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含原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2001年6月
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原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原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于1999年5月整合组建而成。新金属所作为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是中科院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基地的研究所之一。
原金属所和原腐蚀所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所,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知名度。国内材料学界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先后在两所工作过,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薰、葛庭燧、师昌绪、柯俊、张沛霖、郭可信、庄育智、陈能宽、张作梅、程开甲、沈天慧、王业宁、周邦新、梁树根、徐晓白、曹楚南、王景唐、叶恒强、柯伟、李依依、胡壮麒、周本濂和闻立时等。金属所科研实力雄厚,经费充足,设备精良,承担着国家的重大、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课题、国防军工和省市地方项目,取得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究成果,其中有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种奖励;在纳米材料、材料的精细结构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被SCI收录和被引用的论文数一直居国内科研单位前五名。目前承担有国家攻关、国家重大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攀登计划、“863”、“973”、国防军工等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数十项。
新组建的金属所对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组建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含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固体原子像开放研究室和国际材料物理中心)、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腐蚀研究中心、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室、材料仿生与先进碳材料研究室、高温合金研究室、材料表面工程研究室、特殊环境材料研究室、材料腐蚀控制研究室、钛合金研究室和特殊制备与加工技术研究室等11个研究室。同时还建有国家高性能均质合金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促进科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成立了金昌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即将上市运行。所图书馆馆藏专业书籍约12万册、期刊2500种、60余万册,订有外文现刊400余种,中文现刊600余种,核心期刊覆盖率90%以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我所负责编辑出版《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文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全国环境腐蚀网站通讯》共七种学术期刊。
新金属所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建立了“人员流动、公平竞争、择优支持、评价从优、待遇从优、动态调整、激励创新”的机制。按项目设立首席研究员、责任研究员、科研骨干和一般人员等固定岗位,增加以研究生、博士后、客座人员为主体的科研流动人员,使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比例达到1:1。在知识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固定人员编制稳定在370人左右,其中科研人员占75 %,是一支高效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一流的科研队伍。
二、研究生教育简介
金属所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在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质量的检查评估中,受检专业均为A级,材料物理专业名列全国第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居全国第二。199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1997年所有学位授予点通过国家学位授予质量合格评估,已经获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原腐蚀所具有材料学专业(原腐蚀与防护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金属所现有博士生导师54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金属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不少同学以他们在学期间的出色工作,获得了多种奖励,包括国际焊接学会首届格兰让奖,首届吴健雄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励。迄今有18名同学获得了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在前三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共有五篇论文获奖,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奖论文数的三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唯一连续两年以上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单位。截止2000年6月,已授予硕士学位684名,博士学位254名,已出站博士后50名。现有在学研究生336人,其中硕士生103名,博士生233名,在站博士后23名。
金属研究所具有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每年均有多名在学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参加学术会议或合作研究。二十多年来,金属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所内建有研究生专用教室、专用机房、自习室、语音教学室和集学术、娱乐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厅。研究生公寓设施齐全,配有电视房、健身房、乒乓球室、晾衣房、阅览室、探亲房、洗衣机、电热水器、管道煤气等设施。
近年来所里十分重视改善研究生的生活待遇,不断提高学生的奖学金,特别是在1999年随着金属所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基地,学生的奖学金待遇再次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金属研究所正在建设一座综合性的研究生教育大厦,建筑面积14000m2。大厦的建成将大大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并将加快促进金属研究所成为国内一流的材料学科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为解决同学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研究生部除按国家标准发放生活费以外,还按月提供助学奖学金,目前硕士生每月收入700元,博士每月1000元。并建立了年度优秀奖学金评选制度,此外在学研究生还可以申请金属所师昌绪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刘永龄奖学金、伟华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多种冠名奖学金。
