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ier123
|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 | 民族学 | 专业名称 | 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 | 专业代码 | 030401 030404 |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 1 | 民族与社会发展研究
| 本方向以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为理论支撑,重点研究当今民族地区面临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 田阡教授 | 2 | 社会组织与文化变迁
|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各个民族的组织结构及其文化源流、变迁等问题。
| 李文学副教授 | 3 |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 本方向主要以区域理论为依据,重点研究中国各个民族尤其是西南地区民族的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问题。
| 裴丽丽副教授 | 4 | 区域民族史
| 本方向从区域历史研究视角出发研究区域民族的特殊性。
| 黎小龙教授(博导) | 5 | 民族社会史
| 本方向着重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民族社会历史及其变迁规律等。
| 张文教授(博导) | 6 | 民族关系史
| 本方向着重研究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
| 曾现江副教授 |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民族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具有扎实的民族学专业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
具有较强的民族学研究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 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
应修学分: 26学分
其中
必修 22 学分(含必修环节4学分)
选修不低于 4 学分
|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开课学期 | 学时 | 学分 | 任课教师 | 考核 方式 | 备 注 | 必修课
| 公共课
| 11000001001 | 第一外国语
| 2 | 90
| 3
| 外国语学院
| 考试
|
| 11000002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2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考试
|
| 11000002004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2 | 18
| 1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考试
|
| 平台课
| 11030400011 | 民族学基本问题与前沿研究
| 1 | 54
| 3
| 裴丽丽
| 考查
|
| 11030400012 | 民族史基本问题与前沿研究
| 2 | 54
| 3
| 曾现江
| 考查
|
| 专业课
| 11030401051 | 中外主文献研读—中外民族学名著导读
| 2 | 36
| 2
| 李文学
| 考查
| 民族学
| 11030401015 | 应用人类学研究
| 1 | 36
| 2
| 田阡
| 考查
| 民族学
| 11030401011 |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 1 | 36
| 2
| 黄秀蓉
| 考查
| 民族学
| 11030401025 | 中外主文献研读—民族史史籍导读
| 2 | 36
| 2
| 黎小龙
| 考查
| 少数民族史
| 11030401021 | 区域民族社会文化研究
| 1 | 36
| 2
| 曾现江
| 考查
| 少数民族史
| 11030404022 | 民族社会史研究
| 1 | 36
| 2
| 张文
| 考查
| 少数民族史
| 选
修
课
| 11030401054 |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研究专题
| 3 | 36
| 2
| 李文学
| 考查
| 所有专业方向
| 11030401056 | 族群与民族关系专题
| 2 | 36
| 2
| 田阡
| 考查
|
| 11030400051 | 西南民族研究
| 3 | 36
| 2
| 曾现江
| 考查
|
| 11030401058 | 民族历史地理专题
| 3 | 36
| 2
| 黎小龙
| 考查
|
| 11030401059 | 民族社会史专题
| 2 | 36
| 2
| 张文
| 考查
|
| 11030401016 | 民族学专业外语
|
| 36
| 2
| 黄秀蓉
| 考查
|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 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
|
|
| 2
| 提交学术报告手册,导师签字,学院核查
| 文献阅读综述及论文开题报告
| 3 |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选题报告一份
| 中期考核
| 4 |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相关材料各一份
| 社会、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三选一)
|
|
| 2
| 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学院提交实践报告一份
| 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 |
| 民族学通论
| 1 | 54
| 不计学分
|
| 民族学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
| 1 | 54
| 不计学分
|
| 中国民族史通论
| 1 | 54
| 不计学分
| | | | | | | | | | | | 注:1 .平台课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 .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 .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说明:非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可选修,记为选修课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流程与要求,检查与考核,质量监督等措施: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报所在培养单位备案。
2.主文献研读
在开题报告前认真研读本学科专业主文献,填写主文献阅读报告记录,提交导师审核。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可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按二级学科成立若干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审查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等,在学习期间(一般在中期考核前)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5次。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导师审查。
5.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硕士研究生可任选其中一项实践。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应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提交导师审查签字。
6.中期考核
根据本单位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单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A、考核在培养单位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培养单位(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西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评估表”,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结果分3种流向:
a)
硕-博连读:具体要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b)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c)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7.学位论文中期进展及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在公开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每篇不少于3000字),并力争其成果具有原创性。参加本专业各种学术活动,试做学术报告1次。
| 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毕业条件、毕业论文等方面的要求):
毕业条件:
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学分要求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经审查合格者,准予毕业。
硕士研究生确因学业优秀,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和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二年。凡申请提前毕业者,应当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1.中期考核结论为优秀或在校期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
2.人文社会学科类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公开发表属于毕业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2篇A类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公开发表属于毕业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2篇A1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界定标准以学校最新发文公布为准。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需达到下述两个条件:
1. 学位论文外审有一位外审专家给予总评合格及以上评价者;
2. 有本校本专业一位硕士生导师认定达到毕业要求的。
|
六、需阅读的主要文献
序 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列出本学科的必读书目和重点期刊,数量要精,水平要高,一些专业参考书可放入课程档案中,按二级学科分别排列,不够可另附页)
| 作者或出版单位 |
1
| 著作:
《文化人类学》
|
(美)哈维兰;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 2
|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
| (美)墨菲;商务印书馆
| 3
| 《古代社会》
| (美)摩尔根;商务印书馆
| 4
| 《金枝》
| (英)弗雷泽;新世界出版社
| 5
| 《文化论》
| (英)马林诺夫斯基;华夏出版社
| 6
|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 (英)布朗;中央民大出版社
| 7
|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 (法)涂尔干;中央民大出版社
| 8
| 《文化模式》
| (美)本尼迪克特;社科文献出版社
| 9
| 《萨摩亚人的成年》
| (美)米德;浙江人民出版社
| 10
| 《结构人类学》
| (法)列维·斯特劳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1
| 《文化唯物主义》
| (美)哈里斯;华夏出版社
| 12
| 《仪式过程》
| (英)特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3
| 《努尔人》
| (英)普里查德;华夏出版社
| 14
| 《文化的解释》
| (美)格尔茨;译林出版社
| 15
| 《实践感》
| (法)布迪厄;译林出版社
| 16
| 《甜蜜的悲哀》
| (美)萨林斯;三联书店
| 17
| 《社会的构成》
| (英)吉登斯;三联书店
| 18
| 《写文化》
| (美)克里福德/马库斯;商务印书馆
| 19
|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 (美)马尔库斯;三联书店
| 20
| 《华夏边缘》
| 王明珂;社科文献出版社
| 21
| 《拓跋史探》
| 田余庆;三联书店
| 22
| 《中国社会科学》
| 中国社科院
| 23
| 《民族研究》
| 社科院民族所
| 24
| 《世界民族》
| 社科院民族所
| 25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社科院边疆所
| 26
| 《社会学研究》
| 社科院社会学所
| 27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中央民族大学
| 28
| 《贵州民族研究》
| 贵州省民研所
| 29
| 《广西民族研究》
| 广西民研所
| 30
| 《西域研究》
| 新疆社科院
| 31
| 《西北民族研究》
| 西北民族大学
| 32
| 《云南社会科学》
| 云南社科院
| 33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西南民族大学
| 34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中南民族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