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综合实力及其提高
查看(2939) 回复(1) |
|
蜀山剑侠
|
发表于 2010-08-03 18:42
楼主
一个学校综合竞争力包栝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包栝基本条件:即学校财力及校区设施基础、教学科研的基础设备及信息资源和教学科研的基础管理及服务. 核心竞争力包栝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这两者是动态的,各个学校都在提高,而且提高的速度差异很大,因此不能单在自我比较中求乐,必需在横向比较中找差距.力求加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速度才能做到跨越式发展.
1 合理利用三个校区发挥我校的基础实力 1)学校财力及校区设施基础:过去学校建校财力主要靠铁道部拨款,现在主要靠贷款.我校来川三建新校,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好,建好后的校区总面积、校舍总面积、人居及学习条件、校区环境、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在全国堪称一流.现在关键是如何合理应用,如果是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就能作到壮大学校提高水平,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果. 如果是不合理规划和利用,就会事倍功半,造成巨大浪费,延缓学校的发展.我想在目前财力情况下,更要节俭从事.● 我认为总校定位为校本部、研究院、研究生院和科技孵化园区,完全可以把总校研究生随本科生的逐年转移而增加到10000名,并改善居住和工作条件。绝不能又搬一次大家,而把本部变成以业余教育为主的基地。如真是把本部变成以业余教育为主的基地。那是最大的浪费,▲一是新址投资上的浪费, ▲二是旧址移作他用的浪费, ▲三是大型设备搬动的损失和大量的搬家费开支, ▲四是在正常的科研及研究生工作的伤筋动骨。●规划容30000人的新校址可主要用作本科生和一些新兴专业的研究生用.可发展新兴学科科研基地和科技园. ●峨眉校区大力扩展旅游学院、中医药学院和成都新校址完全不同而又与峨眉校区环境优势相结和的重点本科专业及研究生专业,停办专科.这样,利用这些校区资源很容易在不长的时间内达到46000人,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4-1/3. 2)学校教学科研的基础设备及信息资源: 学校教学科研的基础设备在前两次新建中有很大的更新,在加上211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众多的基础和专业试验室, ●我校国家重点试验室为高校的5个优秀国家重点试验室并排位第1. ●在有关的专业领域内的试验室也算得上是一流水平,但一部分试验室利用率不高,所出科研成果不多.现在的问题是充分加强、改善和利用这些试验室为学科的试验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成为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基地.同时从学校财力和投资渠道也不容许重复建设和搬迁. ●但本科的教学试验室和新兴学科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基地还必需建,而且在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上兴建.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中心仍不必搬动可在新区高标准高水平重建.因此本部要稳,峨区要变,新区要新,共同发展. 3)学校的管理基础: ●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我校机钩庞大,职工人数与教辅人员特别是与教授的比例过大,与我校正教授人数与教职工人数之比为1/13.87,而同济才干/7.92,比一般未合并的重点大学的要大得多,但很多教授反映办事却比其他高校难得多.因此应精减机构, 把更多的人放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同时提高办事效率,变官为友,变管人为服务. ●科研及产业管理体制也急待改善,可以取消一些机构,成立一个科学及工程研究院, 搭建交叉学科的共同发展平台. 形成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学术环境,积蕴原始性的创新突破,同时对重大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要项目进行策划、协调组织和集成管理.同时与研究生院联合实施研究生培养与科研结合,与科科技园结合转化科研成果,作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又发展生产力. |
蜀山剑侠
|
发表于 2010-08-03 18:43
沙发
2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发挥环境优势 我校改属教育部对提高办学自主权和扩大服务面和学校全面发展是大有好处,我们地处西部和四川,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川渝成都大发的机遇.但在教育部的众多名校中难以得到 特殊的重点支持,在地区的服务上也未能全心投入,在铁道方面虽仍是主要对向,但已失去寵儿和老大的地位.因此●我校必需稳住铁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和走向世界.●力争教育部、铁道部和川渝蓉共建.●与所在地区的大院大所大企合作,与国内国外合作,更新办学理念,克服封闭意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发挥环境优势,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力争面向全国和走向世界. 3千方百计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所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千方百计快速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跨越式的发展. 1)学科建设: 我校的全国重点学科有6个,与34所985(或共建)的大学比可并列第2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可并列第27位、不包栝自主设置(14个)的博士点有31个可并列第31位、不包栝自主设置(14个)的硕士点有81个可并列第28位.在近两年教育部对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校的情况如下表. 由表中看出: ●我校成绩还不错, ▲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名列第一,比第二名北航得分高10分以上,如能保住铁路优势,立足西部地区大力向城市轻轨交通和公路交通发展,甚至向民航河运延伸,发展大交通,形成综合优势,力争世界一流.