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金属研究所拥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全部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即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已获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
博士生指导教师:叶恒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光研究员;李斗星研究员;张志东研究员;李守新研究员;王元明研究员;何冠虎研究员;巴图研究员;徐永波研究员;李家宝研究员;贺连龙研究员;王绍青研究员;隋曼龄研究员。
学术方向:超级永磁等新型功能薄膜材料探索
研究方向:
(1)磁性和磁性材料
(2)薄膜材料的原子尺度表征
(3)材料的结构和缺陷与性能的关系
(4)功能材料的原子分子层次组装
学术方向:材料计算设计与工艺模拟
研究方向:
(1)高温结构材料热强韧性设计
(2)界面物理匹配及结构设计
(3)防腐材料的计算机设计方法与模拟(百人计划)
(4)材料制备工艺模拟
博士生指导教师:胡壮麒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楚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研究员;杨锐研究员;成会明研究员;姜晓霞研究员;李东研究员;管恒荣研究员;郭建亭研究员;孙校开研究员;臧启山研究员;全明秀研究员;乔桂文研究员;毕敬研究员;周延春研究员、王作明研究员;姚治铭研究员;韩恩厚研究员;杜元龙研究员;李美栓研究员;王福会研究员;王茂才研究员;吴维tao()研究员;牛 焱研究员;曹明洲研究员;石南林研究员。
学术方向:纳米材料与技术
学术方向:清洁能源材料与仿生材料探索
学术方向:先进推进系统用新型热结构材料技术
(5)高温合金技术
(6)镍铝金属间化合物
(7)电磁凝固技术
学术方向:三元层状易加工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
(1)三元层状易加工陶瓷的制备与应用
(2)陶瓷及复合材料新体系的设计与评价方法
(3)轻质高强复合材料技术
学术方向:先进材料的结构与化学稳定性
(1)混合气氛腐蚀
(2)纳米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3)腐蚀电化学
(4)原子氧等特殊环境下的腐蚀与防护
学术方向: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失效规律
(1)材料的多相流损伤及其力学/化学的交互作用
(2)材料的疲劳与断裂机制及其计算模拟
(3)工程材料的寿命预测与控制
(4)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5)环境腐蚀规律
博士生指导教师:李依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闻立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柯研究员;钱百年研究员;张劲松研究员;梁勇研究员;杨院生研究员;陈亮山研究员;范存淦研究员;王隆保研究员;戎利建研究员;张士宏研究员;冼爱平研究员。
学术方向:典型传统材料的性能优化与升级
学术方向:殊环境材料技术
(1)高强耐高温抗氢脆合金
(2)高固氦储氢材料
(3)特殊工程相关材料
(4)空间材料、部件与器件
学术方向:高协同性的多技术组合制备加工新工艺
(1)协同催化转化与制备新技术及其在能源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2)多功能集成器件及自组织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
(3)TESCC系统开发及其在材料制备和使役中的应用
(4)“白色车”关键连接技术
(5)智能喷射成形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为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指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承认本科学历的成人高等学校;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下同);往届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大学专科毕业两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入学之日,下同)或两年以上且达到与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详见同等学力报考资格认定办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经所在学校推荐。在职人员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其他人员由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开据证明。
6.考生所在单位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做出全面鉴定。对有突出成绩或犯过错误的考生,应提供翔实的材料。
(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可以接收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等学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免试生需达到学校相关资格标准,占用学校推荐免试生指标。推荐免试生需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名点办理报名手续。
三、报名日期
与全国统一报名时间一致,大致为2001年11月中旬。
四、报名地点
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确定的报名点报名。
五、报名手续
(一)报考人员在规定的报名日期内到报名点交验报考的有关证明材料,交纳报名费,领取有关表格。考生应按照报名点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办理报名手续。
(二)考生填好报名登记表后,交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再由报名点或所在单位按规定日期迳寄考生报考的第一志愿招生单位。
(三)招生单位审查考生报考资格,合格者发准考证。
(四)考生在履行报名手续时严禁弄虚作假,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试资格。
考生在报考期间内因公外出,可持所在单位证明就地报名和考试。
六、考试
(一)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二)初试日期:以准考证公布的日期为准。
(三)初试科目:政治理论(理),英语,数学(二)和两门业务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各科目的满分均为100分。
(四)全国统考初试的政治理论(理),英语,数学(二),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它科目由我所组织命题。
(五)初试方式:我所全部考试科目均为笔试。
(六)初试地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考场;
(七)复试资格由我所在依据国家分数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所当年考试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达到我所复试资格的所有考生均需参加复试,复试的时间、地点、科目及方式由我所依国家相关要求自行确定,到时再另行通知。
(八)对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我所要加试两至三门大学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笔试)。
七、体格检查
在复试时由我所统一组织到指定的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体格检查。
八、录取
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参加统考的考生可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或定向硕士生,也可被录取为委托培养硕士生。
招收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硕士生均实行合同制。我所、用人单位与被录取的考生之间在录取前,分别签定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合同。
九、学习年限
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半至3年。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至4年。
十、毕业生就业
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
非定向硕士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研究生招生相关情况问答
1.2002年招收学生名额多少?
