寂寞》、《希腊精神和流浪狗》、《我看当代的女性文化诉求》等。 陈蓉霞教授: 1961年生,上海市人,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科学哲学硕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陈蓉霞教授长期从事自然科学史、生物伦理、科学哲学、科学与宗教、西方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著作有:《进化的阶梯》,《破译生命的密码》,《两性冲突》,《时间舞台上的物种》,《科学的难忘岁月·达尔文1859年》,《科学名著赏析(生物卷)》,《死亡学》等;译著有:《隐匿中的奇才》,《道德的动物》,《起源之战》,《适应与自然选择》,《树梢上的人生》等。 方旭东教授: 哲学博士后。1970年8月生,安徽怀宁人。1992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在日本从事文化研修。199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或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师从陈来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学。曾任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10月晋升教授,现任上海师大哲学系教授,兼任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当前尤致力于宋元明思想史研究。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称号。著有《中国哲学史》(合著)、《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隋唐至清卷》(合著)、《吴澄评传》、《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思想史讲稿》等,译著有《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布莱克威尔伦理学指南》等。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四十余篇。曾主持中古思想史的一个面相(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新儒学话语的形成与结构——以《近思录》为中心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道学鬼神论研究——以朱熹为中心(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 张志平副教授: 哲学博士。1968年生,陕西潼关人,曾在中学当过英语教师,1994-1997年在山东大学师从谭鑫田先生学习西方哲学并获得硕士学位,1997-2000年在复旦大学师从刘放桐先生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外国哲学和科学哲学硕士生导师、哲学本科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思想以及当代社会的价值伦理问题。发表论文《现象学:舍勒与胡塞尔的不同道路》,《试论伽达默尔诠释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试论追问哲学本质的困境及其出路:从舍勒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谈起》,《舍勒的先验论及其对康德的批判》等。主要著作:《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独著)、《西方哲学十二讲》,译著《迷途指津》(三人合译)、《现代性的踪迹——启蒙时期的政治哲学》(三人合著)以及《犹太名人传之思想家卷》(参与撰稿)等。 蒋以璞副教授: 1946年生,江苏省镇江市人。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以来,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任教,主要从事逻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师大逻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逻辑学会会员、上海逻辑学会会员、。多年来,曾主讲普通逻辑、辩证逻辑、美学原理、思维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实事求是精髓说”的逻辑把握》、《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基础》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有关专辑全文收录,《论唯物主义辩证逻辑是逻辑学》一文被《新华文摘》作了内容摘编。此外,作为主要撰稿人,参与了《当代社会科学新学科览要》(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著工作。 郭美华副教授: 哲学博士。1972年生,,四川富顺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师从著名学者杨国荣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出版专著有《与朱熹王阳明对话》、《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十二讲》等。 贺朝霞副教授: 法学博士。1973年生,山西阳泉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哲学系副教授,中共党史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政策研究。 刘云卿副教授: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专业博士。曾任教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外国哲学和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艺术哲学、基督教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王幼军副教授: 20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科学史学家江晓原教授和纪志刚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科学哲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史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基督教在近代数学兴起中的作用初探》等,出版著作有《拉普拉斯概率理论的历史研究》等。 宋佩玉副教授:1974年生,新疆和静人。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吴景平教授。2006年进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后。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共党史”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 王江武副教授: 1968年生,浙江武义人。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作有《道安的般若思想与"毗昙"--理解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维度》、《佛教的伦理革命--原始佛教道德因果律的建构》、《从<论语>中仁对礼的建构看孔子的仁礼关系思想》、《明清之际社会变革与清初龙门中兴之研究》、《元代全真教的儒化》等。 黄家瑾副教授: 1998年硕士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美学、建筑学、建筑美学等。曾与人主编《湖南传统民居》(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代表论文有《海德格尔的风格及其意义》、《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城市韵味的底色--浅议城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环境伦理观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 吴广成讲师: 武汉大学宗教学博士。主要从事基督教哲学和神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赵晓芳讲师: 1975年生,河北邯郸人,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师从著名学者黄颂杰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 zz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