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名列第8,低于第一名同济的得分差值为15.76分,但只要提高1分就能超过东南大学而名列第6,提高5分就能超过浙江大学而名列第4. ▲机械学科与第1名清华大学的差值为13.09,只要提高1分能超过大连理工大学而名列第10. ▲电气学科与第1名清华大学的差值为18,5,但只要提高2.5分就能超过重庆大学而名列第10.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第1名西安交通大学的差值为23.20,提高1分只能超中国矿大名列第17,要提高10分才能超过同济而名列第8. 根据我校实力,还有较大超前的可能性.这些一级学科业绩也基本上位居前列,超过某一些著名高校,但与第一名的得分差值很大,而且前面强手如林,因此要超前必须要加倍的努力才行. ●从其他学科看: ▲我校的力学本来很强,是我校最老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但至今还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才排在第25位,与第一名的得分差值21.67分,但与位居14名的同济只差3.53分,如能充分发挥潜力,向前跨越还有很大可能. ▲材料学科参评时还没有博士点,能拿到这个得分和名次已算不错,与第一名上海交大的得分差值为18.94分,前面分值高的不多,今后一定可以提高. ▲工商管理参评时还没有博士点,与第一名清华大学的得分差值为12.21分,只要提高1分就能超过名列25名的川大,提高3分就能超过名列15名的华中科大,提高7分才能进入前10名. ▲我校的通信和信息工程现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学科有了博士点,同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其他还有一些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实力不错,特别是一些可比学校不太强和数量不多的学科,如果合理组织和发展,或形成一些新的学科群,就能较快进入前列. ●从 总体上看: ▲我校把自主设置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计算在内,已有45个博士点和95个硕士点,又有在很多学科自主设点权,而且在2003年自主设置的学科点也很有新意和前瞻性, ▲我校在54个参评的一级学科评估中,除材料外,工科有1个第1, 1个第8,其余都在25位以前,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分别为1 8和28. ▲但广州社科院的评估中在工科和管理分别只排在31位和42位,原因何在?一个可能是统计数据不确切或评价指标的差异,还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强势学科还不够多、面还不宽、某些学科还不很强所致. ●因此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还必须内延外引,扩展学科面和学科门类.与成都大院大所大企联合发展新兴学科是一个重要途径. 2)提高和引进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我校正教授人数少.与教职工人数之比为1/13.87,比一些强校比低到1倍,院士人数也相当少.要提高学科和学校整体水平,高质量人才是关键.这就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关爱人才,留住人才.这不能完全靠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安居乐业敬业创业的环境.例如江西省在”文革”期中停办了所有高校,后恢复了几所高校,力量也很弱,全省还未有一个院士.后由省出面到清华大学借调了一位江西籍的潘际銮院士去南昌大学,在全国最先开创整合文理工医农各校成立的第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很快在一所新的普通高校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现已进入高校100强的73名,位于某些全国重点高校之前.又如历史相当短的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市属高校,由于在哈工大及西安交大等校引进一些博导发展相应学科而迅速进入高校100强的64名,位于不少全国重点高校(包栝北京交大)之前.又如原成都科大的材料学科并不算强,描准了西安交大的川籍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先调入其家属后调本人(现为院士),使现川大的材料学科成为强势学科. ●报上曾登载我校以100万重金引进院士还未见效果.我建议必需立足感情、立足本地、创造环境、留住人才. ▲一般从京沪一带引人入川是困难的.但了解一下那些院士集中的高校和单位有无我校校友和川籍院士,动之以情,能调更好,不然就兼职创造条件使重心转移. ▲立足本地应该比较容易.比如在绵阳就有很多院士(人数与成都差不多),最近四川获批准的4个工程院士就1个在成都132厂,2个在绵阳,1个在雅安四川农大.在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及夹江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都有一批院士. 另外中科院在成都有好几个研究所(有机化学所、光电所、山地所和计算机所),实力雄厚,有一些院士和不少博导和国家重点试验室.我们如能聘请在成都及其周边的院士来校专职或兼职,利用成都三中心两枢纽及我校学科齐全基础雄厚的地利及学科优势建立院士工作室,在我校或联合培养博士生,发展一些新兴学科,是一个双方有利的事. ▲ 在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能把成都的院士请去作校长、院长和教授(包括在我校兼职的两位院士也列入其中),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成都及其周边引进院士和高层次人才,为什么一些地方院校就能与在川的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和联合办学,而我校就无动于中,这方面西南科大、成都理工、四川师大、电子科大都作得挺好.我认为我校也应”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筑巢引凤和借鸡下蛋”.应该以人才强校的长远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参与人才和实力的竞争. ●另外还必需从多种渠道(如校友、亲友、合作等)由国外引进人才,动之以情,创造安居乐业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留住人才.