我所2002年拟招收硕士生80名,博士生80名。 2.在金属研究所读研究生与在普通高校有何区别?
我所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到毕业等各个环节与高校没有任何差别。
3.研究生的学制是多长?
为保证培养质量,我所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制为2年到3年,博士生学制为3年到4年。
4.近几年研究生报名录取比例多少?
硕士生的报名录取比例大致为3:1,博士生的报名录取比例大致为1.3 1.5:1。
5.近几年进入复试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硕士生2000年以前的分数线都是按照国家的分数线确定复试名单,2001年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330分,单科最低不低于55分。
博士生英语按科学院统一标准执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需达到60分。
6.上线但未被录取的考生有何去向?
硕士考生达到国家分数线,但未被我所录取的考生招办将尽力做好调剂录取工作,2001年以前的所有该类考生全部调剂到了北京、上海、沈阳、大连等地相关招生单位录取。
博士考生初试分数合格,由于导师名额或其它原因原导师不能录取的,可由招办在所内协调相关导师进行录取。
7.是否举办专业课考前辅导班,提供什么辅导资料?
我所硕士、博士专业课均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我所免费向硕士考生提供前2-3年的专业课试题,向博士考生提供前一年的英语和专业基础课试题,供考生复习备考。函索即邮。
8.专业课与报考专业方向是否有必然联系?
硕士考生三个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均为同一方案。博士考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有关,如想选考别的科目需征求导师同意。
9.如何选择导师,怎样与导师取得联系?
硕士考生在报名时可按要求选报方向和导师,在复试时可重新填报导师。博士考生可按自己的专业情况和兴趣选报导师,但最好在报名前与导师取得联系。
与导师联系的方式最好采用书信,研究生部网站有部分导师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到所拜访导师请务必提前约定。
10.研究生毕业去向怎样?
我所绝大部分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少部分学生到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少部分出国攻读学位。博士毕业生近几年主要的三个去向是:留所工作、出国(包括做博士后)、进高校或科研机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少部分学生直接就业。
11.外地考生抵沈阳后如何到所?
乘火车抵沈阳北站,出站后广场西侧224路公共汽车到青年公园站下车;抵沈阳站乘环路到陆军总院下车或225路到青年公园站,出租车程均约为10元。乘坐飞机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可乘坐机场大客抵达市区在展览馆下车后乘环路到陆军总院下车即可。
招生单位代码:80144 招生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金属
研究所 地址:沈阳市文化路72号 邮政编码:110016
学科、专业代码 |
学科、专业名称 |
拟招生人数 |
|
0805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22 |
|
研 究 方 向 |
指 导 教 师 |
||
11.计算材料学 12.原子尺度组装与表征 13.新型材料结构及其演变的原子尺度实验研究与计算模拟 14.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结构的原子尺度研究 15.计算材料学/新材料计算设计 16.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17.材料科学显微表征技术研究 18.材料微结构及定量电子显微学 19.材料的仿生探索 20.仿生材料设计与制备 21.高性能烧结合金 22.磁性纳米胶囊 23.材料中缺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24.化学合成磁性材料 25.稀土亚稳相永磁材料 26.新材料强化机制 27.材料力学性能计算机优化 28.亚微米材料结构力学性能 29.推进器材料的高温性能 30.材料微观结构与缺陷演化行为; 31.新型镁合金及镁合金超塑行为 |
叶恒强 院 士 李斗星 研究员 贺连龙 研究员 王绍青 研究员 隋曼龄 研究员 隋曼龄 研究员 金志雄 研究员 马秀良 研究员 郭敬东 副 研 郭敬东 副 研 闵家源 研究员 张志东 研究员 王晓伟 副 研 耿殿雨 研究员 刘 伟 研究员 李守新 研究员 李守新 研究员 吴世丁 研究员 姚 戈 副 研 刘 路 副 研 刘 路 副 研 |
学科、专业代码 |
学科、专业名称 |
拟招生人数 |
|
080502 |
材料学 |
22 |
|
研 究 方 向 |
指 导 教 师 |
||
