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ier123
|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 | 数
学 | 专
业
名
称 | 数学教育 | 专
业
代
码 | 0701Z2 |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 1 | 数学课程与教材 | 研究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关注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前沿性问题,数学教材编写、实验与评价等。
| 宋乃庆(博导) | 2 | 数学教学与评价 | 研究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关注数学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改革以及有效教学评价等。
| 李忠如 | 3 | 数学学习心理与测量 | 研究数学学习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其测量、认知障碍与归因分析,数学学习策略等。
| 刘
静 | 4 | 数学教师教育 | 研究数学教师培养的目标、途径及方法。特别关注数学教师教学知识与实践智慧的获得、培养与发展等。
| 黄燕苹 | 5 | 数学教育比较 | 研究中外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理论的特点、异同及其相互借鉴等问题等。
| 杨新荣 |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修养和本专业基础知识,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熟练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门研究人才。
| 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
应修学分: 32学分
其中
必修24
学分(含必修环节4学分)
选修8
学分
|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学时 | 学分 | 任课 教师 | 考核 方式 | 备
注 | 必修课
| 公共课
| 11000001001 | 第一外国语
| 1 | 90 | 3 | 外国语学院
| 考试 |
| 11000002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1 | 36 | 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考试 |
| 11000002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考试 |
| 平台课
| 11070101011 | 现代分析
| 1 | 54 | 3
| 学
院
| 考试
|
| 11070101012 | 抽象代数
| 1 | 54 | 3
| 学
院
| 考试
|
| 专业课
| 110701Z2012 |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 2 | 54 | 3 | 黄燕苹 | 考试 |
| 110701Z2013 | 数学教育概论
| 1 | 54 | 3 | 刘静 | 考查 |
| 110701Z2001 | 中外主文献研读
| 2 | 54 | 2 | 宋乃庆 | 考查 |
| 选
修
课
| 110701Z2006 |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54 | 2
| 李忠如等
| 考查
|
| 110701Z2009 | 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 2 | 54 | 2 | 宋乃庆等
| 考查
|
| 110701Z2007 | 数学教育心理学
| 2 | 54 | 2
| 刘
静等
| 考查
|
| 110701Z2003 | 数学教材编写与实验
| 3 | 54 | 2 | 宋乃庆等
| 考查
|
| 110701Z2004 |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 3 | 54 | 2
| 李忠如等
| 考查
|
| 110701Z2002 | 解题原理与数学竞赛
| 3 | 54 | 2 | 魏
林等
| 考查
|
| 110701Z2011 | 中小学数学核心概念选讲
| 3 | 54 | 2 | 黄燕苹等
| 考查
|
| 110701Z2008 | 数学教育专题研究
| 3 | 54 | 2 | 杨新荣等
| 考查
|
| 110701Z2005 | 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 3 | 54 | 2 | 杨新荣等
| 考查
|
| 110701Z2010 |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哲学
| 3 | 54 | 2 | 肖
红等
| 考查
|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 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
|
|
| 2 | 提交学术报告手册,导师签字,学院核查
| 文献阅读综述及论文开题报告
| 3
|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选题报告一份
| 中期考核
| 4
|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相关材料各一份
| 社会、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三选一)
|
|
| 2 | 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
| 同等学力补修课程 |
| 初等数学
|
|
| 不计学分
|
| 数学教育学
|
|
| 不计学分
|
| 数学教育技术
|
|
| 不计学分
| | | | | | | | | | | | 注:1.平台课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流程与要求,检查与考核,质量监督等措施: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报所在培养单位备案。
2.主文献研读
在开题报告前认真研读本学科专业主文献,填写主文献阅读报告记录,提交导师审核。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可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按二级学科成立若干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审查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等,在学习期间(一般在中期考核前)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5次。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导师审查。
5.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硕士研究生可任选其中一项实践。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应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提交导师审查签字。
6.中期考核
根据本单位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单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A、考核在培养单位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培养单位(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西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评估表”,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结果分3种流向:
a)
硕-博连读:具体要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b)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c)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7.学位论文中期进展及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导师与导师组在二年级上学期确定其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的大体内容及相关文献;二年级下学期每半月与学生交流,检查其论文的进展,并促使学生能投稿一篇;三年级上学期同样每半月与学生交流,完成论文的主要部分;三年级下学期开学的两个月内完成毕业论文。
|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或独立地公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南大学”)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作一次学术报告,参加8次学术报告会。
| 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毕业条件、毕业论文等方面的要求):
毕业条件:
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学分要求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经审查合格者,准予毕业。
硕士研究生确因学业优秀,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和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二年。凡申请提前毕业者,应当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1.中期考核结论为优秀或在校期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
2.人文社会学科类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公开发表属于毕业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2篇A类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公开发表属于毕业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2篇A1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界定标准以学校最新发文公布为准。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1.
对问题背景和选题来源阐述清楚,能反映作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有较清晰掌握;
2.
研究方法和所得结论正确,无科学性错误,在问题提出或研究方法或所得结论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3.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是一篇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
4.
学术规范,无抄袭、剽窃等现象。
|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资格要求:
学术成果按照学校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成果无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
内容要求: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一般不应少于3万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技术规范要求:
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误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逻辑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万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
按学校要求,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
具体格式按照《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及打印要求》执行。
|
七、主文献研读课程书目
序 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列出本学科的必读书目和重点期刊,数量要精,水平要高,一些专业参考书可放入课程档案中,按二级学科分别排列,不够可另附页)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1
| 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
| 乔治·波利亚(G.Polya)《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
| 科学出版社等
| 3
| 皮亚杰(J.Piaget)
《发生认识论原理》
《发生认识论》
| 商务印书馆
| 4
| 布鲁纳(J.S.Bruner) 《教育过程》
| 文化教育出版社
| 5
| 贝尔(F.H.Bell) 《中学数学的教与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6
| 豪森(G.Howson)等
《数学课程发展》
| 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 7
| 克鲁捷茨基
《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8
| 格罗夫斯(Douglas A. Grouws)
《数学教学研究手册》
|
| 9
|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0
| 张奠宙,李士奇《数学教育研究前沿》(第一、二、三辑)
| 华东师大出版社
| 11
| 张奠宙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2
| 宋乃庆、朱德全《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 西南师大出版社
| 13
| 顾泠沅
《寻找中间地带》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4
| 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
| 陕西师大出版社
| 15
|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16
|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
| 北师大出版社
| 17
| 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
| 华东师大出版社
| 18
| 李士奇.《PME:数学教育心理学》
| 华东师大出版社
| 19
|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20
|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1
|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 西南师大出版社
| 22
| 马忠林.《数学教育史》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23
| 郑毓信.《数学教育学哲学》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24
| 黄显华等《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5
| 孔繁哲等《教科书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
| 东北师大出版社
| 26
| 数学教育学报
|
| 27
| 数学通报
|
| 28
| 数学教学
|
| 29
| 课程教材教法
|
| 30
| 教育研究
|
| 31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