这些光出台一些政策还不够,还必需在合理规划后,领导带队,三顾茅庐的去请,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除引进外,对提高现职教师提高素质更为重要,是一条更为现实和便捷的途径. ▲我校曾计划要造就出5位院士,但我校对老一代的优秀专家未能扶持到位,对作为中青年院士培养后备岗位的长江学者岗位多数虚位以待,应快作选拔补充. ▲对于中青年青教师应使其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成长,又要给出时间和条件在学历和素质上提高,让其成为中坚和骨干. ▲要管好用好和爱护这支队伍,使他们敬业、爱业、创业,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和科研,并从实地考察中选拔英才帅才,不能只看到外来和尚会念经.必须千方百计尽最大可能改善在职教师的学位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人才,爱护人才,留住人才 3)强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科研活动就是争取项目、争取经费和争出成果. ●在争取高级别项目上: ▲力争高级别国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但这要靠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前期工作以及立题的前沿性和新颖性,获准较难;一但获准,能出成果级别就高. ▲学校必须扩大校基金的数量和使用的目的性,把校基金主要投在前沿性和新颖性的项目上,为申请国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作准备,例如我校的高温超导和心脏瓣膜材料的学术带头人和集体都是经过从小作起,艰苦奋斗多年和在学校一定的前期支持下才成为今天我校获的国家基金的主体. ▲在十来年前以校长带头组织全校众多学科专家对高速铁路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并出版专集,继任校长带头跑项目开创了我校主持有关高速列车国家攻关项目和参加其他国家攻关项目的先河,目前的校长们也应当像他们一样来抓目前的重大项目和学科建设.● 必须与大院大所联合参与一些高级别的项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及夹江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 参与他们发展核物理、核动力、核材料工艺及核技术应用(在理工医农方面都有应用),特别是核电站的建设将普遍开展,拘悉到2010年,将投资4000亿,每年平均要建2-3个核电站,而成都及其周边是核物理、核动力、核材料工艺核技术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的的主要基地,如我校能引进一些这些方面的专职或兼职院士,配备一些助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参与这方面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中科院在成都有好几个研究所(有机化学所、光电所、山地所和计算机所),实力雄厚,有一些院士和不少博导和国家重点试验室,其中只有山地所与我校合作培养岩土工程的博士生和减震和防护工程的硕士生.如在有机化学所他们已有的生物医学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天然药物化学等方面和光电所已有的光学工程和测试计量及技术仪器博士点参与他们的科题合作培养博士生,会带出我校一些新兴学科. ▲与一些大企业(如132、420、东锅、东电、东汽、二重、和一些成渝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参与他们的科题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航空航天又是成都及其周边重要研制基地,成都有设计制造飞机的132厂,有设计制造飞机发动机的430厂,有西昌的卫星发射中心,很可能奔月飞船就由此升空;成都有为之配套的几个电子研究所和相关的制造业,以前曾报道132厂与美国合作研制磁悬浮飞机,能否参与其中.可以说我校在成都借助外力发展相关学科天时地利很好, 如我校能引进一些这些方面的专职或兼职院士,配备一些助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同样也是大有可为.总之, 与大院大所大企业,联合借鸡下蛋,参与他们项目不只可以获得较丰的科研经费和高水平的成果,还可以迅速扩展一些新兴和交叉的高新技术新学科,以项目带学科,使我校在理工科的竞争力快速增强.●对一般的横向外委科研或工程项目,无论大小都应大力争取,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转为以培养人才和出成果为主.不只单纯作出一些试验结果或图纸,完成委托方的任务,还必须利用生产或设计中的问题,挖根寻底,探索规律,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能出一高水平的论文和成果. ●我校的校产和科技园不只是为了创收.更应该以公司支持学科,学科带动公司,实行产、学、研结合,达到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和培养创新人才基地. ●建立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必须发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必须营造一种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必须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好奇探索、团队合作和交叉学科协作.使学校成为民主团结合作奋进的整体. 4)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素质包栝生源质量、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我认为必需把好入学关、培养关和就业关. ●改善生源质量:我校在一批省外录取中还算不错.但在四川则有所下降,特别是在二批录取中文理两类都低于西南材大、西南科大、四川师大和远离成都的四川农大和西华师大.我认为▲必须加强平时和招生时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上知道我校是西南唯一的本科教学优秀高校和我校的实力和办学条件,特别是在一些学生素质高的中学宣传和吸收高素质考生. ▲在峨眉校区停办专科和一般本科,扩大旅游和中医药类重点本科和延伸改造与本校不同的重点本科(如师范文科及师、农、林理科)招生. ▲扩大研究生与本科生和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 ●改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按大类不分专业招生.▲一年级按文理分类选课着重打文理基础.▲二年级按大类选课打大类基础. ▲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与专业的需要量双向选专业按专业选课打专业基础▲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双向选学科方向,四年级上学期按专业方向培养,在四年级下学期按自己的去向学习更为对口的内容并进行毕业设计.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达到通而专的目的,减少学生在高考时选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增加了与人才市场对口的准确性,也增加了按需变更和增加新专业方向的灵活性. ●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后的专业工作能力:▲通过四年级陪养的灵活调整可大大提高就业率. ▲有可能用按学生的去向单位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有可能到单位作论文回校答辩. 总之, 发挥的基础实力、环境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我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