32.金属表面纳米化(中法联合培养) 33.纳米金属材料 34.非晶态合金 35.快凝亚稳材料制备 36.纳米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 37.纳米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8.热结构复合材料研究 39.纳米炭纤维的电化学储能 40.高性能陶瓷 41.聚合物裂解陶瓷 42.碳化硅复合材料 43.表面改性处理及特殊工况摩擦学评价 44.钛合金洁净制粉技术 45.钛合金计算模拟 46.医用钛合金电子结构计算 47.金属间化合物热成形 48.新型高强钛合金研究 49.高电子浓度钛合金的塑性 50.超导材料的性能和结构 51.材料的高温腐蚀与防护 52.单晶高温合金 53.金属间化合物 54.NiAl金属间化合物 |
卢 柯 研究员 吕 坚 教 授 卢 柯 研究员 徐 坚 研究员 张海峰 研究员 丛洪涛 副 研 成会明 研究员 邓景屹 副 研 刘 敏 副 研 周延春 研究员 李亚利 研究员 石南林 研究员 李 曙 研究员 杨 锐 研究员 徐东生 副 研 宋 岩 副 研 崔玉友 副 研 刘羽寅 研究员 李阁平 研究员 乔桂文 研究员 孙晓峰 研究员 金 涛 副 研 李 辉 副 研 周兰章 副 研 |
学科、专业代码 |
学科、专业名称 |
拟招生人数 |
|
080502 |
材料学 |
14 |
|
研 究 方 向 |
指 导 教 师 |
||
55.力学/化学交互作用
56.超临界水氧化 57.腐蚀与防护 58.磨蚀磨损 59.自然环境腐蚀
60. 高温腐蚀与防护 61. 混合气氛腐蚀 62. 高温氧化 63. 熔盐热腐蚀 64. 表面工程 65. 腐蚀电化学 66. 腐蚀电化学 67. 涂料 68. 环境友好型缓蚀剂的研究与开发 69. 高温腐蚀与防护 |
柯 伟 研究员 韩恩厚 研究员 朱自勇 研究员 王俭秋 副 研 韩恩厚 研究员 单大勇 副 研 余家康 副 研 姚治铭 研究员 郑玉贵 研究员 常守文 研究员 王振尧 副 研 张莉华 副 研 韩 薇 副 研 王福会 研究员 牛 焱 研究员 李美栓 研究员 曾潮流 研究员 朱圣龙 研究员 严川伟 副 研 李 瑛 副 研 江 峰 副 研 杨怀玉 副 研 辛 丽 副 研 |
招生单位代码:80144 招生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地址:沈阳市文化路72号 邮政编码:110015
学科、专业代码 |
学科、专业名称 |
拟招生人数 |
|
080502 |
材料加工工程 |
22 |
|
研 究 方 向 |
指 导 教 师 |
||
70.纳米复合电磁功能膜 71.纳米多层膜的电磁性能 72.高性能防护涂层 73.特殊环境防护涂层 74.超纯Al-Si薄板的研制 75.纳米贮氢材料 76.特殊工程相关材料 77.薄膜电池 78.成形工艺计算机模拟 79.功能梯度材料 80.金属基复合材料 81.金属基复合材料 82.材料的微波制备与加工 83.等离子体制备与加工 84.智能化喷射成形技术 85.先进材料的连接技术 86.特种材料的连接技术 87.自组织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制备研究 88.新型生物医用材料 89.镁合金塑性成形计算模拟 90.材料的特种制备技术 91.材料与氢 92.新一代钢铁材料研究 93.合金的纯净化冶炼技术 |
闻立时 院 士 孙 超 研究员 宫 骏 副 研 肖金泉 高 工 戎利建 研究员 王隆保 研究员 刘 奎 副 研 刘 实 副 研 李殿中 副 研 杨院生 研究员 毕 敬 研究员 刘 越 副 研 张劲松 研究员 杨永进 副 研 赵九洲 研究员 陈怀宁 研究员 郝传勇 副 研 赵 岩 副 研 杨 柯 研究员 张士宏 研究员 苏国跃 研究员 陈德敏 副 研 单以银 高 工 孔凡亚 高 工 |
硕士生考试科目设置
专业名称 |
考试课程设置 |
备 注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①101 英语 ② 202政治(理) ③302 数学(试卷二) ④401普通物理 ;402 物理化学 ;403电子显微镜与电子光学 任选一 ⑤501量子力学; 503金属学 (含热处理); 504物理化学*;505金属腐蚀与防护理论(含电化学);506材料力学; 任选一 ⑥601固体物理; 60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603无机化学; 604有机化学;605 压力加工原理;606焊接冶金原理;任选一 ①、②、③必选; ④、⑤、⑥选二; 不允许同时选402和504; |
选报研究方向17的考生原则上要求选考403 |
材料学 |
||
材料加工工程 |
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量子力学 (实验型) |
命题单位 |
|||
内容 |
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波函数与波动方程;一维定态问题;力学量算符对称性及守恒定律,中心力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自旋定态微扰论、量子跃迁。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教材 |
曾谨言《量子力学》上册及下册九、十一章,科学出版社 |
|||
固体物理 |
||||
内容 |
固体物理通论部分:晶体结构、晶体缺陷、晶体结合、晶格振动及热力学性质、金属电子论、能带论、电导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基础内容 |
|||
书名 |