蜀山剑侠
|
发表于 2010-08-03 18:43
3楼
2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发挥环境优势 我校改属教育部对提高办学自主权和扩大服务面和学校全面发展是大有好处,我们地处西部和四川,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川渝成都大发的机遇.但在教育部的众多名校中难以得到 特殊的重点支持,在地区的服务上也未能全心投入,在铁道方面虽仍是主要对向,但已失去寵儿和老大的地位.因此●我校必需稳住铁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和走向世界.●力争教育部、铁道部和川渝蓉共建.●与所在地区的大院大所大企合作,与国内国外合作,更新办学理念,克服封闭意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发挥环境优势,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力争面向全国和走向世界. 3千方百计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所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千方百计快速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跨越式的发展. 1)学科建设: 我校的全国重点学科有6个,与34所985(或共建)的大学比可并列第2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可并列第27位、不包栝自主设置(14个)的博士点有31个可并列第31位、不包栝自主设置(14个)的硕士点有81个可并列第28位.在近两年教育部对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校的情况如下表. 由表中看出: ●我校成绩还不错, ▲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名列第一,比第二名北航得分高10分以上,如能保住铁路优势,立足西部地区大力向城市轻轨交通和公路交通发展,甚至向民航河运延伸,发展大交通,形成综合优势,力争世界一流.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名列第8,低于第一名同济的得分差值为15.76分,但只要提高1分就能超过东南大学而名列第6,提高5分就能超过浙江大学而名列第4. ▲机械学科与第1名清华大学的差值为13.09,只要提高1分能超过大连理工大学而名列第10. ▲电气学科与第1名清华大学的差值为18,5,但只要提高2.5分就能超过重庆大学而名列第10.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第1名西安交通大学的差值为23.20,提高1分只能超中国矿大名列第17,要提高10分才能超过同济而名列第8. 根据我校实力,还有较大超前的可能性.这些一级学科业绩也基本上位居前列,超过某一些著名高校,但与第一名的得分差值很大,而且前面强手如林,因此要超前必须要加倍的努力才行. ●从其他学科看: ▲我校的力学本来很强,是我校最老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但至今还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才排在第25位,与第一名的得分差值21.67分,但与位居14名的同济只差3.53分,如能充分发挥潜力,向前跨越还有很大可能. ▲材料学科参评时还没有博士点,能拿到这个得分和名次已算不错,与第一名上海交大的得分差值为18.94分,前面分值高的不多,今后一定可以提高. ▲工商管理参评时还没有博士点,与第一名清华大学的得分差值为12.21分,只要提高1分就能超过名列25名的川大,提高3分就能超过名列15名的华中科大,提高7分才能进入前10名. ▲我校的通信和信息工程现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学科有了博士点,同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其他还有一些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实力不错,特别是一些可比学校不太强和数量不多的学科,如果合理组织和发展,或形成一些新的学科群,就能较快进入前列. ●从 总体上看: ▲我校把自主设置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计算在内,已有45个博士点和95个硕士点,又有在很多学科自主设点权,而且在2003年自主设置的学科点也很有新意和前瞻性, ▲我校在54个参评的一级学科评估中,除材料外,工科有1个第1, 1个第8,其余都在25位以前,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分别为1 8和28. ▲但广州社科院的评估中在工科和管理分别只排在31位和42位,原因何在?一个可能是统计数据不确切或评价指标的差异,还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强势学科还不够多、面还不宽、某些学科还不很强所致. ●因此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还必须内延外引,扩展学科面和学科门类.与成都大院大所大企联合发展新兴学科是一个重要途径. 2)提高和引进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我校正教授人数少.与教职工人数之比为1/13.87,比一些强校比低到1倍,院士人数也相当少.要提高学科和学校整体水平,高质量人才是关键.这就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关爱人才,留住人才.这不能完全靠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安居乐业敬业创业的环境.例如江西省在”文革”期中停办了所有高校,后恢复了几所高校,力量也很弱,全省还未有一个院士.后由省出面到清华大学借调了一位江西籍的潘际銮院士去南昌大学,在全国最先开创整合文理工医农各校成立的第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很快在一所新的普通高校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现已进入高校100强的73名,位于某些全国重点高校之前.又如历史相当短的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市属高校,由于在哈工大及西安交大等校引进一些博导发展相应学科而迅速进入高校100强的64名,位于不少全国重点高校(包栝北京交大)之前.又如原成都科大的材料学科并不算强,描准了西安交大的川籍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先调入其家属后调本人(现为院士),使现川大的材料学科成为强势学科. ●报上曾登载我校以100万重金引进院士还未见效果.我建议必需立足感情、立足本地、创造环境、留住人才. ▲一般从京沪一带引人入川是困难的.但了解一下那些院士集中的高校和单位有无我校校友和川籍院士,动之以情,能调更好,不然就兼职创造条件使重心转移. ▲立足本地应该比较容易.比如在绵阳就有很多院士(人数与成都差不多),最近四川获批准的4个工程院士就1个在成都132厂,2个在绵阳,1个在雅安四川农大.在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及夹江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都有一批院士. 另外中科院在成都有好几个研究所(有机化学所、光电所、山地所和计算机所),实力雄厚,有一些院士和不少博导和国家重点试验室.我们如能聘请在成都及其周边的院士来校专职或兼职,利用成都三中心两枢纽及我校学科齐全基础雄厚的地利及学科优势建立院士工作室,在我校或联合培养博士生,发展一些新兴学科,是一个双方有利的事. ▲ 在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能把成都的院士请去作校长、院长和教授(包括在我校兼职的两位院士也列入其中),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成都及其周边引进院士和高层次人才,为什么一些地方院校就能与在川的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和联合办学,而我校就无动于中,这方面西南科大、成都理工、四川师大、电子科大都作得挺好.我认为我校也应”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筑巢引凤和借鸡下蛋”.应该以人才强校的长远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参与人才和实力的竞争. ●另外还必需从多种渠道(如校友、亲友、合作等)由国外引进人才,动之以情,创造安居乐业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留住人才.这些光出台一些政策还不够,还必需在合理规划后,领导带队,三顾茅庐的去请,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除引进外,对提高现职教师提高素质更为重要,是一条更为现实和便捷的途径. ▲我校曾计划要造就出5位院士,但我校对老一代的优秀专家未能扶持到位,对作为中青年院士培养后备岗位的长江学者岗位多数虚位以待,应快作选拔补充. ▲对于中青年青教师应使其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成长,又要给出时间和条件在学历和素质上提高,让其成为中坚和骨干. ▲要管好用好和爱护这支队伍,使他们敬业、爱业、创业,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和科研,并从实地考察中选拔英才帅才,不能只看到外来和尚会念经.必须千方百计尽最大可能改善在职教师的学位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人才,爱护人才,留住人才 3)强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科研活动就是争取项目、争取经费和争出成果. ●在争取高级别项目上: ▲力争高级别国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但这要靠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前期工作以及立题的前沿性和新颖性,获准较难;一但获准,能出成果级别就高. ▲学校必须扩大校基金的数量和使用的目的性,把校基金主要投在前沿性和新颖性的项目上,为申请国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作准备,例如我校的高温超导和心脏瓣膜材料的学术带头人和集体都是经过从小作起,艰苦奋斗多年和在学校一定的前期支持下才成为今天我校获的国家基金的主体. ▲在十来年前以校长带头组织全校众多学科专家对高速铁路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并出版专集,继任校长带头跑项目开创了我校主持有关高速列车国家攻关项目和参加其他国家攻关项目的先河,目前的校长们也应当像他们一样来抓目前的重大项目和学科建设.● 必须与大院大所联合参与一些高级别的项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及夹江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 参与他们发展核物理、核动力、核材料工艺及核技术应用(在理工医农方面都有应用),特别是核电站的建设将普遍开展,拘悉到2010年,将投资4000亿,每年平均要建2-3个核电站,而成都及其周边是核物理、核动力、核材料工艺核技术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的的主要基地,如我校能引进一些这些方面的专职或兼职院士,配备一些助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参与这方面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中科院在成都有好几个研究所(有机化学所、光电所、山地所和计算机所),实力雄厚,有一些院士和不少博导和国家重点试验室,其中只有山地所与我校合作培养岩土工程的博士生和减震和防护工程的硕士生.如在有机化学所他们已有的生物医学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天然药物化学等方面和光电所已有的光学工程和测试计量及技术仪器博士点参与他们的科题合作培养博士生,会带出我校一些新兴学科. ▲与一些大企业(如132、420、东锅、东电、东汽、二重、和一些成渝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参与他们的科题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航空航天又是成都及其周边重要研制基地,成都有设计制造飞机的132厂,有设计制造飞机发动机的430厂,有西昌的卫星发射中心,很可能奔月飞船就由此升空;成都有为之配套的几个电子研究所和相关的制造业,以前曾报道132厂与美国合作研制磁悬浮飞机,能否参与其中.可以说我校在成都借助外力发展相关学科天时地利很好, 如我校能引进一些这些方面的专职或兼职院士,配备一些助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同样也是大有可为.