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固体物理学》方俊鑫、陆栋主编《固体物理学》上册高教出版社1988年 |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
内容 |
||||
书名 |
汪志成编《热力学、统计物理》高教出版社 |
|||
材料力学 |
||||
内容 |
拉、压、剪、扭、弯的动变形计算,强度、刚度、压杆稳定及强度理论、组合变形能量法、超静定、动载荷 |
|||
教材 |
苏翼林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无机化学 |
吉林大学 |
|||
教材 |
曹锡章等《无机化学》(上、下) |
|||
有机化学 |
||||
教材 |
黄化民《有机化学 |
|||
普通物理 |
命题单位 |
|||
教材 |
程守洙、江之永编《普通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北京市十大院校命题组 |
||
物理化学 |
||||
书名 |
南京大学付献彩编《物理化学》上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 |
|||
金属学(含热处理) |
||||
书名 |
《金属学原理》卢光煦、侯增寿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崔中圻主编《金属学与热处理》冶金工业出版社 |
|||
焊接原理及工艺 |
金属研究所 |
|||
教材 |
周振丰等编《焊接冶金与金属焊接性》机械工业出版社 |
|||
金属腐蚀与防护理论(含电化学) |
||||
教材 |
魏宝明主编《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适用腐蚀专业)化工出版社 周仲柏、陈永言编《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教程》(适用于电化学专业)武汉大学出版社 |
|||
物理化学* |
||||
教材 |
南京大学付献彩编《物理化学》上下册高教出版社 |
|||
压力加工原理 |
||||
教材 |
西安交大汪大年主编《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1999年12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学司[1999]64号 “关于同等学力者报考研究生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研究生做如下规定:
一、以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硕士研究生需符合以下条件:
1. 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2. 对考生业务水平的要求:主修过不少于五门原所学学科大学本科学位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成绩单由授课学校教务处提供),辅修过材料学科相关课程。获得大专学历后一直在相关专业从事科研、生产或教学工作。
二、以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研究生需符合下列条件:
1. 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在相关专业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时间满六年或六年以上 达到与硕士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
2. 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篇以上(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其中SCI、EI收录论文至少一篇(第一作者),此外至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且为第一、第二发明人,或至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一项且为排名第一、第二获奖人,或至少已出版了一本专著(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3. 在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的单位进行过研究生全部学位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成绩单由考试单位教务处提供)。
三、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时需向金属研究所招生办提供如下材料:
1. 最后学历证明;
2. 最后学位证明;
3. 课程学习成绩单;
4. 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目录及代表性论文抽印本,出版的专著封面复印件、发明专利授权号,以及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复印件和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5. 申请人所在单位提供的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本办法自2000年1月起执行,如以后与国家新颁布的文件不符,以国家新颁布的文件为准。