总之, 与大院大所大企业,联合借鸡下蛋,参与他们项目不只可以获得较丰的科研经费和高水平的成果,还可以迅速扩展一些新兴和交叉的高新技术新学科,以项目带学科,使我校在理工科的竞争力快速增强.●对一般的横向外委科研或工程项目,无论大小都应大力争取,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转为以培养人才和出成果为主.不只单纯作出一些试验结果或图纸,完成委托方的任务,还必须利用生产或设计中的问题,挖根寻底,探索规律,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能出一高水平的论文和成果. ●我校的校产和科技园不只是为了创收.更应该以公司支持学科,学科带动公司,实行产、学、研结合,达到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和培养创新人才基地. ●建立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必须发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必须营造一种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必须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好奇探索、团队合作和交叉学科协作.使学校成为民主团结合作奋进的整体. 4)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素质包栝生源质量、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我认为必需把好入学关、培养关和就业关. ●改善生源质量:我校在一批省外录取中还算不错.但在四川则有所下降,特别是在二批录取中文理两类都低于西南材大、西南科大、四川师大和远离成都的四川农大和西华师大.我认为▲必须加强平时和招生时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上知道我校是西南唯一的本科教学优秀高校和我校的实力和办学条件,特别是在一些学生素质高的中学宣传和吸收高素质考生. ▲在峨眉校区停办专科和一般本科,扩大旅游和中医药类重点本科和延伸改造与本校不同的重点本科(如师范文科及师、农、林理科)招生. ▲扩大研究生与本科生和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 ●改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按大类不分专业招生.▲一年级按文理分类选课着重打文理基础.▲二年级按大类选课打大类基础. ▲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与专业的需要量双向选专业按专业选课打专业基础▲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双向选学科方向,四年级上学期按专业方向培养,在四年级下学期按自己的去向学习更为对口的内容并进行毕业设计.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达到通而专的目的,减少学生在高考时选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增加了与人才市场对口的准确性,也增加了按需变更和增加新专业方向的灵活性. ●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后的专业工作能力:▲通过四年级陪养的灵活调整可大大提高就业率. ▲有可能用按学生的去向单位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有可能到单位作论文回校答辩. 总之, 发挥的基础实力、环境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我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
蜀山剑侠
|
发表于 2010-08-03 18:43
4楼
2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发挥环境优势 我校改属教育部对提高办学自主权和扩大服务面和学校全面发展是大有好处,我们地处西部和四川,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川渝成都大发的机遇.但在教育部的众多名校中难以得到 特殊的重点支持,在地区的服务上也未能全心投入,在铁道方面虽仍是主要对向,但已失去寵儿和老大的地位.因此●我校必需稳住铁路、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和走向世界.●力争教育部、铁道部和川渝蓉共建.●与所在地区的大院大所大企合作,与国内国外合作,更新办学理念,克服封闭意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发挥环境优势,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力争面向全国和走向世界. 3千方百计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所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千方百计快速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跨越式的发展. 1)学科建设: 我校的全国重点学科有6个,与34所985(或共建)的大学比可并列第2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可并列第27位、不包栝自主设置(14个)的博士点有31个可并列第31位、不包栝自主设置(14个)的硕士点有81个可并列第28位.在近两年教育部对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校的情况如下表. 由表中看出: ●我校成绩还不错, ▲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名列第一,比第二名北航得分高10分以上,如能保住铁路优势,立足西部地区大力向城市轻轨交通和公路交通发展,甚至向民航河运延伸,发展大交通,形成综合优势,力争世界一流.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名列第8,低于第一名同济的得分差值为15.76分,但只要提高1分就能超过东南大学而名列第6,提高5分就能超过浙江大学而名列第4. ▲机械学科与第1名清华大学的差值为13.09,只要提高1分能超过大连理工大学而名列第10. ▲电气学科与第1名清华大学的差值为18,5,但只要提高2.5分就能超过重庆大学而名列第10.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第1名西安交通大学的差值为23.20,提高1分只能超中国矿大名列第17,要提高10分才能超过同济而名列第8. 根据我校实力,还有较大超前的可能性.这些一级学科业绩也基本上位居前列,超过某一些著名高校,但与第一名的得分差值很大,而且前面强手如林,因此要超前必须要加倍的努力才行. ●从其他学科看: ▲我校的力学本来很强,是我校最老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但至今还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才排在第25位,与第一名的得分差值21.67分,但与位居14名的同济只差3.53分,如能充分发挥潜力,向前跨越还有很大可能. ▲材料学科参评时还没有博士点,能拿到这个得分和名次已算不错,与第一名上海交大的得分差值为18.94分,前面分值高的不多,今后一定可以提高. ▲工商管理参评时还没有博士点,与第一名清华大学的得分差值为12.21分,只要提高1分就能超过名列25名的川大,提高3分就能超过名列15名的华中科大,提高7分才能进入前10名. ▲我校的通信和信息工程现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学科有了博士点,同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其他还有一些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实力不错,特别是一些可比学校不太强和数量不多的学科,如果合理组织和发展,或形成一些新的学科群,就能较快进入前列. ●从 总体上看: ▲我校把自主设置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计算在内,已有45个博士点和95个硕士点,又有在很多学科自主设点权,而且在2003年自主设置的学科点也很有新意和前瞻性, ▲我校在54个参评的一级学科评估中,除材料外,工科有1个第1, 1个第8,其余都在25位以前,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分别为1 8和28. ▲但广州社科院的评估中在工科和管理分别只排在31位和42位,原因何在?一个可能是统计数据不确切或评价指标的差异,还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强势学科还不够多、面还不宽、某些学科还不很强所致. ●因此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还必须内延外引,扩展学科面和学科门类.与成都大院大所大企联合发展新兴学科是一个重要途径. 2)提高和引进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我校正教授人数少.与教职工人数之比为1/13.87,比一些强校比低到1倍,院士人数也相当少.要提高学科和学校整体水平,高质量人才是关键.这就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关爱人才,留住人才.这不能完全靠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安居乐业敬业创业的环境.例如江西省在”文革”期中停办了所有高校,后恢复了几所高校,力量也很弱,全省还未有一个院士.后由省出面到清华大学借调了一位江西籍的潘际銮院士去南昌大学,在全国最先开创整合文理工医农各校成立的第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很快在一所新的普通高校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现已进入高校100强的73名,位于某些全国重点高校之前.又如历史相当短的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市属高校,由于在哈工大及西安交大等校引进一些博导发展相应学科而迅速进入高校100强的64名,位于不少全国重点高校(包栝北京交大)之前.又如原成都科大的材料学科并不算强,描准了西安交大的川籍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先调入其家属后调本人(现为院士),使现川大的材料学科成为强势学科. ●报上曾登载我校以100万重金引进院士还未见效果.我建议必需立足感情、立足本地、创造环境、留住人才. ▲一般从京沪一带引人入川是困难的.但了解一下那些院士集中的高校和单位有无我校校友和川籍院士,动之以情,能调更好,不然就兼职创造条件使重心转移. ▲立足本地应该比较容易.比如在绵阳就有很多院士(人数与成都差不多),最近四川获批准的4个工程院士就1个在成都132厂,2个在绵阳,1个在雅安四川农大.在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及夹江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都有一批院士. 另外中科院在成都有好几个研究所(有机化学所、光电所、山地所和计算机所),实力雄厚,有一些院士和不少博导和国家重点试验室.我们如能聘请在成都及其周边的院士来校专职或兼职,利用成都三中心两枢纽及我校学科齐全基础雄厚的地利及学科优势建立院士工作室,在我校或联合培养博士生,发展一些新兴学科,是一个双方有利的事. ▲ 在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能把成都的院士请去作校长、院长和教授(包括在我校兼职的两位院士也列入其中),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成都及其周边引进院士和高层次人才,为什么一些地方院校就能与在川的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和联合办学,而我校就无动于中,这方面西南科大、成都理工、四川师大、电子科大都作得挺好.我认为我校也应”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筑巢引凤和借鸡下蛋”.应该以人才强校的长远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参与人才和实力的竞争. ●另外还必需从多种渠道(如校友、亲友、合作等)由国外引进人才,动之以情,创造安居乐业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留住人才.这些光出台一些政策还不够,还必需在合理规划后,领导带队,三顾茅庐的去请,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除引进外,对提高现职教师提高素质更为重要,是一条更为现实和便捷的途径. ▲我校曾计划要造就出5位院士,但我校对老一代的优秀专家未能扶持到位,对作为中青年院士培养后备岗位的长江学者岗位多数虚位以待,应快作选拔补充. ▲对于中青年青教师应使其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成长,又要给出时间和条件在学历和素质上提高,让其成为中坚和骨干. ▲要管好用好和爱护这支队伍,使他们敬业、爱业、创业,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和科研,并从实地考察中选拔英才帅才,不能只看到外来和尚会念经.必须千方百计尽最大可能改善在职教师的学位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人才,爱护人才,留住人才 3)强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科研活动就是争取项目、争取经费和争出成果. ●在争取高级别项目上: ▲力争高级别国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但这要靠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前期工作以及立题的前沿性和新颖性,获准较难;一但获准,能出成果级别就高. ▲学校必须扩大校基金的数量和使用的目的性,把校基金主要投在前沿性和新颖性的项目上,为申请国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作准备,例如我校的高温超导和心脏瓣膜材料的学术带头人和集体都是经过从小作起,艰苦奋斗多年和在学校一定的前期支持下才成为今天我校获的国家基金的主体. ▲在十来年前以校长带头组织全校众多学科专家对高速铁路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调研和论证并出版专集,继任校长带头跑项目开创了我校主持有关高速列车国家攻关项目和参加其他国家攻关项目的先河,目前的校长们也应当像他们一样来抓目前的重大项目和学科建设.● 必须与大院大所联合参与一些高级别的项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及夹江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 参与他们发展核物理、核动力、核材料工艺及核技术应用(在理工医农方面都有应用),特别是核电站的建设将普遍开展,拘悉到2010年,将投资4000亿,每年平均要建2-3个核电站,而成都及其周边是核物理、核动力、核材料工艺核技术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的的主要基地,如我校能引进一些这些方面的专职或兼职院士,配备一些助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参与这方面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中科院在成都有好几个研究所(有机化学所、光电所、山地所和计算机所),实力雄厚,有一些院士和不少博导和国家重点试验室,其中只有山地所与我校合作培养岩土工程的博士生和减震和防护工程的硕士生.如在有机化学所他们已有的生物医学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天然药物化学等方面和光电所已有的光学工程和测试计量及技术仪器博士点参与他们的科题合作培养博士生,会带出我校一些新兴学科. ▲与一些大企业(如132、420、东锅、东电、东汽、二重、和一些成渝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参与他们的科题和联合培养研究生. ▲航空航天又是成都及其周边重要研制基地,成都有设计制造飞机的132厂,有设计制造飞机发动机的430厂,有西昌的卫星发射中心,很可能奔月飞船就由此升空;成都有为之配套的几个电子研究所和相关的制造业,以前曾报道132厂与美国合作研制磁悬浮飞机,能否参与其中.可以说我校在成都借助外力发展相关学科天时地利很好, 如我校能引进一些这些方面的专职或兼职院士,配备一些助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同样也是大有可为.总之, 与大院大所大企业,联合借鸡下蛋,参与他们项目不只可以获得较丰的科研经费和高水平的成果,还可以迅速扩展一些新兴和交叉的高新技术新学科,以项目带学科,使我校在理工科的竞争力快速增强.●对一般的横向外委科研或工程项目,无论大小都应大力争取,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转为以培养人才和出成果为主.不只单纯作出一些试验结果或图纸,完成委托方的任务,还必须利用生产或设计中的问题,挖根寻底,探索规律,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能出一高水平的论文和成果. ●我校的校产和科技园不只是为了创收.更应该以公司支持学科,学科带动公司,实行产、学、研结合,达到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和培养创新人才基地. ●建立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必须发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必须营造一种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必须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好奇探索、团队合作和交叉学科协作.使学校成为民主团结合作奋进的整体. 4)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素质包栝生源质量、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我认为必需把好入学关、培养关和就业关. ●改善生源质量:我校在一批省外录取中还算不错.但在四川则有所下降,特别是在二批录取中文理两类都低于西南材大、西南科大、四川师大和远离成都的四川农大和西华师大.我认为▲必须加强平时和招生时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上知道我校是西南唯一的本科教学优秀高校和我校的实力和办学条件,特别是在一些学生素质高的中学宣传和吸收高素质考生. ▲在峨眉校区停办专科和一般本科,扩大旅游和中医药类重点本科和延伸改造与本校不同的重点本科(如师范文科及师、农、林理科)招生. ▲扩大研究生与本科生和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 ●改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按大类不分专业招生.▲一年级按文理分类选课着重打文理基础.▲二年级按大类选课打大类基础. ▲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与专业的需要量双向选专业按专业选课打专业基础▲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双向选学科方向,四年级上学期按专业方向培养,在四年级下学期按自己的去向学习更为对口的内容并进行毕业设计.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达到通而专的目的,减少学生在高考时选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增加了与人才市场对口的准确性,也增加了按需变更和增加新专业方向的灵活性. ●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后的专业工作能力:▲通过四年级陪养的灵活调整可大大提高就业率. ▲有可能用按学生的去向单位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有可能到单位作论文回校答辩. 总之, 发挥的基础实力、环境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我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
回复话题 |
||
上传/修改头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